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四章心花怒放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七月的汉口江滩,艳阳高照,澄空流碧,飞鸟无踪,白云悠悠。
吴玫站立在晴川假日酒店临江的长廊上,望着长江对岸古朴典雅中兼具雄浑之气的黄鹤楼,不由吟诵起唐代诗人崔颢的诗句。
她为什么只是吟诵崔颢诗篇的颈联和尾联呢,难道忘记了前面两联吗?非也。她是思念家乡了。
离开郢州到上海航空学习,再到东鑫总部上班,前后虽然只有四个多月的时间,但吴玫却日益思念两个人。一个自然是妈妈,她的爸爸找关系办了长期病休的手续后,到南方捞金,基本上是音信全无,听说泡了一个年轻女人,这个女人连春节都不让他回家和妻女团聚。吴玫痛恨这个无良女人,可怜自己的妈妈,因此不想结婚只想陪着妈妈,就连外出时间稍长,她都会异常牵挂母亲,为此,曾把到深圳证劵公司工作的机会都放弃了。
吴玫不愿结婚,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母亲的遭遇使她不敢相信有男人值得她托付终身。不过,世界上没有完全绝对的事,有一个男人就走进了她的内心。
这个男人就是吴玫思念的第二个男人,此刻,站在江风徐来的长廊上,她正在翘首等待他的到来。
先放下等待中的吴玫不表。话说张小山们决定到南京调研苏宁电器后,因杨满仓进入炎夏心脏不适,加之大牛公司近来业务较多不好请假,便将预定的日程一拖再拖。这期间,苏宁电器发布了招股说明书,完成了新股配售,就等择吉日上市交易了。
2004年7月15日,心脏已经渐渐适应了气候的杨满仓在上午开市后来到证券营业部,已在大户室的张小山连忙为其端座、沏茶。杨满仓登录自己的账户,突然发现多了苏宁中签2000股,他微笑着对张小山说:“三弟,你看,我和这个苏宁电器有缘啊。这几年大盘行情不好,我一直是放弃申购新股的,最近证券交易所提供自动配售业务,我想配售就配售吧,反正中签后交不交款还在我,未曾想就有新股送上门来,你说这是好是坏呢?”
张小山看了看杨满仓的帐户,高兴地说:“肯定是好事啊!前期发行的新和成等中小板股票,上市当天都有不错的涨幅,苏宁电器这只被投资者广泛看好的新股也肯定不会差。”
“那好,我就交款了。”杨满仓笑道。继而又想起调研的事,便接着说:“苏宁电器发行结束后就要上市交易了,我们要尽快去南京调研,好定下一步的操作计划。”
“大哥,你身体行吗?”张小山问。
“我身体不要紧。再说到时有你嫂子陪着,还有你和大牛,怕什么?”
“这样的话,我问问大牛能不能请动假。”张小山说着,拿出手机拨通大牛的电话,先告诉了他大哥中签的事,又问其明后天能否请假前往南京。
大牛也为杨满仓感到高兴,他在电话里说:“明天是星期五,公司事情多。后天吧,南京不远,双休日两天应该差不多,苏宁有大卖场,很直观的。”
“那如果两天不够呢?”张小山问。
“那也不要紧,下周业务相对少一点,再说出去了赶不回来领导也不好说什么。”大牛笑道。
定好了出行时间后,杨、张二人又商量了行车路线。因为从郢州开车到南京要经过武汉,张小山便提议去看看吴玫,他的心里对这个小妹始终放不下啊。
吴玫得知张小山还有杨满仓老两口和大牛要来汉看她,高兴得几乎失眠。张小山,这个他最为思念的第二个人,总是让她内心莫名的悸动。
这不,看到张小山四人迎面走来,吴玫喜形开色,像一个小姑娘似地欢呼雀跃迎了上去。她张开双臂,多么想拥抱住张小山,可张小山却自觉地闪到一旁,张春桃则笑容可掬地走上前来,吴玫只好顺势和她来了一个大大的拥抱。
讲究男女授受不清,在男女交往上保持矜持,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吴玫,还有张小山,固然心里都喜爱对方,却都不敢弃传统而不顾。
张春桃和吴玫拥抱后,又开启了女人们的嘘寒问暖模式,搞得吴玫都没空和其他人打招呼。杨满仓笑道:“张大姐,小妹可不是你一个人的。”
“吴玫,你大哥有意见了,给他们每人一个拥抱作见面礼吧!”张春桃倒挺开放。
