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信是罗思南写的,其中牵涉到虎烈府很多机密。李虎想都不想就把这封信递给了折可求,不仅仅因为折可求是他的大舅子,更重要的是,李虎信任他。很长时间以来,虎烈府和折家的关系可谓亲密。虎烈府南迁太原,事实上和折家之间有利益冲突,但因为虎烈府的强势和双方长期的亲密关系,折家在利益上并没有吃亏。 这次李虎放弃进入汴京,如果不是折家出面,李虎绝不会毫无条件地答应下来,而折家进入汴京,某种意义上也代表了虎烈府的利益。折家在中枢虽然仅仅占据一席之地,但其背后的实力足以让汴京胆寒。 折可求仔细读完信,大概明白了李虎的心思。河北大战的主动权其实控制在女真人手里。汴京一厢情愿,打算在九月前后发动攻击,但女真人却从代北战场上的变化敏锐地估猜到大宋形势的变化,他们要主动攻击了。 李虎南下太原,麻烦事非常多,不但和汴京、和西北将门有严重的冲突,其本身也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稳定下来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所以在女真人看来,乘着虎烈府在太原立足未稳之际发动进攻,显然是占据河北的最好机会。 “这个无颜是女真人?”折可求把书信递还给李虎,随口问道。 “他是大宋人。”李虎说道,“他曾在兵部任职,知道大宋很多机密。” 折可求吓了一跳,“他出卖了大宋?” “不,他没有。”李虎说道,“他到辽东不过是避祸而已。” “你了解他的过去?” 李虎摇摇头,脑海里不禁浮现出面具下那张让人惊怖的面孔,“他在大宋有仇家,而那个仇家百般折磨他,试图置他于死地。以我的估猜,他的仇家地位很高,不过最近汴京连番动乱,身居高位的人死的死,流放的流放,他的那位仇家或许已经不在了。” 折可求沉默良久,问道:“你信任他?” 李虎点点头,“我在辽东的时候,曾得到他很多帮助。” 折可求神色凝重,低头沉思。 = 张俊局促不安。他不知道那封信上写了什么,但他自认也没有资格获悉这种机密,李虎能够让他坐在这里,已经是天大的恩赐了。要知道李虎现在是大宋唯一的藩镇,位高权重,如今更是手握西北军政大权,这种人物在大宋已经一百多年没有出现了。张俊坐在他的对面,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觉。 今天这番谈话,实际上决定了大宋的命运。离开京城之前,种师道一再嘱咐张俊,到了洛阳后,听折可求的安排,设法赢得李虎的好感。现在局势太复杂了,即使是种师道也无法看清形势,更不要说做出正确的判断了,但有一点他非常清楚,那就是李虎已经成为决定大宋未来的重要人物。 忽然,张俊看到眼前出现了一封信,正是折可求刚才看的信。他骤感窒息,霍然抬头望向李虎。李虎面带笑容,示意他把信接过去,“你也看一看。” “我能看?”张俊难以置信,霎时间心里涌出无数的念头,但最强烈的就是惊喜,他预感到自己的前途从这一刻开始已经发生了转折。 折可求略感惊讶,但旋即释然。这些事李虎马上就要禀奏汴京,提前告诉西北人也没有什么关系。不过李虎这种举动,对一个在战场上厮杀了十几年的低层军官来说,实在太震撼了,也难怪张俊一时间呆若木鸡。 张俊看得很慢,他的情绪波动太大,既震惊又兴奋,很难平静下来。 李虎一直注视着他,若有所思。老爹的故事让他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点,秦桧是坏人,张俊也是坏人,但今天听到折可求的介绍,看到一个四十岁的悍将,一个在战场上厮杀了十几年,从一个普通的乡兵弓箭手成长为禁军中级军官的人,他可以切身体会到张俊这些年付出了多少血汗,在战场上出生入死了多少会,这种把脑袋挂在裤腰上的人怎么可能是个坏人? 李虎暗自叹了口气。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战场上如此,官场上也是如此。岳飞死在风波亭,肯定是权力斗争的结果,但后来他冤屈昭雪,杀死他的人自然就要承担罪责,总不能让皇帝背负恶名。由此想到了蔡京,想到了童贯……小皇帝把他们定为“六贼”之首,先前所作的功绩一概抹杀,抹不掉的就颠倒黑白,发誓把责任推到他们身上,要让他们遗臭万年,这也是权力斗争的结果。 由此想到了元佑党人案,想到了自己的祖父李清臣。自王安石变法以来,便就有了党争。党争残酷,双方不遗余力地打击对手。记得自己曾听李纲说过,苏轼在两党之间摇摆,结果两头不讨好,不管是新党上台还是旧党上台,都打击他。李清臣对苏轼也极度反感,皇帝有意重用他,李清臣马上设了个离间计,把苏轼赶出了京城。蔡京是新党主力,倍受打击,但他过去官职低,他和李清臣之间的恩怨,虽然李纲说得很含糊,但从蔡京诬陷李清臣,把李清臣打成旧党并公然刻在元佑党人碑上可以推测到,当初李清臣肯定把蔡京打得很惨,否则蔡京不会仇恨到如此地步。 