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对爱的教诲丰富而深刻。想要一天24小时生活在爱的境界中是可能的。一举一动、扬眉瞬目、起心动念、一言一语都可以充盈着爱。
爱之源:婆罗门
佛陀时代,婆罗门教信徒祈祷死后能够升到天堂,与婆罗门——宇宙之神,共享永生。有一天,一名婆罗门教男子问佛陀:“我要怎样才能确定在我死后,能与婆罗门同在?”佛陀回答:“婆罗门是爱之源,想与婆罗门同在,你就要实践四梵住 (Brahmaviharas)——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和舍无量。”梵,即是 Brahma,意思是梵天,亦解作崇高、清净。住 (Vihara)的意思是住所或宅第 ,梵住的意思是梵天的住处。
通常我们把四梵住也叫做四无量心。如果你能实践它们,它们就会在你心中每天不断地成长,直到能拥抱这世界。你会变得更快乐,围绕在你周遭的人也会变得更快乐。
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四无量心所包含的四个真爱元素分别是: Maitri——慈,愿能给予别人幸福快乐; Karuna——悲,愿能帮助止息别人的痛苦; Mudita——喜,愿能将喜悦送给周围的人 ,因为他们的幸福快乐而感到喜悦; Upeksha——舍,愿能不存分别心地接纳一切。当你爱时,是因为众生需要你的爱,而不是因为他是你的家人、国家或宗教里的人。当到达这种境界时,你就是在实践真爱。
当你能安住于这些元素,你就是活在宇宙中最美丽、最和平、最喜悦的境界。要是有人问你的地址,你可以回答:“梵住。”也就是说,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有些五星级的饭店要超过 2000美元一个晚上,但梵住提供更多的快乐,这是五千星级的饭店,一个我们可以学着去爱和被爱的地方。
佛陀尊重人们实践自己信仰的渴望,所以,他用能够鼓舞这名婆罗门教男子的话来回答。如果你喜欢静坐,那你就修行静坐。如果你喜欢行禅,那你就修行行禅。要紧的是,要能保留你的犹太教、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的根。这是延续佛陀精神的方法。如果你切断你的根,你不会幸福。
公元2世纪的佛学家龙树说:行慈无量,熄众生心中的愤怒。行悲无量,熄众生心中一切忧郁和焦虑。行喜无量,熄众生心中的悲伤和无欢。行舍无量,熄众生心中的仇恨、厌恶和执着。
慈悲喜舍是觉者的本性
若是我们学会修行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和舍无量,我们就会知道如何疗愈由愤怒、忧郁、不安全感、悲伤、仇恨、寂寞和不健康的执着所带来的疾病。在《增支部经》里,佛陀教导:“愤怒心起时,比丘不妨对带来愤怒的那人,行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和舍无量的禅观。”
那么四梵住能够了结苦难和苦恼吗?佛陀相信是可以的。有一次佛陀对他喜爱的侍者阿难尊者说:“将这四无量心教给年轻比丘,他们将会感到安全、坚强和喜悦,身心无苦恼。终其一生,有能力行纯净的比丘道。”又有一次,佛陀的弟子拜访邻近一个教派,那里的出家人问:“我们听说令师尊释迦教导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我们的导师也是这样教,这中间有什么不一样?”
佛陀的弟子不知道怎么回答,回去后,佛陀告诉他们:“行四无量心,又行七觉支、四圣谛及八正道者,可深得开悟。”慈悲喜舍是觉者的本性,也是真爱的四层面,存在我们心中、每个人心中和每件事中。
“真爱”不单单只是存在于男女之间的“爱情”,还有生活中的每件事,带着觉知,带着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去处理事情,或许,你就会看到机缘,看到事物的另外一面。
要发菩提心,首先要修慈悲心,若慈悲心真实不虚,发菩提心也就易如反掌了。
打一个比喻,当一个人的母亲生病的时候,如果他对父母很孝顺的话,就肯定会把母亲送到医院治疗。这时,他是不会求什么回报的,只是无条件地付出。他不会对母亲提出,我送你去医院的话,以后你要怎样怎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对母亲怀着强烈的慈悲心,所以不求回报,这叫做无条件。菩萨也就是无条件地付出。
通常,世俗人也有一些慈悲心,但他的慈悲是针对父母亲友的,相对陌生人而言,平等的慈悲就难寻难觅。而菩萨的慈悲心就可称之为无缘慈悲心,也就是无条件、无意识、平等地利益众生。无论你跟他有没有关系,无论是经常来往的亲朋好友,或是萍水相逢的陌路之人,他都以平等的慈悲心相待,这叫做无缘的慈悲,也可以叫无条件地付出,这才真正是大乘菩萨的行为。
我们可以循序渐进,首先培养慈悲心,虽然慈悲心与菩提心还有一定差距,但如果具备了慈悲心,就有发起菩提心的希望。所以,我们先讲慈悲心的修法。
若要广修慈悲心,那么慈、悲、喜、舍四无量心都需要修;如果不愿意太广,就只修慈无量心和悲无量心,这是中等的修法;有些人的根基不一样,希望更简单,就可以只强调悲心的修法。
