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九章孔子看不起农夫?!
“你带人去浙江,首先要从这个问起,春秋时期吴越铸剑师断料,到底是通过眼观呢?掂重呢?火烧呢?甚至是品尝呢?或者有其它匪夷所思的办法?这是铸剑的基础,是细节上的功夫。要拍好电影,写好文章,细节上的功夫不能漏。”
小准喃喃地说道:“那这电影拍下来,都可以当考古纪录片放bbc去了”
李君阁说道:“要是你这片子能放bbc去,那你这文明传播者的身份就坐实了。”
小准说道:“这样的文明传播者是不是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费力不讨好的冤大头?”
梁慧丽扑哧一声笑了:“小准,阿音和二皮在无人岛上费力不讨好做的那些,不也是为了这个目的吗?你应该向他们看齐。”
小准鄙夷地说道:“他?切!还不是费尽花招讨阿音开心!我要信他是为了传播中华文明!”
第二天送走剧组一行人,这时间就快翻过六月了,娃子们眼看要放假,李君阁准备去祠堂和四爷爷商量下暑期的安排。
就听四爷爷在祠堂里对着摄像头授课。
因为有哥大学子旁听,所以四爷爷偶尔会加入一些讨论和回答留言的内容。
就听四爷爷说道:“首先我要说明的是,国学不是儒学,儒学只是国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门类入手,经,史,子,集,甚至笔记,小说,都可以,以兴趣为老师,一步步精深国学修为。
不过有网友提到说孔夫子看不起农民,鄙视劳动。今天我想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网上的这种言论很多,其证据主要来自两条记录。
其一是《论语?卫灵公》记载:‘子曰:‘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
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耕田,也免不了有饿肚子的时候;而读书嘛,是可以得到俸禄的哟。’
这就是孔子抬高读书人,看不起劳动人民的证据了。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我们打开论语翻看原文,哦,原文其实是这样的。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哎呀,原来原文里边,还有一个脑袋和一条尾巴。
那现在这话就得换个意思来理解了,孔子说:‘君子只谋求行道,不谋求衣食。因为耕田嘛,免不了也有饿肚子的时候;而通过学习,就可以寻找到道,可以得到相应的俸禄。所以,君子只担心道不能行,而不担心贫穷。’
我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会作为孔子看不起农民的依据,这话其实是说明孔子对治政者求道的要求,只是用耕地来打了一个比方而已。
我们首先看时代背景,春秋时期,所谓君子是什么,是国家政治生活的主体,是当权者和辅佐他们的施政者,是知识的掌握者,是因掌握知识而产生了精神修养和道德追求的人。
有了这个底子,我们再来看文义,这话的意思是说,即使和粮食直接打交道的人,也有吃不上粮食的时候,这话有什么毛病呢?要是孔子换一句话,变成‘织者,冻在其中也。’是不是又该说孔子看不起手工艺人了?
孔子这句话,其实只是想教育当政者,眼光应该放得高远一点。作为领导者,应该有更高的道德标准和追求,并用它来指导自己的施政。
谋道的问题解决了,思想问题解决了,谋食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即使贫穷,那也是暂时的。
可如果只把眼光钉在经济利益上,那迟早还是会遇到问题。
这就是大家常听到的那句话:‘思想问题是大问题。’
大家现在回去看全文,是不是这个意思?因此我想劝劝大家,不要拿着别人的观点当做自己的观点。道听途说的东西,先存疑,再自己研究查实,最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比如我现在说的,就不一定就全对吗?不见得。大家同样可以存疑,再自己去研究,得到自己的结论,这才是读书人‘求真’的本意。
我们再来说下一个所谓证据,很多人还喜欢引用的一段是《论语?子路》里边的一段话:‘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
这话听起来,真像是孔子认为樊迟问种地的事情,孔子不会,于是恼羞成怒骂他。
可真是这意思吗?如果你打开论语,会发现原话是这样。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哎呀,又有一个长尾巴。
这才是原话。上位者崇尚道义,老百姓自己就来了。不用靠丰衣足食吸引他们,因为政治正确,他们自己就能创造财富,这就跟之前讲的意思相扣了。”
四爷爷说完,看了一眼直播间里的评论,不由得哈哈大笑。
“刚刚有网友说孔子说的是空话,人家请教实干,你给人家画大饼。
其实这就是政治手段和政治理念的区别,也是我正想解释的孔子说樊迟是小人的意思。
刚刚解释过了,孔子认为,重视耕作劳动,这些只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多也只能算政治手段。
而作为当时的政治人物,更应该重视的是政治理念。
礼,义,信,这才是根本和重点,有了正确的政治理念,才是解决国家大事的前提。
有一个例子可以很好的解释这个问题,那就是世界各国的宪法序言。
法国:‘法国人民热爱《人和公民权利宣言》共和国对那些表明意愿和共和国结合的海外领地提供以自由,平等,博爱的共同理想为基础的,并且为其民主发展而设计的新体制。’
德国:‘我德意志人民,认识到对上帝和人类所负之责任,愿在联合欧洲中以平等地位贡献世界和平’
美国:‘我美利坚合众国的人民,为了组织一个更完善的联邦,树立正义增进全民福利和确保我们自己及我们后代能安享自由带来的幸福确立这一部宪法。’
中国:‘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
懂了吗大家?自由,平等,博爱,世界和平,正义,全民幸福这些都是重要的政治理念,是不是一个比一个‘空’?是不是刚刚那位网友说的夫子的‘画大饼’?
