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治,还远远不够。”朱慈烺脑海里回旋着义务教育四个大字。
只有经过义务教育的国民,才可以说是真正能够计算到综合国力里的国民。没有经过教育,脑海里不知晓家国概念,如果再被豪族束缚到田亩之上,那就更像是累赘与负担。
不过,教育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不说修筑学堂的费用多少,光是补贴官定教科书的费用就是一笔天文数字。更别提每年两京十三省各地师范学校一毕业就被抢光的新增教师。这些都是要吃财政饭,占一个皇粮编制的。
朱慈烺能新修八千小学,还是用了税收优惠,合并村学私塾等等穷尽办法搞出来的局面。尤其是几次大战都有斩获,奠定了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战乱之后,许多土地在战乱之中早已失去主人,金银珠宝更是数之不尽。虽然土地财务人人争抢嚷着归还,但想确定原主人难度太大,朝堂也不愿意。
于是,朱慈烺大笔一挥,就都将这些权属不明有点麻烦的战利品统统投入到了教育事业之中。
搞教育,哪怕是再顽固的朝臣都没有异议。
这才磕磕绊绊,有了而今的教育局面。
话归正题,现实虽然困难,但理想总要有的。义务教育会继续推行下去,学校与学生都会越来越多。
如果朱慈烺没有提四百万幼童的数据,林罗山只会当朱慈烺在发宏愿,吹吹牛,谈谈梦想。
但而今大明既然已经有了这么璀璨的成绩,这个时候说远远不够,反而就是志向高远,值得景仰了。
“上国教化之功,实在让人艳羡不已呀。”林罗山说这话,可真是心甘情愿了:“若有生能学得一二真传,这一辈子也就不辜负了。”
朱慈烺心中一动:就怕你不动心!
自古以来,没有哪个教育家不渴望让教育更加扩大。尤其是在古代,这个教育成本高昂的时候。
“自古先圣有云:有教无类。而今朕来了日本,也想日本国民,一样可以教化文明呀。”朱慈烺笑着看向林罗山。
林罗山目光一亮,他是何等聪慧的人,当即就明白了朱慈烺的心思:“陛下……愿意资助日本教育事业?”
“当然。”朱慈烺大笑:“我知晓办学有多困难,一曰屋舍,二曰膳食,三曰书本。屋舍膳食这些暂且还顾及不上。但是,书本之事,朕却可以先允诺下了。只要罗山先生有意用我大明的教科书,朕现在就可以下令,从国内运入语文、数学两门基础学科一共一百万册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