现在蔡京死了,蔡氏家族败亡了,虽然自己没有手刃仇敌,但如今坐在这里仔细想一想,就算手刃仇敌,又有什么意义?这种权力斗争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怨得了谁?童贯对于大宋来说,功大于过,西北人更是功勋显赫,但现在双方反目成仇,要置对方于死地。可以想象,一旦童贯倒台了,他和蔡京一样,势必被扣上一个大大的屎盆子,遗臭万年。然而,现实的情况是所有人都对这种斗争趋之若骛,如同飞蛾投火一般,义无反顾。 李虎望着张俊,眼里露出一丝同情之色。到了那个位置上,身不由己,不是你杀我,就是我杀你,谁还顾得上将来的事?就算遗臭万年也得做啊,否则冤枉死了还是一样遗臭万年。 = 张俊把书信反复看了几遍,激动的心情也渐渐平静下来。 他双手托着信,恭恭敬敬地递还给李虎。李虎指指案几,示意他放下,“张正将对此有何看法?” 张俊诧异地望着李虎,不明白他为什么称呼自己为正将。折可求却是明白,马上说道:“谢谢使相了。” 张俊霎时狂喜,他做梦也没有想到,李虎竟然提拔自己为正将。 从(营)指挥提拔到正将,等于连跳两级,但这两级太难升了。秦凤路帅司下辖十三将,整个陕西六路有五十八将,可以想象这个正将的位置有多高。当然了,正将是职官,在军中职务很高,但大宋以文制武,武将的阶官(就是品级,相当于现在的行政级别)都很低。一般来说,正将相对应的品级都在从七品。张俊现在的职官是(营)指挥,品级是承节郎从九品。李虎一句话,给他升两级,相对应的,他的阶官也可以升到武功大夫这一类的从七品。从七品的武官才算真正意义上的中级军官。 河北大战打败了,种师中和秦凤路大军全军覆没,张俊就算突围回来了,也要受到惩处,但汴京形势变化太快,小皇帝刚刚把种师道和姚古等人的罢职圣旨送出去,赵楷就杀进来改天换地了。然后种师道和姚古又接到圣旨,官复原职了,但他们是过度性人物,职官高但权力有限,说不上话。种师道和姚古急于发动河北大战,也是想由过度性人物转为主掌实权的人物。正是因为说不上话,种师道虽然有心升张俊的官,给秦凤路留一将军队,但爱莫能助,于是他委托折家,把张俊带到了洛阳。 张俊到洛阳,代表种师道,而折可求又暗示李虎,种师道有意提拔张俊为正将,这等于告诉李虎,这件小事你要帮忙。 李虎的官职里有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这在过去就是宰相。(大宋一朝先后以同平章事,尚书左右仆射,左右丞相为宰相,以参知政事,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枢密使、枢密副使、知枢密院事、同知枢密院事为执政,合称宰执。)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大宋改官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宰相,这个同平章事随即成了虚职,一种荣誉职务,和亲王、枢密使、留守一样,被称之为使相。 赵楷做了皇帝,考虑到李虎的特殊地位,授予同平章事以实职,序宰臣上,以示恩宠。李虎在西北,即使给了他宰相的名分也发挥不了作用。名为实职,实为虚职,汴京玩这一套可谓得心应手。 不过,李虎既然是名副其实的宰相,那么他上奏皇帝,提拔一两个人,就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了。 = 张俊跪地磕谢。 李虎摆摆手,示意他起来,“这是老种帅的意思,你要谢谢他。小种帅为国捐躯,老种帅要给秦凤保留一些老人,提拔你是情理之中的事。”停了一下,他又问道,“小种帅还有多少部下?” “还有三千多人。”张俊急忙说道,“我们被金军包围之前,小种帅曾派一将军队先行赶赴河间府。这支军队随詹度、陈遘撤了回来。另外,还有几百人也杀出了重围,现在都在老种帅的帐下。” 李虎想了片刻,决定干脆好人做到底。种师道这个人在西北的影响力远远大于折彦直,而折家自折可适之后,十几年了,至今没有出现一位可以替代他的人物,虽然他的儿子折彦直也不错,但相比种师道、姚古和刘延庆来说,影响力还是小很多。如果能和种师道搞好关系,把种家这一系也拉到自己这一边,那对自己尽快控制西北有莫大的好处。 “你写个名单。”李虎说道,“小种帅的部下该升的就要升,一个不要漏。” 张俊大喜,再度磕头拜谢。 “使相,那么姚帅的部下呢?”折可求提醒道。 “你看着办吧。”李虎说道,“我现在就在洛阳,陛下和童太师不会在这种小事上为难我。” 折可求捋须而笑,故意调侃道:“堂堂的宰相,竟然只有这点权力,开玩笑吧。” “做人要低调。”李虎想起了老爹的口头禅,跟着笑道,“低调一点好。” = = =(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qidian.com,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