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一道题一道题看下来,原本很小的一堆,快速膨胀,而没有出错的臣子,却越来越少,渐渐的已经不足百人。 朱棣的老脸越来越黑,百官这边,也是越来越发烧。 坦白讲啊,这些题目他们也要承认,没有特别难的。像柳淳最擅长的奇奇怪怪的算学题目,根本就没有。 完全是农业税率多少,京城高多少,御街宽多少,粮食多少钱一石……全都是这一类的题目,当然也包括一些历史题材,比如刘彻的庙号是什么,鄱阳湖之战双方损失多少,大明每年军费开支多少…… 这些东西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有些难度,可身为朝廷官吏,饱读诗书,理应信手捏来。 可谁能想到,最后剩下的官吏,只有区区三十几人,少得可怜! 这三十多人当中,包括内阁六位学士。这恐怕是唯一能让朱棣欣慰的了,至少他的眼睛没有瞎,挑的几个助手还是很有才华的,至少还是吃人间烟火的。 另外就是茹瑺杨靖等重臣,也包括户部,兵部的少数官员。 最惨的就是科道言官,六科给事中,十三道御史,最后能留下的,只有一个人! 朱棣挨个往下看,最让他惊讶的倒是在人群后面,还有一个特别的人。 黄观! 昔日的六元公! 还记得当初朱棣决定南下,黄观曾经作为使者,质问朱棣,结果就被扣下了。 黄观虽然还忠于朱允炆,但是因为他跟柳淳瓜葛很深,在建文旧臣里面,不受待见,参与的事情也不多。 结果在清算的时候,黄观侥幸逃过。 可逃过一劫的黄观,并没有半点喜悦。 他目睹了整个建文集团的覆灭,三载宽政,众正盈朝,全都是鸿儒名臣,忠心耿耿,学问高深,人品无双……在掌权之前,除了像柳淳这种异类瞧不起他们之外,大多数人都充满了信心,绝对能够纠正洪武朝的一些错误,从此天下大治。 只是等他们上位之后,很多事情就不用多说了。 黄观扪心自问,就算没有朱棣起兵,不打靖难之役。在朱允炆的治下,大明朝也绝对不会变好,甚至那一大堆的文臣,就是让江山由盛转衰的刽子手! 黄观醉生梦死了很久,也用一双醉眼,观察了许久。 他刚刚担任国子监司业还不到一个月,就遇到了这次的事情,黄观可不是来给文官们助威的,他只是想看看这帮人能不能如愿以偿。只是没想到,一开头就碰了钉子。 一场考试下来,黄观的眼睛终于冒出了光,在朱棣和柳淳这对君臣身上,他看到了希望! “瞧瞧这些人吧?瞧瞧我大明科举选拔出来的英才俊杰,都是什么样的人物!” 朱棣豁然站起,愤怒踱步,忍不住指着他们道:“连孩子都比不上,你们羞愧不羞愧?” 那些答错的官员,呼啦啦跪倒了一大片。 “陛下,臣等有罪,请陛下责罚。” 朱棣怒骂道:“你们没罪,你们是没心!上天把江山交给了朕,朕又仰仗着你们,来治理天下。就凭你们现在的程度,如何能肩负起江山重担?” 朱棣的质问,句句诛心刺骨,直戳命门。 身为吏部尚书,茹瑺虽然都答对了,却也双膝一软,跪在了地上。 “启奏陛下,老臣身为吏部尚书,执掌铨选,不能为国选材,臣有罪!” 作为多年的心腹,朱棣也不忍心呵斥茹瑺,但是怒火中烧,控制不住啊! “吏部当然有错,可事情也不光是吏部的责任,还有吏部,都察院,国子监,翰林院……这些衙门都在干什么?关琢磨着怎么往上爬吗?” 被点到名的官员,纷纷跪倒,磕头作响。 “臣等有负皇恩,请陛下降罪。” 朱棣瞧着他们,哼道:“治罪还在其次,关键是要找到根源。”他说着,转向了柳淳,“你怎么看此事?” 柳淳慌忙道:“陛下,其实要让臣说,还真不能怪百官。” 朱棣把眼睛一瞪,“他们一问三不知,还不该责怪吗?” “陛下,民间有种说法,叫三十不学艺……诸位大人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入朝为官,固然有人手不释卷,但是更多的人应该忽视了学业。臣觉得不该将读书视作敲门砖,一旦当官之后,就弃之不顾。当官之后,更要事事留心,知道民间疾苦,这样才能为陛下尽忠,为百姓尽心。” “不过话又说回来,不能指望人人都能勤学苦读,而且若是光读四书五经,也弄不清楚许多事情。所以归根到底,要从发蒙的时候就做起。