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书友「减字木兰花1245」的5张月票。)
嘉佑十年,枢密院开始选帅。
嘉佑十一年,笔考,武考,谢玉虽综合科目第一名,但碍于出身,经历,年龄,也只能为将。
同年,大周派遣使节,携带重礼出使北辽,希望得到战略主动。
多年的承平,也让北辽的主和派占了上风,加上大周不菲贿赂。
北辽同意,大周出兵教训西边,这个有些尾大不掉,蹦蹦跳跳的夏部。
嘉佑嘉佑十二年,开始朝廷开始用兵西北,出动十万大军,发动「横山战役」。
谢玉虽不能为帅,但因为太子赵曦的宠信,在大军执行分三路进攻的战略时。
按兵力分配,左路偏军一万,中路主力八万,右路偏军一万。
谢玉任右路偏军主将,其实就是支路军主帅位置。
谢玉深感太子赵曦的信任,自然不敢怠慢的,各种小手段,小画饼,大画饼,很快上下同欲,「一统」军心。
然而,大军出动,又这么长久时间的准备,夏部也不傻,通过贿赂早就得到了周朝大军的行军情报。
一番诱敌深入后,被「胜利」诱红眼大军,被夏部利用沟壑纵深大西北地势,被伏击了。
虽然谢玉军事嗅觉一般,奈何经历的战事历练可是不少的,其实就是杀的人多杀出经验了。
在谢玉看来,那种电视剧和历史书,两军正面硬刚,开起来士气恢宏,大长士气,使人血脉喷张,其实是一种最傻的行为。
既然上了战场,就是抛却那些人类一切美好的词语,要比谁没下线,谁杀人的手段更快,更犀利,把人都杀绝了,这战争自然就胜利了。
两军对战,自然也讲究个我顺人背,尽量的削弱敌人,给敌人加各负能量,尽量加持自己,给给自己更多的正能量。
古话也不是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嘛!
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把敌人整的拉稀,站不起,而自己吃了大力丸后,使劲捅敌人腰子,趁人病要他命。
天上的鹞鹰长了眼,早就发现不对的谢玉,连连给中路主力大军,发出示警讯息。
夏军的铁鹞子和步拔子,在西北称雄那么久,肯定是有道理的。
也是,多年为经历如此规模的战事,经济环境更富裕的大周军,现在基本都是武装到牙齿。
一路胜利的加持下,军中骄悍之气更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