吴玫非常自然地分别喊着大哥、二哥、三哥,按西式礼节和三人行拥抱礼。杨满仓和大牛只是象征性地拍了拍吴玫的肩膀,张小山也想如此这般时,吴玫故意嘟起嘴说:“三哥,你们太不认真了。”
“不是不认真,是我们没学会这种西方国家的礼仪啊。”张小山笑着说。
“这好办,我教你。来,左脚在前,右脚在后,抬起右手抱我的肩,左手抱我的后背,最后贴一下脸。很简单的。”吴玫边说边示范,借机和张小山胸挨胸,脸贴脸地拥抱了几次。
吴玫的示范式“教学”虽然让张小山很受用,却也让他有点不好意思。他以长者的架式拍了拍吴玫的后背,说道:“好了,学会了,你不是说东鑫集团的兰总在酒店等我们吗?可不能让他等久了。”
原来,在兰立习惯性地安排吴玫加班时,吴玫告诉他自己今天要接待家乡来的客人。兰立问明情况后,立即表示由他来安排中餐,并要亲自作陪。
兰立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他可是不轻易陪客的。但凡事都有例外,兰立这次要亲自出面陪同吴玫的客人,自有原因。什么原因呢?一者他经常安排吴玫在双休日加班,吴玫不仅毫无怨言,而且能够很好地完成工作任务,为了工作,她正式到总公司上班后,一直没有回过并不算远的郢州。因此,兰立是在借此机会补偿她。二者,他听吴玫讲过,她的三个结义兄长都是证券投资界的成功人士,而对通过奋斗取得成功的人,兰立一向是佩服的,也愿意结识。三者,他对内秀外美的吴玫非常有好感,也是的,哪个男人不喜爱这样的女子呢?兰立不是小气之人,加之又有实力(这点更重要),来点小恩惠以博美人一笑也就顺理成章了。
吴玫将杨满仓一行带到三楼包间,正站在窗前对着长江沉思的兰立听见背后的动静,知道客人到了。他转过身来,虽然并没有挪动脚步,还是主动向来客们伸出了手。
杨满仓率先上前与兰立紧紧握手,他对白手起家的兰立十分钦佩,纵然此时兰立有一点大老板固有的架子,他也不去计较了。
好在兰立很快放下了架子,他热情地招呼道:“欢迎从帝王之乡来的客人们,大家快请坐!”
分宾主坐定后,酒菜很快上桌。席间,兰立听说杨满仓们此行是专门去调研苏宁电器,他想了想,认真地说:“你们要去南京游玩倒是可以,如果专门调研苏宁电器,我看就不必了。”
“兰总是认为苏宁电器不值得投资?”张小山问。
“不,恰恰相反!”兰立回答的很干脆。
“那兰总为什么说不必去调研苏宁电器呢?”大牛疑惑了。
兰立端起了酒杯,向左右举了举杯,意思是干了,然后不管他人的反应,一口喝干了杯中酒。放下酒杯,他回答大牛道:“是这样的,苏宁老总张近东和我私交甚好,我们私下里有过几次推尽置腹的交谈。因此,我对他以及由他创立的苏宁电器了如指掌,你们听了我的介绍就知道苏宁电器值不值得投资了。”
“那就请兰总介绍一下,我们洗耳恭听。”杨满仓朝兰立拱了拱手,他近来心脏不适,不宜饮酒。
“杨兄不必客气。”兰立礼貌地向对方回礼后,开始介绍起张近东和他正在不断崛起的商业帝国。为了方便阅读,我们将他的介绍整理如下:
1984年,21岁的张近东大学毕业,在南京鼓楼区区属国企豪威公司谋得一份文员工作,月薪55.7元。1987年,哥哥张桂平下海经商,张近东工作之余也去帮忙。哥俩奔波在商场与企事业单位之间,承揽了一些电脑、复印机、空调安装工程的业务。这时两人发现,各大商场卖出的空调只是半成品,只有安装成功能正常使用了,事儿才算完。市场意识刚刚启萌,服务经济一张白纸。
张近东一到炎夏季节,就与哥哥一起光着膀子大干快上。“从那时起,服务就成了苏宁唯一的产品。这样的基因一直在苏宁的生命中传承。”
1990年12月26日,张近东辞掉豪威公司的工作,以10万元自有资金,在南京宁海路60号租下200平方米两层楼的门面房,取名为苏宁家电,专营空调。
在那个年代,最抢手的家电是彩电、冰箱、洗衣机、录像机,空调是人们遥不可及的奢侈品;同时,这几大项家电在南方有从境外进入的大量货源,一到内地就被一抢而空。如此蜂拥争抢的市场,张近东却不涉足,着实让人费解。
张近东说,现在理性分析,发现有主客观两方面因素。“客观因素是,春兰扩大产能扩大招商,证明空调市场即将引爆;主观的因素是,第一,我不愿跟风,想冒险另辟蹊径。第二,虽然当时多数家庭不买空调,但是医院、高校、企事业单位和部分高收入家庭对空调已有现实需求。直觉告诉我,未来市场肯定巨大。正所谓‘要行大船,必涉深水’。”
