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场的评价出炉。
观点比较一致认为片子堪称经典!
然后,让人惊讶的事情发生了——场刊打分38分,破纪录了!
去年的《又一年》,场刊最高分,才34分…
……
事实上,在小圈子内部,大家讨论起来,还是比较公认一个说法:沈林的确是个电影奇才,也的确是才华横溢,这些年来拍的卖座的电影一部比一部卖座,很多都是现象级,却始终都不敢碰文艺电影,想必在这一块儿上,还是自知水平有限的。
甭管这是不是在说酸话,还是在全面性的不如之后在寻找心理平衡,至少这个说法,是真的广泛存在的——事实上,玩文艺电影的和玩商业电影的,的确是会彼此瞧不起!
文人相轻嘛!
所以,沈林折腾的《燃烧》入围了金棕榈之后,有不少人暗暗表示可能会是滑铁卢…
这种说法得到了不少人点赞!
这不是一个人的看法,而是整个中国电影圈内部相当一部分文艺电影拥趸们的集体看法。
当然,很少有人当着沈林的面说什么。
毕竟现在是商业电影的时代,大林子的电影卖的太好了,除了一帮电影专家隔着屏幕骂一骂他的庸俗外,再也没有其它人敢说什么了!
关于沈林是戛纳嫡系这个事,其实是公认的!
电影圈不仅是艺术圈,更是一个封闭式、外人甚难闯入的“人际圈”。
戛纳是存嫡系的,甚至,欧洲三大电影节都有嫡系之说。
与中国人头脑中“走后门攀关系”甚或“潜规则”概念不同的是,戛纳“嫡系”的形成更多源自西方社会里“圈子”的传统与现象。
法国人是热衷并严格恪守圈子法则的,这不仅仅存在在电影圈,更存在在时尚界、商界甚至各行各业。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进了“家门”就要恪守“家规”,并且必要时,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戛纳电影节就是扇高级大宅门,艺术总监的角色大抵相当于守门人兼管家,自然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走进这扇门。
而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生成国际化的嫡系大家庭则是一件更为玄妙的事情这和中国人眼中的“关系”又不一样。
嫡系当然是仰仗亲密历史的,但其形成并非是胡作非为或者纯粹金钱交易就可以得到的,至少需要在艺术风格、思想表达、创作视角、身份背景等各方面满足戛纳符号的高期待,强求不来。
戛纳对嫡系的重视和培养让门外的人只有羡慕的份,至少,每一年嫡系导演们都可能获得一次全球闪光灯的注目,而他们的电影海报则可能被印上戛纳电影节的图标这一电影营销的杀手锏将帮助他们在电影市场中脱颖而出。
戛纳系导演的名字在迷影圈几乎人尽皆知,达内兄弟、肯洛奇、迈克李、拉斯冯提尔、阿莫多瓦、河濑直美、锡兰等等…
多唠叨几句天才少年多兰,所谓幸运必不是凭空从天上砸下来的馅饼,从19岁与戛纳发生关系之后,多兰就一路搭乘戛纳快线实现进阶式成长。
25岁的他与电影界的神话级元老戈达尔并列拿下评审团特别奖,在颁奖典礼哭红了双眼,还鼓励全世界的电影少年不要轻易放弃梦想,最后和评委会主席坎佩恩如母子般深情拥抱。
多少双眼红的艺术青年唯有慨叹:这究竟是凭什么?
才华天分与独到的思维眼光当然是第一要义,有机会被相中的运气也是必不可少。
但是天才少年在全世界并非少数,多兰的幸运除了满身才华以及被看见的机会,还得益于他浑身上下充满着被戛纳热切需要的各种元素:
加拿大魁北克法语区出生成长,能说英法双语,演艺世家背景,4岁就出道做演员,十几岁就在当地积累了一定的名气与口碑,长相气质佳,同性恋身份,性格内敛不浮夸,年轻…
这一切简直就是为戛纳而生。
沈林也差不多…
只不过,戛纳他的重视,一开始只是因为电影,后来才是中国市场…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高速发展,从商业市场方面考虑,戛纳越来越需要拉拢整个中国电影产业,来戛纳中国买家也越来越多;
否则,戛纳70周年,也不会请了范兵兵去做评委…
沈林现在是华语电影领军人物,与他交好意味着与中国市场交好。
……
原时空,这一届戛纳没怎么宣传,网友们了解更多的是范兵兵的仙鹤装…
因为很多专家说什么‘在法国文化中,仙鹤被视为恶鸟,更是愚蠢和淫荡的象征’…
这尼玛纯粹没事找事!
事实上,法国人也都喜欢仙鹤,甚至认为如果在梦中见到仙鹤,就预示着会见到亲切的人,并将有幸福的事发生。
单就语言文化而言,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喜好和偏恶。
作为我国象征的国宝大熊猫,是众多国家所不待见的动物,难道有人会因此跳出来说大熊猫在别人的文化里是不好的意义,它就不配出现在代表国家的公共场合?
为什么针对范小胖?
还是因为没作品呗,而且这身打板确实让人惊艳…
大家还是愿意看人出糗……
多好的新闻啊,精心准备了一年,结果成了国耻!
当然,也跟华语片失落有关系——没得讨论,只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范小胖身上。
今年不一样,《燃烧》首场放映,通稿已经发往国内…
各种吹嘘——时光传媒买断了《燃烧》的国内版权,想运作上映。
其实,从国际地位来说,现在的欧洲三大电影节,也是江河日下。
奥斯卡,那才是真的如日中天。
有人说什么,从电影艺术来看,欧洲三大电影节的含金量高于奥斯卡,因为更加开放和客观,奥斯卡不算国际性的电影节,它建立的初衷是激励美国电影工业而不是电影艺术。
可是,你要问所有的导演、影帝、影后,更愿意拿奥斯卡还是欧洲三大?
我想没有人会选后者!
就算如此,欧洲三大电影节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尤其是在电影艺术上的批评权,也比咱们国内高了不知道多少!
经常是这样,你的电影拍的好不好,你自己的国家说了不算,就算都说好,到了国际上,人家也不承认,你必须跑过来,找人家欧洲的大师们看一看,认可了,你才能在国际上叫得响名号!
这个挺悲哀的!
但却是事实,老谋子、吟诗小达人怎么混出来的?
都是现在欧洲扬了一波名啊!
沈林也一样,戛纳获奖之后,大家才认可他…
但谁也没想到《燃烧》会这么离谱——场刊打分直接破了记录!
38分!
……
“《燃烧》让戛纳burng了!”
“《燃烧》,戛纳场刊最高分!”
“《燃烧》创戛纳电影节场刊评分新纪录!”
第二天,微博已经疯了,到处都是《燃烧》…
时光视频的沈林戛纳专访,点击量迅速攀升到了2000万人次…
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戛纳场刊是什么东西,但创纪录,还是沈林的电影,就够了!
“我是看了村上春树的《烧仓房》得到的灵感,同时也对很多年轻人的愤怒有共情,”
“为什么选择美国作为故事背景…其实跟尺度关系不大,最主要还是因为我们国家蒸蒸日上,阶级壁垒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严苛,但是美国就不一样了,底层是真的底层,富人也是真正的富人!”
“场刊打分意味着媒体好感度,能不能拿奖还要看评委的想法…去年的《又一年》也是场刊最高分,最终一奖未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