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生往往对“专利”有一种不必要的敬畏,但是对于“论文”却没那么敬畏
究其原因,无非是因为文科生踏上社会之后,在体制内工作数年,等你需要评中高级职称的时候,“论文”是必须的敲门砖。
确切的说,是有刊物档次要求的论文,比如,至少省级以上期刊。
而“专利”,则不是必要的,加上专利这个词看上去很高大上,文科生就会拒绝去了解。
但是实际上,如果是对一个体制内的理科生而言,专利和论文,在你准备评定中高级职称的时候,价值量就几乎是一样一样的了。
除了职称答辩时必须的那一篇论文之外,其他的成果数据,几乎都可以在专利和论文之间互通,逼格并不比菜市场里买菜时的讨价还价更高。
比如,假设评定高工的时候,需要“1项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或者“1篇国家级期刊论文,5篇省级或行业期刊论文”。
这时,“发明专利”和“国家级论文”,“实用新型”和“省级论文”价值量就是一样一样的。无论具体内容是啥,都只是一个官僚需要去刷的数据而已。
因此,专利并不是一般人看来那么神圣的东西,好像需要灵光一闪的天才才能创造出来。
到2010年代,中国有几百万体制内的技术工作者需要评职称,所以国家专利局受理的专利申请出现了井喷式的爆发,一年过百万件都是稀松平常——这还没算更不值钱的外观设计专利呢。
站在一个体制内混饭吃的工程师的角度,相对来说,有点儿实力的人,在“既可以选择刷专利、也可以选择刷论文来凑数据”的时候,都会选择刷专利。
因为在大多数国企,刷专利是可以拿奖金的。企业也会需要“每年多少项新专利”之类的指标来换取政府给予的“高新企业税收优惠”等硬杠子政策倾斜,所以刷专利是一件企业和工程师有共同利益的双赢。
只要工程师愿意刷专利,创意有了,材料弄好了。剩下的代理律师费之类支出,公司肯定会包办。成果到手后企业还会给个人几千到几万不等的赏金——
别嫌少,因为这个赏金针对的都是“除了可以作为一个专利的数据之外,实际上没有任何市场价值”的专利而言的。真有市场价值的专利,当然是另外一回事情了,要明车明马摊开了谈价钱。
而更加没本事的人,或者说完全不懂技术的工程师,就只好刷论文。相对刷专利的赚钱,刷论文就是完全赔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