开业之初,张近东面对的首要问题是资金不足,区区10万元投下去,对于经营单台成本超过4000多元的空调来讲,无异于泥牛入海。但张近东决定“先卖货,后进货”。进出顺序一颠倒,资金链可保无虞。
“那是一个短缺经济时代,供不应求是市场最典型的特征。这时你可以利用人们对商品的迫切需求,让他们先付货款。”张近东先把顾客买空调的钱收了,然后告诉对方先回去,公司随即送货上门免费安装。等对方一出门,他立马拿着对方所交现金去春兰南京分公司进货,然后送上门去。“当然你必须100%守信。”
从那时起,张近东开始利用市场的供求落差和人们的心理落差,以他人的钱赚钱。6000多元一台的空调,张近东搬搬货,转手就能净赚1000多元!这显然比笨拙的现款现货买断经销来得更加高明。“唯有为客户提供超出期望值的精心服务”,才能使自己脱颖而出。于是三年内,张近东组织起了300多人的安装队伍。
1991年5月份天气一热,张近东的空调销售剧增,口碑传播不但使企事业单位提着现金纷至沓来,连一些小经销商也争相前来拿货。现金流加速周转,资金突然变得不是问题了。
随着手里的现金量大增,另一个重大难题却像巨大的冰山迎面撞来——货源能不能保障?顾客交了钱,货是半天也不能耽搁的。此时“钱不是问题,货才是根本”,谁手里有货谁就是大爷。而自己怎样才能获得稳定的货源,在国有大商场铁板一块的垄断市场里杀出一片天地?站稳脚跟的突破口究竟在哪里?
张近东的分析是,南京空调市场与全国各地一样,通常由国有商场绝对掌控,他们通常在每年4月份空调市场刚启动时,去工厂*提货、上柜销售,淡季则停止拿货,多年来大商场一直如此操作。
因此,空调厂家遇到了一个十分头痛的问题:空调销售的季节性,导致空调生产出现季节性。虽然工厂可以在淡季时进行一些生产,库存一部分产品以供旺季之用,但工厂的资金能力、仓储能力毕竟有限,大量库存很难做到。
厂家要求商场淡季拿货,垄断着销售主渠道的商场坚决不同意:“一来不但要解决库存问题,还要占用大量资金;二来空调一年一个价,如果第二年降价,早进货不就吃大亏了,而且一旦卖不掉麻烦就更大,谁知道次年是不是‘凉夏’。”厂家于是无可奈何。
多年来,这一厂商博弈一直困扰着双方,厂家不能正常生产,而商家也为旺季拿不到货而头疼,以至每年一到空调销售旺季,工厂生产和商家拿货都像是一场战斗。
1991年5月24日,八大国有商场的总经理在媒体上联合发表了他们的看法,称“八大商场的联合主要是维护国家商业主渠道的作用,维护国家、消费者和企业的利益;我们要对国家负责,如果打价格战,企业损失不小,工厂也倒霉……”
张近东想,是将自己的底线和盘托出的时候了。24日与26日,他在媒体上两次把货源和价格优势公布于众,将自己的经营内幕一一道出。
1992年由于南京高温季节不太长,空调市场陷入低谷。当年10月春兰空调召开1993年订货会,但所有国有经销商都傲慢托大,采取一贯策略淡季观望,而完全市场化的张近东则按照自己的“淡季*,反季节打款”策略,毅然签订了4800万元的合同,全力支持厂家,成为会上订货最多的销售商。1992年12月到1993年5月,苏宁每月向春兰预付400万元的货款;1992年11月华宝空调的订货会上,苏宁也签订了同样的合同。针对苏宁的支持,两个厂家则在货源与价格上给予充分的回报。
1993年1月南京空调市场启动后,由于苏宁在货源与价格上占了很大优势,公司为加快周转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加大了广告投入,并让利给消费者。“这场空调大战,人们说是价格之争,其实我认为适销产品的货源之争才是本质。至于我们采取薄利多销的经营方式加快周转,那是企业正当的经营手段。”
张近东认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大地上不可逆转,计划经济的做法已不得人心,竞争只会促使苏宁更快发展。至此,消费者终于明白,这场空调大战,原来是市场经济变革的新生力量与官商保守旧势力的一次较量。