可这偏偏是指导一个国家施政的最重要纲领,这些东西,远远比稼与圃更加的重要!所以才会被写入各国宪法开篇序言!
而恰恰是这些‘画大饼’,才是孔子希望学生们问出来的问题!
所以孔子口中的小人,指的只是樊迟,而不是指的农民。明明需要加深政治理念研究的时候,他去穷求政治手段,这就是政治领悟力不够,视野不够开阔思想层次不够高,不足以在未来成为一个合格得施政者。
不过我要指出的是,因为孔子的这些论断,后来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宋儒之后就陷入了另一个误区,走向了另一个极端,错误地认为只要高举理念的大旗,把理念当做手段来施展,就可以解决一切政治困难。
这就是忽略了两者的根本区别,忽略了各自所处时代的实际情况。
这才导致有‘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此类言论的市场,结果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导致了儒学的僵化,政治体制的僵化,引发了后来的民粹主义对儒学的诟病,否定甚至是清算。
我想说的是,夫子的理论,伟大于他所在的时代,他提出了一个可供中国人奉行几千年而且可以继续奉行下去的的基础性纲领。
我们需要继承的,是他的精神大略,而不是把他的片言只语作为百分之百的真理万世不移,否则,既是东施效颦,又是刻舟求剑。
这个锅,是后代人的锅,不是夫子该背的锅。而且以夫子对机权的透彻理解,应该不会犯那样的错误。
说回《论语》中,正是因为孔子对政治理念的重视,所以只要是学生问到这些问题,比如颜渊问仁,仲弓问仁,子路问政,子夏问政,孔子都耐心的给予了让他们满意的回答。
这里其实还有一个非常好玩的现象,那就是《论语》里边还可以看出,孔子对学生的喜爱程度是各不相同的,圣人也是人啊
你们以为樊迟的遭遇就是最糟糕的了吗?子路孔子很心爱吧?一样被这样批评过!
还有那个白天睡大觉的宰与,被孔子骂为‘朽木不可雕’,‘粪土之墙’!哈哈哈,夫子也是有脾气的。
所以这话并不是孔子看不起种地人的证据,只是他有些拿樊迟没办法的气话。
怎么说呢?这娃有些不好造就啊。
樊迟这孩子有些‘笨’,政治上不够敏锐,领悟力不够强,但是他好学,刻苦。
夫子有时候拿他没辙,说了他不懂啊,因此一般只传他最简洁直白的概念。
《论语》里边他三次问仁,两次问知,是《论语》中问仁最多的一个同学,可孔子分别从几个方面给了他做了解释,这小子愣是还是弄不懂,最后还跑去请教同学子夏,然后子夏不得不对他细细解释了一番道理。
说实话,夫子答樊迟,相比其他同学,确实显得有些敷衍,过于简洁。我个人认为这是夫子对学生的喜爱程度还是各有不同。
比如刚才那第二段,夫子当面不解释清楚,只简单来两句‘我不懂’,等人家樊迟走了,他才将别人当反面教材给旁边的同学敞开来细讲,这就有些欺负人了。
哈哈哈,不过大家别以为樊迟就真是傻蛋,鲁哀公十一年齐师伐鲁,冉有同学率领左师御敌,认为只有老同学樊迟能忠实履行军事命令,于是带着他一起上了战车,担任自己的‘车右’。
后来鲁军不敢过沟迎战的时候,是樊迟建议冉有率先冲锋,这才大败齐军。
之后他还继承孔子遗志推广儒学
他的祀庙,谱牒,因为子孙后代在二战中积极抗日,被日伪多次焚烧破坏
这样的人,我希望我们民族,我们的国家,知道他,记住他,重新认识他。
几千年来,人们记住了他的贡献,记住了他求道的执着。
因此他在唐代被封为樊伯,宋代被封为益都候,明清被封为先贤,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那就不该在我们这一代,只仅仅记住夫子评价他的一句‘小人哉!’
他的墓,在济宁市鱼台县,如果有鱼台的网友,请替我敬上一柱香,就说蜀州有一个老头子,敬他忠,敬他勇,敬他言传声教薪尽火传的师范,敬他锲而不舍一以贯之的学风
今天的讨论就到这里,我最后想说的是,以割裂经义的方式来歪曲污蔑一位先哲,是比焚书坑儒还要失心疯的行为。
因为只要是会识字的人,打开一次书本,谁是谁非立刻昭然若揭。
皇帝的新衣,只能糊弄瞎子,无法糊弄睁开眼睛的人。
所以我再次希望大家不要偏听偏信,睁开你的眼睛。《论语》它就在那里摆着,打开它,阅读它,理解它,自己去找寻自己的答案吧。
儒学的治政理念,伦理,历史源流,发展,变化,优劣,经验,教训,这些要展开,那是一个巨大的课题。今天不可能细讲。
我仅仅就孔子是否看不起农夫这个问题,从儒家对政治理念重视程度这个小点,做一点点阐释,让大家对这门学问有更深的印象。
这些是我自己的理解,不一定对,有问题欢迎大家指出,我们一起讨论切磋,谢谢大家。”
李君阁这才进门帮着四爷爷收拾东西,一边摇头赞叹:“这才是学贯中西,搜罗巨细,旁征博引啊”
四爷爷笑道:“今天这个其实只能算探讨,不能算课,没啥乐趣可言,你来是有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