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汉帝国雄风录 > 卷六 辉煌 第二十三节 幕僚与政治制度

卷六 辉煌 第二十三节 幕僚与政治制度(1 / 1)

太皇太后虽然最终没有否决李云的军备计划,但是姜到底是老的辣,任何成熟的政治家都不会放心将一支的计划中描绘的如此强大的队交给一个人去单独指挥。

幸亏李云机警,不等旁人提出,自己就向太皇太后进献了长达三万言的未来军队规划,在这个令所有人都想象不到的新式军队指挥系统中,明确的提出了要将军队的指挥权和行动权分离的想法。

事实上,李云也必须这么做,好歹他是来自二千年后的人,熟知历史的他自然明白一个将军,特别是一个指挥精锐军队坐镇一方的大将,自古以来只有两条出路,要嘛被皇帝喀嚓掉,要嘛自己黄袍加身,除此以外别无他路。

这完全是由于社会的体制造成,历史上汉唐帝国因为重视军队的战斗力而强盛,又分别毁灭与地方将军,藩镇势力。

究其原因,不外乎一方大将将军队的指挥权与行动权,甚至地方行政权包揽在身,在这种情况下,这个将军忠诚的话,皇帝会猜忌,那么下场便如岳飞,袁崇涣,这个将军有野心的话,那么国家就势必面临动荡,战乱。

与其到日后因为这个问题而弄得中央与地方离心离德,相互猜忌,还不如一开始便挑明了关系。

因此李云按照现代军队的管理理念,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在大将军体系之外增设参谋将军体系。按照这个计划,帝国全部军队的行动权归属大将军体系,主要负责指挥军队实际作战,但是帝国的军队攻击那哪里,动用多少军队的权利却属于参谋将军体系。

相对应的帝国在中央增设总参谋将军府,边关中安插参谋将军,在平时,将军管士兵训练。参谋将军管后勤,以及组织演戏。在战斗,将军行使行动权,参谋将军负责辅佐将军,提出建议。并监督将军的职权,防止其在军队中培养只属于他的势力以及滥用职权。

当然李云绝对不会忘记将参谋幕僚体系也搬照上来。因此按照这个计划,参谋将军将不会是一个孤单的职位,在他的麾下将配备大量年轻地参谋军官,从最基层的都尉参谋开始,彻底的斩断野心家企图利用军队制造内战的苗头。

当然这样做完全不够,这个新的体系只能阻止一些有心人的阴谋。却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参谋将军,其实说穿了就是一个监督者和军师,所以对这个新职业地要求,完全不同于指挥作战的武将。它要求参谋人员具备高素质的文化以及灵敏的战争嗅觉,却对体系以及武力要求不高,适合一些文人担任。

但是无论是将军,还是参谋都除开一些有着绝对人格魅力的家伙,很少有人可作到在战时瞬间鼓舞军队士气,激发出一支军队的最大战斗力。

究其原因在于,对于战争,这个时代的士兵实在感到很迷茫。士兵们来自帝国各地,生活习惯,地方环境完全不同,而且他们大都是属于底层农民,当兵吃粮在他们看来,并不是多么光荣的事情,相反还会耽误了自家田地的丰收,没有人告诉他们,当兵时来做什么,更无人告诉他们战死沙场,他们会拥有什么。

现代一名伟人说过,一支不知道为何而战的军队,即使它装备世界最好的武器,也不会是一支仅仅装备最简陋武器,却知道是为自己而战地军队的对手。

所以,李云觉得有必要要建立一个同样来自现代的军事体系政治委员制度。

当然这个政委和现代的有着本质上区别,但却是起着相同的作用告诉最基层的士兵,他们打仗是为保护自己的家园,告诉他们战争胜利了,帝国将收获利益,而这利益最终将分配到他的家人身上,他家田地将因为他的贡献而丰收,他家的土地将因为他的战斗而更多更肥沃,即使战死了,他的名字也将刻在英雄的纪念碑上,每年春天,他的家乡将为他祭祀,他的儿子会为他自豪。

**教育李云,军队的政治教育与硬件建设,都要下死力气来抓,**更教育李云,军民鱼水一家亲,虽然在目前的社会风气和传统意识情况下,要做到这个很难,但是在军队这个圈子里,将士兵们彻底洗脑,告诉他们战争的意义,这个并不难。

当然为了防止那些不喜欢李云的势力,借这个东西大肆攻击,也为了让太皇太后放心,让天子放心,李云连夜赶出了适合这个时代军队的三个代表:大汉**人始终代表天子的剑,天子指向哪里,帝**队就踏平哪里;始终代表着大汉国最优秀男儿的精神,永不放弃,永不认输;始终代表着这世界最强大军队的发展方向,帝国的军队装备与训练将永远成为他人仿效的对象!

这三句话在最后递给太皇太后审核之前,李云先给刘彻过目,刘彻见了自是欢喜万分,这两天,王太后当然向他说了不少担忧,虽然刘彻坚定的信任李云,但是到底架不住太后一天到晚的唠叨,太后的担心自是不无道理,李云将统帅一支如此精锐和强大的军队,谁不会担心啊!