改革考试科目,丰富考试内容。逼着文人学子多知多懂,等他们考中进士,入朝为官之后,也就能了解更多情况,不至于像今天一样尴尬了。” 柳淳又深深一躬,“陛下,臣以为这不过是君臣之间的一个小游戏而已,只是给百官提个醒儿,陛下也不要太过较真,今天的事情,就不要惩罚百官了。” 柳淳居然开口求情,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对于百官来说,情愿不要这个人情!该死的柳淳,他绕来绕去,反而给改革科举找到了依据,现在现在都是犯错之臣,戴罪之身,还怎么据理力争啊? 柳淳,你丫的也太坏了。 相比起柳淳来说,朱棣的坏水也半点不少,这就是君臣两个联手挖的坑,一下子埋了两三百人。 许多人又羞又愤,又无可奈何! 还怎么阻止科举改革? 难道就要低头吗? 如果真的从此往后,科举的考试内容变成了科学,那冲击可就太大了。 以文章取士,相比起推荐啊,九品中正啊,还是非常进步的。 但是文章的好坏,是很难说清楚的一件事。 不同的文风,有不同的人喜欢,彼此之间,怎么区分高低呢? 说白了,还是要看考官的倾向。 这也是许多士子对自己座师感恩戴德,一辈子要报答的原因。真的,授业恩师教你十年苦读,不如座师在试卷上画的一个圈值钱。 可若是改成了考察多个门类,相比之下,就会客观许多,普通人的机会也就会更多。 当然了,任何考试方式,都很难完全公平,只不过这一次的改革,会向着更多普通人倾斜。 …… 均田均赋,已经拿掉了士人的经济基础,再改革科举,进而推动教育改革,士人最强大的一个优势——教育,也会因此撼动。 毫不客气地说,随着普遍的基础教育推开,文盲大幅度下降,贫寒子弟入朝为官,传统的士人集团必定会土崩瓦解。 什么叫刨祖坟,柳淳下手,从来就没有客气过。 百官此刻就跟等着挨刀的牛羊一样。 他们很想愤然站起,跟朱棣争论到底,可一看朱棣身边,一黑一白,两个小娃娃,他们全都没了底气。 连个六岁孩子都不如,还有什么老脸去争啊! 陛下啊,你也太狠了! 或许只有一个办法了,那就是集体辞官,让六部衙门,全都停下来。没有人给你办事,就剩下一个空壳天子,看你还怎么折腾。 毫无疑问,这是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招数,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能使用,可是此刻他们已经被逼到了墙角。 唯有舍命一击,才能找回面子。 理由都是现成的,因为考试成绩不佳,羞愧自责,情愿回乡读书……多好的理由啊! 这帮人正在琢磨着,朱棣把话接过来,“柳淳啊,你替百官说话,朕是听得进去的,可百官错了这么多,朕也不能视而不见。你刚刚说的太对了,许多人把读书当成了敲门砖,一旦登堂入室,就把书扔到了九霄云外,这样下去,岂不是满朝皆是不如孩童的蠢笨臣子了?” 朱棣气哼哼道:“这样吧,从今往后,每一季度,都要对官员就行考试。这个考试不同于吏部的考评,只是考核官员的基本常识,也包括本部政务。从部堂以下,包括书吏在内,统统都要考核。” “这一次朕可以放过,但是下次考核不通过,朕却是不能答应了!” 朱棣杀气腾腾,“臣登基以来,常有经筵,百官之中,学问广博之人,为朕讲课,朕也是受益匪浅啊!” “既然能给天子讲课,群臣也该有人讲课,你们以为如何啊?” 朱棣又挖了一个坑,这帮大臣还能不明白,光是改革科举,已经不能满足陛下的胃口了,他还要给群臣上一道催命符! 又是讲课,又是考核,谁要是不听话,就可以借着机会,放手处置。 而且师出有名,想反对都不行。 尤其是一些经历过洪武朝的老臣,此刻在心里暗暗比较,给朱棣当臣子,比在老朱手下还有艰难。 我们太不容易了! 不过大家伙还有一个念头,就是谁给百官讲课,只要找不出这个人,或许就能躲过一劫,毕竟柳淳的事情太多,除了他之外,也没有谁合适了…… 就在这时候,柳淳突然道:“陛下,臣以为不管是谁,时常学习都是应该的。臣斗胆推荐黄观黄大人,担负此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