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苏厨 > 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 善良

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 善良(1 / 1)

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善良

以前因弹劾苏轼,被贬放新州,刚刚回朝重任御史的赵挺之还进一步列举苏辙兄弟专权误国的事实,认为苏轼请罢天下积欠,乃“贪天之功”,甚至说如今朝廷上下十之六七的官僚士大夫,都是苏辙兄弟的党羽。

赵挺之是“洛党”,从新州回来后,见到程颐的下场,不免“义愤填膺”,故而对苏家兄弟谋划了一次攻击。

当然这些都是表面的现象,此次事件,看上去就是赵挺之的谋划,然后支使了董敦逸、黄庆基当枪。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苏油这种政客,当然不会天真地认为赵挺之就是幕后最后一级,更不会认为此举不是针对自己。

但是对手自以为高明,殊不知留下了最大的破绽。

按道理来说,以苏油如今对辽人的暧昧态度,御史要攻击他,完全没有必要从苏轼兄弟入手,直接打出大旗弹劾苏油“卖国”就可以了。

但是御史们偏偏没有这样做,那是因为授意他们的人,也知道“不武之谋”,知道以那样的罪名弹劾苏油,不会有任何效果。

这就有意思了,数来数去,不过就是那么几个人。

吕大防、韩忠彦、章惇、蔡京、刘挚、还有……中牟二王,高滔滔,赵煦。

所以弹劾二苏不重要,下一步攀扯到苏油的身上,才是关键。

也就是说,布局之人,在等苏油的应手,只要苏油采取应对措施,就会“授人以柄”。

不过这等伎俩,在王晦这样的顶级幕僚面前,堪称拙劣。

于是王晦给章惇和蔡京去了信,信中没有说什么别的,之说苏油已经再次启程巡视北方去了,如果要给苏油写信,估计得两个月以后才有回复。

章惇和蔡京也是聪明人,最近京中有事儿,最慌的不是大小苏,而是这两位。

他们也害怕苏油会认为是他们搞的鬼,因为陛下亲政之期越来越近,吕大防调整是必然,他们有极大的上位可能性,也就存在打压苏辙和苏轼的可能。

收到王晦的信后,两人就明白了过来,如果因为这件事情特意给苏油写信解释说不是自己指示的,那才真是苏油“权倾朝堂”的实锤。

刘正夫是入了高滔滔和赵煦夹袋里的人,已经任满,外放去了成都,但是并不意味着章惇和蔡京在台谏就没人了。

于是二人反其道而行之,辛巳,御史中丞李之纯言:“众贤和于朝,则万物和于野,今仲春之末,生育之候,而风霾间作,继以大寒、霰雪、雨水,有戾和气,殆人事不善有以干之者。

比闻国论稍亏协睦,语或传播,动系观望。

望深加训谕,责其同德,上代天工,以召至和之气。”

苏辙也上章自辩,监察御史董敦逸所说的任用川人一事,乃是针对冯如晦的任命,认为冯如晦前有过失,圣旨命下御史台取勘,而臣更不候事了,便除馆职知梓州。

这件事情可令三省覆查,当知事实。

冯如晦系东川人,我系西川人,乡里隔远,又全非交旧,我根本就不认识他。

之所以不候事了就除官,是因为一来大家都称赞冯如晦任御史的时候,能不徇蔡确等意,倾陷士人,为确所怒,因此流落。

又因为这次冯如晦的过失,却是我亲舅之子程之邵告发的,故而冯如晦以为深仇。

如果我拖延的话,反有涉党相助程之邵,打压冯如晦的嫌疑,故而朝命下来,不敢异议,即时处置。

方以周防畏避而抱愧,却不料翻被董敦逸弹劾包庇,事属诬罔。

而最近陛下恭己责成,进退臣下,少有特出圣断,基本都是付之众议。

因此宰相以下,每有差除,臣皆须众人佥议,方敢进拟,稍有异同,即不敢除。

这项制度执行得很好,最近只有贾易、晁端彦差遣及吕嘉问奏荐恩泽,众议不允,尚在争执,也不敢除命。

众目睽睽,谁敢主张亲旧,而过有擢用?

