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邸之外还围聚有大批怪物,悲伤的真身还未得到确认,黄申的目标还未达成,这场对局还远未结束。
田常将思绪收回现实,领着黄申把将架子上的手印擦去,将仓库中的东西尽量复归原位,最后外出将门锁上。尽管这间屋子基本不会有人进来,但所有该做的预防工作都不能落下。
伴随着大门锁上,周边的环境再一次出现变化。
现在,在他们面前的是一片清冷的顾家宅邸,四下里没有任何一人。如果不是手头的挂锁在眼前完全消失,估计都无法感觉到又一次进入了对局的记忆。
第四段记忆,今晚对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都远远超过田常预期。
在这片生活区展开搜寻,此时顾家已举族內迁,没有了时常在走道中的佣人指引,想在偌大的宅邸里找到记忆的关键,显然是大海捞针。田常担心着如果又要跑回宅邸西面,自己的脚是否承受的住。
好在,穿行过两条通道,黄申就发现了目标。
“你看那边。”顺着手指,在一间房屋中能影影绰绰看到一个映在雕花窗上的瘦小身影。
是关巧红,两人很快将其认出,迅速赶到她所在的房间。
这一时段里的巧红整个人都憔悴了很多,她坐在一张书桌前,面前摊开数份纸张,全是顾世从他处寄回的信。
田常想到之前在顾烨密谈的房间里找到的巧红寄给顾世的信,立马掏出手机一张张对照起来。
第一封信是顾世写的:
巧红吾妻,见字如晤。
已随家族安定于新居,路途顺遂,一切安好。
前日,整理随行物品之时,猛然于箱底发现一块徽墨,不禁哑然。
不知你是否记得,吾尚在跟先生念书的年纪。先生皆要求每日将所学誊抄两遍,吾往往嫌烦,大是自己写下一遍,第二遍由你代劳。
少时不明事理,每每怀疑父亲为何能一眼看出其中蹊跷,现在想起,甚觉好笑。
初至他乡,人生地僻,本欲赠一当地土物。思来想去,土物何当寄托吾之挂念,不若将此块徽墨寄回。邀妻共忆儿时。
此处安好,愿妻稍待。
第二封信来自巧红:
顾世吾君,见字如晤。
此信以夫君所赠之墨书就。
若非少时与夫君共誊书文,巧红何能今日以信代口,跨山河千里,叙相思长情。夫君之心意,巧红知晓。
时局生乱,宁河倾覆或在朝夕。巧红知夫君远赴实非所愿,然举族内迁,夫君独归谈何容易。
巧红可等,纵三年五年也可等。
前日手作一娟帕,赠予夫君。秋寒渐至,望君保重。
第三封信来自顾世:
巧红吾妻,见字如晤。
绢帕已收,终日为佩。至此已有月余,屋宅虽安,然卧眠不安。彻夜难眠,所念皆是吾妻,恨不得生得双翼,星夜而归。
无奈此地诸事未定,一刻不得走脱。吾知妻之所劝所念口是心非,三年五年若要等得,吾近似作客死他乡便罢,何来颜面归见吾妻?
短则旬月,长则一载,吾当归也。
第四封信来自巧红:
顾世吾君,见字如晤。
夫君毋忧,巧红在此一切安好,且有一喜事相告。与君相别两月余,巧红已有三月之孕,府中所余主仆皆悉心看护。
待君归来之日,想料必有人伦之乐。
宁河无恙,民心安定,夫君或可缓缓而归。唯恐小宝念父亟切,今君已约期,万事可盼。
而后,书信的时日间隔了一大段时间。顾世和巧红近十个月没有书信往来,任何一个知道中国历史的人都明白其中因由,那一年,时代变得比年代快。
等到顾世的第五封信送到巧红桌上之时,上面是这样说的:
巧红吾妻,见字如晤。
时局艰辛,唯抽得一闲促就此信。
忆去年此时与妻相别,两番笺信,皆以一切可期。今日此时,竟一语成谶,顾世恐无颜面再见吾妻。
今日之国,山川为亘,溪谷为渊,亦不知此信可否归抵故宅。若其有幸,为妻所阅。顾世仅有两问:
吾妻可安好?吾儿可安好?
这一封信,躺在书桌的正上方。在它下方是一张墨迹未干的信纸,关巧红一手握笔,蘸取从徽墨上化下的墨水,颤巍巍的写着最后的话。
顾世吾君,见字如晤。
山关封锁,巧红收此信时亦去三月。宅中悲报不断,已无谓当做隐瞒。巧红身心俱疲,唯夫君可做一倾诉,将大小事务写于此后,望君毋责。
去岁寒冬,宅中老佣呜呼辞世,家中事务再无人料理。
今朝开春,家宅造乱军闯入,损毁尚无定数。
最末,实难启齿,乱起之后,巧红大病,孩儿未能保下。是巧红之不该,乞夫君原谅。
巧红无奈,只把此……
文未尽,房间突然被人闯入。
“巧红!筑塘山寺那边情况有变。”
听闻此言,手下一抖,笔下一滴墨汁滴在刚写就的纸上,晕盖住些许字迹。
她一愣神,而后慢慢说着:“算了,山高水远,此信不寄反叫人心安。此后,或许就没有我存在了。”
说完,她从桌边带上一本线装书,跟人匆匆离去。
在关巧红的身影经过田常等人时,线装书书封上的一行字映入所有人眼中:
写下你的邪神
对局记忆结束,故事落幕。
顾家内迁,顾世最终还是没有抵过来自他父亲的压力,撇下巧红离开。
但他也没有按照父亲的要求休妻,可能他在巧红面前作出承诺,会找到机会独自一人溜回宁河。
事与愿违,在离开宁河之后,时局朝向不可控的局面发展,他们成为时代中无数流离之人中的一个。
留在宁河的巧红,出于某种原因参与到那个年代的邪神对局。最后也因失去邪神的真身,被放逐到另一座城市。
她在世界上的一切存在被抹除,远在他处的顾世突然间失去了关于他妻子的一切记忆。他另取了妻,生了子,忘却了他与巧红之间的几封书信。
这一份念想,直到一百年多后,终于找到了足以见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