回忆起当时紧张交锋的情形,张近东说:“一个晚上,十点多钟,记者一个电话打进来,问:八大商场老总们都到春兰去了,还警车开道,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我回答说:首先我们坚信春兰会按合同供货——那时的货源已经很紧张;第二,八大商场不是要打价格战嘛,这明摆着子弹都没有了现在临时去找子弹,这仗还怎么打?我们苏宁任何时候都做好了准备,不但保证价格低,而且还能保证货源。”
采访第二天登出来了,无疑又为苏宁做了一个正本清源的广告。
至此,社会舆论偏向苏宁,双方无意再战,这场硝烟才渐渐平息下来。显然,苏宁的“小舢板”战胜了强大的“联合舰队”。当年,苏宁销售额猛增至3.02亿元,增长187%。从此苏宁一战成名,被推上了中国最大空调经销商的地位。
1993年底至第二年初的淡季里,苏宁一鼓作气,又向华宝、春兰、松下、三菱、三洋等名牌厂家滚动投入超过一亿元的资金,得到的回报也十分诱人:与一般经销商相比,从华宝拿到的价格要低3%,从美的、江南等厂家拿到的价格甚至低过10%。
1994年底,华宝、春兰、广东三洋三家企业分别从苏宁获得了两个亿、一个亿和5000万元的资金支持,而这些资金都来自银行贷款,为此苏宁要承担的利息超过500万元。然而,正是这一次次慷慨而又充满合作共赢真情真心的订单,一次次化解了厂家生产资金的燃眉之急。厂家感动之余,更是在价格上倾情回报。
苏宁超低进价形成的超级竞争力,使全国商家无一敢与之争锋。而南京也随之成为全国最大的空调集散地,并一直发展成为中国的空调之都,左右着全国的空调行情。
与此同时,苏宁的零售火爆更是让人不可思议。据苏宁电器副总裁金明回忆:“1994年4月23日,三菱重工中国区总经理倒角荣升在苏宁店面签名售机。那天虽然下着大雨,回家的时候水已经淹到膝盖上了,但三菱仅一个型号的空调就卖了400多台!当天总计卖了几千台空调。真是不可思议……”
张近东几经打拼,坐上了南京空调霸主地位,继而迅速走出南京,向全国市场进军。不到三年,一个拥有4000多家批发客户、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分销网络即告形成。由苏宁批发出来的空调源源不断地分销到全国各地,1996年,苏宁销售额达到15亿元。无论品牌、网络或是规模,在全国都已无人能与之比肩。
然而,几乎在一夜之间,苏宁就遇到了生与死的考验。
上个世纪90年代初短短三五年间,全国市场对空调需求的“爆发效应”,直接导致了各省市疯狂上马生产线。到1996年,全国已有300多家空调厂家,充斥着100余种品牌,产量暴增,竞争激烈。市场风向突变,迅速由供不应求转变为供大于求。
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经销商们发现空调越来越难卖,利润一降再降。这意味着整个空调乃至家电行业,都面临着一次重大的战略转折。
此时,厂家发现,经销商层层加价分销的模式有一个重大缺陷:终端价格趋高。在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这显然使品牌竞争力趋于低下;同时,整个市场是经销商的,厂家对市场的变化要么两眼一抹黑,要么反应不及。
在如此背景下,生产厂家纷纷发动渠道革命,提出了要自己“掌控终端,渠道扁平化”,甚至直接开办专营店。1997年,春兰宣布投资10亿元,建设3000家星威连锁店,策略由过去的发展大户转为“封杀大户”;美的空调、海尔等众生产商皆迅速变脸,打压经销大户。于是,“砍大户”成为90年代后期家电行业的流行语。
转瞬之间,风云突变。过去亲如兄弟的盟友厂家,现在背道而驰成为竞争对手;原有的市场份额被蚕食,规模优势荡然无存;苦心打造覆盖全国的分销网络眼看不保……生存之路何在?翱翔云端的苏宁突然跌落深渊,生死危机突如其来地摆在了张近东的面前。这仿佛是一个哈姆雷特式的追问:变,还是不变?是生,还是死?这是个问题!