为什么称作“无量”的慈悲喜舍呢?因为修慈悲喜舍的功德不可思议,无法衡量,其善根深广难思,故叫做无量心;再则修慈、悲、喜、舍时,其对境是普天下所有众生,因众生数量无尽,所以也称作无量心。
四无量心在经书里依次是慈悲喜舍,舍心列于最后。但是在修法时,舍无量心却位居第一。因为所谓的舍无量心就是平等的观念。如果没有众生平等的感觉,则修出来的慈心、悲心都将成为片面的慈悲心,是不完整的。所以首先要修舍无量心。
(一)舍无量心的修法
舍无量心的修法有两个步骤,第一是观想,第二是思维(或叫观察)。
观想的时候,是以人为对境,无需观想本尊上师等。在自己的右边观想一排人,左边也观想一排人。
右边这一排是现世当中害自己的仇人。如果今生没有仇人,便可观想经常害自己的一些魔障,如魔或鬼。如果这样观想也感觉困难,就可以想象,在无始以来的流转当中,我们肯定有数不清的怨敌,就把他们观想在自己的右边。
左边这排人是现世的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妹等亲眷,也就是对我有恩的人,观想他们坐在自己的左边。
无论是怨敌,或是亲友,他们实际的相貌怎样,就观成怎样。观想就是这么简单。
第二是观察。
首先,对右边的怨敌象平时一样发起嗔恨心;对左边的父母亲人,生起爱心、贪心。生出贪嗔心以后,再回头省察:刚才我于怨生嗔,于亲生贪,而且不只是这一次,长久以来我一直都是如此,但这样有没有道理呢?我应该去观察一下。
具体观察的时候,可以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角度来思维。
首先观察左边的怨敌:他们不论是人或非人,现在虽然是我的仇人,想尽一切办法来伤害我,但他们是不是在过去、现在、未来的生生世世当中都是这样呢?答案是否定的。
虽然他们现在不择手段地加害于我,但在过去世,他们肯定曾做过我的父母。当其做我父母之时,也和现在的父母一样,心疼我、照料我,为了我宁愿舍弃自己的一切,对我的恩德是那么深厚,给我带来那么多利益。
再观察未来的下一世,当我们再次转世投胎,改身易形时,他们也不会永远都是我的仇人。而且,在无有穷尽的来世当中,他们会再次做我父母。再次做我父母时,也会与现世父母完全一样,要为我克服诸多困难,给我带来极大利益,可谓恩德巍巍。
也许无须等到来世,在不久的未来,在这一生的下半辈子也随时可能会发生变化。上半辈子他对我竭力迫害,但在下半辈子我们也有可能成为水乳交融、心心相印的朋友。
所以,从长远的角度来看,所谓的仇人也是不一定的。我们也曾互为父子兄弟,只是现在回忆不起了。如果这些仇家能够回忆我们互为母子的经歷,就绝对不会加害于我。例如,在两人打架打得最激烈的时候,他们若能勐然忆起前世母子拳拳、手足情深的情景,所有的仇恨就会瓦解冰消,他们会立即扔掉武器,停止打斗,这是肯定的。使我们相互敌视的罪魁祸首就是无明,是它使我们前世的父母亲友们无法回忆过去。所以,即使现在他们害我,我也不能责怪他们。
这并不是精神上虚幻的寄托或安慰,事实就是这样。什么叫做仇人?什么叫做亲人?我们在轮回中流转,你、我、他都经歷了一段漫长的时光,在这个过程当中,有时是仇人,有时是亲人,亲怨都是不一定的。这样再三思维后,修得比较好时,对仇人的嗔恨心会慢慢地淡化,直至最后完全消失。所以,舍无量心的修法极其重要。
之后,便开始对右边的亲属进行观察,对他们的观察与左边相反。
他们虽然现在是我的父母或者亲属,为我遣除各种违缘,给予各样恩惠,对我恩重如山。但他们是否生生世世都是这样呢?也不是。前世或者前世的前世,在无始以来的六道轮回当中,他们肯定很多次地做过我的仇人,甚至伤害过我的生命,这是必然的。
再看看未来又如何呢?他们会不会在以后的生生世世中,永远做我的亲人呢?结果也是否定的。当我再投生到另一个身体的时候,他们很有可能会成为我的仇人,那时候,就与现在右边的人一样,会千方百计地伤害我,甚至掠夺我的生命。即使在今生,虽然此时我们互相牵挂、情意绵绵,但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就会反目成仇、分道扬镳。这决非耸人听闻,如果在短期之内不能解脱,长时漂泊轮回的话,这就是确定无疑的。
这一切就像演戏一样,现在这边的人扮演我的仇人,另一边的饰演我的亲属。但是下一辈子就会角色互换,演仇人的扮作亲属,演亲属的饰为仇人。因为现在我们为无明所遮蔽,没有智慧了知以前的事情,对未来的前途也茫然无知,现在唯一知道的,只是眼前很短暂的时光。
但轮回却是极为漫长的,在这个过程当中,如果能够回忆前世,或以长远的眼光静心观察,我们就会深深地体会到所谓的亲人与仇人,根本就是无常的,确实象演戏一样。这就是观察的方法。
这样观察后,我们会开始发现,原来我只是用了一双异常狭隘的眼光,去看了一个很短很窄的范围,便指定谁是我的敌人,谁是我的亲人,对敌人生嗔恨心,对亲人生贪心,因为有了这样的错误认识,所以就产生了这样不正常的贪嗔。(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idian.com)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qidian.com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