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邙山
邙山本是神族原本的福地之一,当年那神族圣者之一的老道得道成神,就在这邙山。
可惜,老道得道后,把邙山的灵气全带走了,劫雷又把邙山劈得焦土丛生,邙山这就成了荒凉之地。
几万年过去了,劫雷消失殆尽,土壤也慢慢有了好转,邙山之地偏僻无人管,乃是人族九部难得的不纳税、没徭役、不征丁的清静之地,邙山这才有了人烟。
邙山脚下有一位樵夫,人称乔大郎,年过半百,有一老妻,人唤乔娘子,两人成亲三十多载,却无一儿半女。
那一日,乔大郎带着全家为数不多的家当,去了神庙求了菩萨,谁曾想,菩萨怜悯,送了个小娃娃给他们。
只可惜,两人高兴得太早了,这娃儿虽然长得漂亮,可惜呆了点,五岁了,却和三岁多的孩子没两样。老两口虽然忧心忡忡,可对这个孩子还是倾注了全部的心力。
好在这个孩子虽然笨拙了一点,学东西慢了一点,可日常的东西,多教几遍也能勉强会,也很孝顺,就是什么诗呀歌呀的,怎么也学不会,被私塾老师拒收门外。
乔家老两口也不为难,不会那些又怎么了。自己两口子不也不会,还不是过了半辈子。也没见渴着饿着。
附近的孩子见了乔家的小孩子笨拙,就想着捉弄与他,只是每每作弄不成,反而累得自己受了伤。
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要话从那孩子嘴里说出来,往往就是好的不灵坏的灵,屡试不爽。
日子久了,附近的孩子也不敢招惹她,只见了就叫她乌鸦嘴。
乔家夫妇没那本事,取不成名字,日日叫着妞儿妞儿的,只当大号了。可日子久了,乌鸦嘴这个外号叫久了,反而像这孩子的名儿了。大家提起乌鸦嘴,就知道是这个孩子,而妞儿是谁,反倒没人知道。
这孩子和人相处不来,对花花草草、虫鱼鸟兽倒是亲切的很,这些动物植物也亲近她。
乔大郎山中砍柴,顺手带回的两株牡丹,被这孩子一养,倒是开出了漂亮的花儿。乔大郎看花儿漂亮,便拿去集市,倒是卖了不少钱。从此,乔家夫妇更是把这个孩子捧在了手心心里面,如珠似宝的宠着。妞儿也养些花把与乔大郎拿去集市上买,换些钱银,养家糊口。
邙山上什么花儿都有,只是这洛阳城里的富人们都喜欢牡丹,乔大郎便对牡丹多一份关注。
日子久了,乔大郎便成了牡丹方面的专家,什么姚黄、魏紫、豆绿、荷包牡丹、黄金牡丹、紫斑牡丹......各个如数家珍。
那一日,乔大郎照例挑了牡丹,还没进城,就听说了当今女王昭告百花,着令盛开,牡丹不从的事儿。
乔大郎虽然长在山里,也不是愚笨之辈,女王不喜,今日这牡丹定然卖不出去,说不得,自己还有牢狱之灾。有了这样的想法,乔大郎行至半路就转身回了家。
不得不说,乔大郎是个明白事理的,今日在洛阳城,正有人挨家挨户的搜查牡丹呢!
邙山乃是神族福地,神族使者被略过了,可其他地界,可是一株牡丹都没有。
那些人没搜到牡丹,正在气头上呢!若乔大郎进了城,可不得当了现成的出气筒。
乔大郎匆匆往家里赶,哪曾想在半路就看见了一地的牡丹花根。乔大郎因着牡丹免了打柴的辛苦,养了家,对牡丹也是有感情的,虽然现在牡丹卖不出去了,可山里多的是地,多养些也不碍事,便把这一地的牡丹花根分作几次,全部挑回了家。
乔大郎把今日之事告诉了家人,从不爱多说一句话的妞儿却突然发言了,道:“爹爹,咱们把牡丹移到山里吧!”
乔大郎想了想,自家姑娘没提过什么要求,花圃里的牡丹一遇赶集就卖了,也不多,想想也就答应了。
一家三口不过半日,就把所有的牡丹花移到了邙山深处,一个山谷里。妞儿喜欢花儿,看着一屋子被烧焦的残余牡丹花根,起了怜悯之心,又花了几日,把那些花根一一栽进了土里。
邙山的人们单纯,没啥告状的情况。就算这样,一些富人也认出了日日卖柴的乔大郎往日就卖牡丹。
有那良心坏的,就向上面报告了这件事儿,上面就派了人查了下来,幸好牡丹早就移植了,又种了些其他的花儿。这才掩了耳目,乔家才逃过一劫。
谁知,牡丹一入新土,就又扎下了根。来年春天,满山翠绿,待到花期一到,姹紫嫣红。邙山的人很早就喜欢牡丹,家家移种,户户育植。周边的人们听说了,也纷纷跑来移栽。
王上虽然不喜欢牡丹,可洛阳的人们对牡丹痴爱多年,哪能这样轻易割舍。牡丹谷里,一到谷雨,株株怒放,千姿百态。观赏牡丹的人,扶老携幼,朝暮不断,人海花海,盛况非凡。
伯赏曌虽然是王上,主管着人族九部的利益分配,算是裁判的角色,对人族九部的统领来说,意义非凡。可就老百姓而言,王上离得太远,只要官府对他们养花的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他们偷偷养两株花有什么关系。大不了,查起来的时候,都扔回山里去就是了。
牡丹谷里牡丹虽然多,可真真的精品牡丹都还是被乔家移回了自己的花圃。只因妞儿喜欢牡丹花香,这种花香能够稳定她的心神,尤其是其中的一株姚黄,每当花开的时候,妞儿的呆病就会好上很多,甚至能和乔大郎夫妇正常聊天。
为了能让妞儿正常些,莫说违禁养些牡丹,就算把整个花圃变成牡丹园,乔大郎夫妇也是极愿意的。所以,对于妞儿整日的睡在姚黄花下的行为,乔大郎夫妇不但没有阻止,反而是用竹子编了个小床放在了姚黄花下,让妞儿睡个够。
可惜,妞儿睡了半年,姚黄花儿不开,妞儿依然呆呆的,只是乌鸦嘴的功力更甚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