1996年2月,张近东在一次高层会议上敲定了此次战略转型决策:从“批发重心”转向“零售重心”。
1996年3月,第一家空调零售店——苏宁扬州空调专营店开张;1996年5月,当时国内最大的空调专营商场丁家桥商场开业;1997年先后在全国各省市重要市场,建立了30多家空调专营店。至1998年底,第一次战略转型初见成效,当年苏宁以28亿元的销售业绩,第六次蝉联中国最大空调经销商的桂冠,“苏宁”也成为江苏首家服务类著名商标。
然而,高速运转的苏宁并没有停止战略转型的步伐。张近东越来越清晰地看到,苏宁的未来方向还需要更深入地探索和调整。由此,第二次战略转移的长征又开始了:从单一的空调经营转向综合家电经营。
1999年12月,有“中华第一商圈”之称的南京新街口,苏宁自建的18层苏宁电器大厦隆重开业,这是当时中国单店营业面积最大的综合电器零售商场。随后,全国所有店都转变成了综合家电卖场,单店营业面积不但增加数倍,人流量也呈几何级数地增加,买电视的同时也买了空调,买空调的又买了微波炉,新装修的家庭冲进来,一古脑打包买全……至此,第二次战略转型终于使苏宁的业态实现质的飞跃。
同样是1999年,张近东下决心再次进行战略转型,按照全球最完善的商业零售模式改造苏宁——做家电连锁大卖场!
该年9月,苏宁为期10天的封闭式会议上,张近东陈述了自己的想法,他说:“谁掌握了零售渠道,谁就扼住了市场的咽喉。因为,从生产到消费有一个完整的行业配套和供应链体系。随着供大于求的状况越明显,大家越关注下游,整机生产厂商、批发商就越依赖于零售商,零售商就越依赖消费者。因此竞争的焦点,将不再是采购供应环节而是销售服务环节,终端的效率直接决定了制造商的效益。这时传统的由生产商到消费者的正向物流,就会被从消费者到生产商的逆向物流所取代,这就是‘终端为王’。因此,对经销商而言,谁拥有庞大的终端网络,谁就能获得规模经济的优势,谁就拥有影响和控制市场的能力。”
2000年10月,苏宁完成企业再造,在举行十周年庆典之后,拉开了大规模全国连锁扩张的序幕。
2001年建立根据地,先在南京周边地区迅速拓展,随后将苏浙皖地区连成一片,这一年平均40天开一家店;2002年开始重点进攻北京、上海、天津等核心城市,平均20天开一家店;根据地和制高点相继拿下后,2003年加快扩张步伐,平均7天开一家店。
有人问:“如此快速地扩张,资金怎么解决?”据专业人士分析,资金对苏宁而言并不是难题,可以滚动投入。苏宁开新店,差不多只需支付两三百万元/年的房租即可,而且还可分期支付,开业货品则全由厂家以进场费形式提供。只要店开起来,当天即可产生利润。比如一个3000~5000平方米的中心店,开业期间每天的营业额可达800万~1000万,毛利10%~15%,这些现金加上其他数百家店每天产出的毛利,就可直接滚动投入下一个新店。
2003年,苏宁分布全国各中心城市的64家大规模连锁店构建了“连锁全国”的基本框架。该年销售突破120亿元,稳居江苏民企的龙头地位,位列中国民企8强。
兰立最后说:“据我所知,苏宁今年以来将‘横向扩张’和‘精耕细作’同步推进,并将于最近在深交所上市。其发展前景不可限量啊!”
听了苏宁电器掌门人张近东的创业史,众人纷纷赞叹他过人的商业头脑和机敏善断。兰立和大牛、张小山又同时干了一杯酒,笑着问:“怎么样,你们还打算前往南京吗?”
张春桃本来不太赞成杨满仓此次在身体欠佳的情况下出行,连忙接过话头说:“我看不需要去了,就冲张近东也姓张,我就相信他的苏宁电器错不了!”说完,她看见众人微笑地看着她不搭腔,又补充道:“当然,也要眼见为实。”
“这个简单,苏宁电器在武汉就有大型连锁店,下午让吴玫带你们去参观一下。”兰立热心快肠地说。
“那我们听兰总的,这两天就在武汉边看边玩了,只是要耽误吴玫的时间了。”杨满仓用眼神征求过大牛和张小山的意见后,表态道。
“大哥,这是兰总安排给我的工作,你放心吧,我保证带你们看好玩好!”吴玫连忙说。见杨满仓同意了,她高兴得心花怒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