但是却不想,李云再一次先发制人,走到所有人的面前,他的一纸奏折将刘彻全部的担忧化为乌有,参谋制度与政治委员制度一出炉,不仅仅李云不需要担心了,刘彻甚至觉得刘家的江山已经和铁打的一般稳固了。

他哪里看不出这两个全新的制度不仅仅将全面提升帝**队的战斗力,更彻底的杜绝了藩镇大将刚愎自用,甚至造反的可能。

任何企图利用军队造反的人,下场都将是悲惨的,到时候只需要天子诏书一下,参谋将军府一纸调令,帝国所有军人就会立刻做出选择,即使参谋将军与将军勾结在一起,也不足为患。因为最基层的军官与军人早被洗脑,他们只会追随天子地战旗前进,天子令一下,任何企图图谋不轨者,就只能缴械投降。

可刘彻却没有想到。李云这样做是为了稳固帝国的内部,防止内乱的发生。并为自己着想,二是为了埋下一颗种子,一颗国家与民族认同的种子,一颗促使几百年后帝国变革的种子。

事实上这样两个新的制度,表面上至少目前来说,绝对有利于帝国的封建统治。可说穿了无论政治委员制度,还是参谋幕僚体系,都要求具备一定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知识。

而知识是促使人类进步的最佳工具,每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当他到了需要变革的时候,最先提出来了一定是知识分子,一如五四运动,一如辛亥革命。

不过出于稳定的考虑,李云预先就布下这个局,到时候即使革命了,改革了,刘家的江山也不会动摇。皇帝依旧是刘家的,只不过权利势必回归民间,便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因为李云不认为几百年来一直受到忠君爱国思想,以及国家民族认同的军队会抛弃刘家江山,会抛弃几百年的信仰,会抛弃烙印与人们灵魂深处的帝国。

这样他李云也算是报答了孝景帝的知遇之恩,报答了刘彻的信任,却又不会伤害到这个民族的发展之路,也算的上两全其美。

这个奏折最终被递到太皇太后的手上。很显然,这个奏折的内容属于绝对的激进派思想,但是太皇太后除了是一个保守的政治家外,她还是皇族成员,孝文皇帝的妻子,对于孝文皇帝费尽最后一丝心血都在维护和治理地国家,他临终前还放心不下的社稷子民,这世界再无人比她更加珍惜。

这个奏折虽然势必会对传统的政治势力对比构成根本上的破坏,一旦通过,也将引发一场规模空前的地震,但是好处是明显的,将军队的指挥调动权与实际作战权剥离,更对基层士兵与军官灌输忠君爱国的思想,这将在最大程度上避免藩镇割据以及诸侯自立。

出于保守的考虑,也出于对这个全新构想的现实思考,太皇太后并没有同意刘彻想要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实施的建议,而是采取孝景皇帝的谨慎措施,只同意先在辽东试行三年,以观后效。是您的好伴侶

当然,太皇太后自是严厉的训斥了李云一顿,着他不可因此骄傲自满,辜负了她和孝景皇帝,天子的期盼,不过李云却是幸福不已,事实上他知道,他因为在改革的激进态度上引起太皇太后的不满,现在已经全部消散了。

经此一事,他也明白了,太皇太后是保守派,但却不是那种死板的保守派,与其称呼她为保守派,不如称之为谨慎派,她的一切思考与考虑都是建立在对未来不可预测的事态的谨慎分析,对于不可预测的未来,她总下意识的按照自己的信仰与思想,做着最坏的打算,她不是不赞同改革,而是不把未来的希望寄托在一群只会空口说白话,自吹自擂,却没有半点实际成绩的空洞思想上。

事实上任何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在面临这时代潮流中涌现的思想与想法时,在激进与保守之间,任谁都会选择保守,因为至少清净无为的国策带来了帝国的昌盛,而激进派的计划却需要耗费无数的人力物力,并颠覆目前格局,而效果却只能寄托在思想上。

谁也不会放心把国家与名族的希望寄托在一场剧烈的变革中,更何况目前的帝国繁荣昌盛,社会稳定,民生康复。

孝景皇帝不会,所以即使他认识到必须改革了,却依然坚定的执行保守策略,太皇太后不会,所以历史上当刘彻这头驴子,意图不顾一切,砸碎就制度时,她丝毫不顾及名声与祖孙之情,硬是废除了建元新政,即使现在李云在临邛证明了改革的可行性,她依然对此持保留意见。

民族与国家的未来,这个担子不是肩膀上抗着的人,是无法想象它的重量以及所需要思考的诸多考虑。

……

最新小说: 娘亲,求个爹! 刁徒难养:仙师,快到碗里来 流云飞秀 春红帐暖 嫡女庶心 神婳 明朝小夫妻 异域天使女巫 师父在上:徒儿很乖张 废材狂妃:修罗嫡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