本来不想与小臣计较是非,但恐谗口浸渍,渐不可长。因此特意上章说明此事,是非皆在圣裁。

章惇和蔡京立即紧跟,说近日台谏对于苏辙兄弟的弹章过于激烈。三省不得不出面,将各御史的奏章拿出来,就其中的罪名进行集体讨论。

事情摆到台面上,那就不是事儿了。

三省经过严格审查,发现苏辙提拔蜀人,的确是事实,但是其根本原因,却是因为元丰之后蜀中人才鼎盛,科举大兴。

至今已然过去了十数年,这些人很多都已经走上了国家的重要岗位,且不论是参加公务员考试,还是治理地方的考绩,都是优等,理应在升奖之列。

也就是说,苏轼的推荐,苏辙的提拔,并不存在什么偏袒,恰恰相反,苏辙甚至有打压川人,力求平衡朝官们籍贯的痕迹在里边。

而所谓冯如晦一事,更是无中生有,苏辙的处置的确有些瑕疵,但是绝不是包庇,最多算是避嫌畏议。

对苏轼的攻击,除了陈谷子烂芝麻外,还说他“天资凶险,不顾义理,言伪而辨,行僻而坚,故名足以惑众,智足以饰非,所谓小人之雄而君子之贼者也”。

这就不是弹劾,而是搞笑了。

到此执政大臣们认为,御史对苏辙兄弟的攻击,是站不住脚的,讨论结束后作出集体决定,贬董敦逸为湖北路转运判官,黄庆基为福建路转运判官,赵挺之为广南西路转运判官。

四月,提举京师大学堂、成德、横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太保、赐剑履上殿,徐王赵颢,卒。

就在二苏被弹劾到极致,朝中开始明显动荡的时候,二王一日突然收到中旨,直接由宫里电报班发出,说是太皇太后染恙,要二王入宫侍奉。

中旨这东西没有经过朝堂,政治危险性很高。

赵頵收到旨意后,不加思索,立即组织学院里的名医,带着班子前往汴京探视。

而赵颢的作为就有些惹人暇思了,与赵頵的作为相反,在中牟逡巡良久,最后竟然上书称疾,表示自己去不了。

接下来朝廷的作为可谓紧凑,章惇与蔡确一通操作,让几名御史贬黜,朝廷重归安静。

赵颢根本来不及做出反应。

高滔滔也的确是染恙,赵頵被赵煦留于宫中,替高滔滔诊视。

高滔滔病情稍缓,便命太医去中牟问疾。

赵颢却再次上书说自己病情已然缓和,想要入京探视。

这一次却被高滔滔以要他安心养病为由,拒绝了。

赵颢又惊又怕又嫉妒,这下真的病了,而且没有撑过一个月,就“惊悸而亡”。

赵颢的死,让高滔滔悲痛欲绝。

这个儿子是高滔滔最宠爱的一个,善书法、好学、善骑射,颇为英睿,也正因为如此,从年轻时一直就不安分。

这么多年下来,高滔滔也渐渐看清了现实,这个儿子,对于皇帝的宝座,其实从来就没有放弃过觊觎之心。

而这次“弹苏事件”和“中旨事件”,更是彻底让高滔滔寒心,之前赵颢对自己的关心,不过是自己这个母亲,能够做他的挡箭牌,能够让他对自己的迷梦,尚怀有一丝寄望罢了。

在政治阴谋和之后的政治危险,与母子亲情之间,这个儿子想都不想,便抛弃了自己,将前者置于首要的考虑。

在另一个时空,赵颢的性命远比赵頵活得长久,还不断给朝廷推荐官员,这些官员高滔滔一概任用,号称“徐邸官”。

在这个时空,赵頵成了医学专家,反倒身体健康,在赵孝奕从东胜州返回后,更是坚定地站到了大哥和侄儿的一边,成了制衡自己二哥的重要人物。

然而赵颢再是不孝,他的死,也让高滔滔伤心欲绝,导致了病情反复,从四月开始,高滔滔不再上朝临制,虽然没提还政之事,实际上已经由赵煦在主持大政。

然而赵煦依然很乖,对高滔滔的班子一个人没有动,继续保持惯性,每日处理完公事都要去高滔滔那里探视病情,禀告一天的朝政。

只有苏油,对赵煦既感到欣慰,却又在欣赏中带有一丝失望,感情非常复杂。

这孩子长大了,心性沉稳,聪明睿智,而且手段高明。

一封电报连消带打,时机策略都妙到颠毫,对敌人心理的预判,更可谓洞如钧鉴。

赵煦这么做,的确是出于想保护自己的目的,但是苏油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

不过转眼又不禁苦笑,难道还能指望一个皇帝既英睿聪明又敦厚老实?那自己是不是想太多了?

赵颢对赵煦只有威胁没有恩情,能做到如今这样,赵煦已经皇帝里最善良的了。

说到底,赵煦只是出了一道题,最后还是赵颢自己选择的答案。

最新小说: 农家傻女:冲喜乞丐夫 女配系统总是崩 特种书童 上神,你家天规碍事了 惠帝之子 魔女现世:面瘫王魔妻 燕京纪事 萌妃无敌:抢个邪帝来玩玩 美人多骄 枭妃惊华:妖孽王爷宠毒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