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系的袁树是一个新锐的、优秀的“经师”,马融得高徒,学术能传承,他非常羡慕。
这是第一次有具备条件、资质、名望的学术宗师给袁树冠以“经师”的称号。
这对于袁树来说,就相当于是一次加冕。
年仅十二岁的他,正式成为了一名大汉关西学术界所承认的经师。
他在成为高足之后,实际上就已经是一个可以向士人传输自己观点的准经师了。
而法真这等人物的公开承认,则是进一步让公众都接受了袁树成为经师的事实。
他有了自己的学说体系,有了自己的代表作,有了自己的信奉群体,一个以袁树和致良知之学为核心的学术团体正式成型。
法真对袁树的公开承认让袁树再一次声名大噪,他作为儒士学者的身份就此坐实,再也没有人因为他的年龄而质疑他的学术能力。
同时,更加没有人轻视致良知之学和《孟子解诂》了。
以茂陵县为中心,整个三辅地区的学者们都开始认真对待《孟子解诂》,认真审视袁树的致良知之学和他的助农举措。
而随着春风吹拂、大地回暖,《孟子解诂》的热度也从三辅地区吹向了弘农、雒阳。
弘农、雒阳之地的学者们对于这件事情很感兴趣,也开始讨论起了《孟子解诂》。
而随着雒阳这边的风潮,相距很近的颍川地区也开始关注起了这件事情。
作为东汉中后期天下文脉聚集地之一,颍川郡聚集了东汉中后期数量最多的士族高门,数量极大的士族高门也催生了大量经学大师,他们对于学术界的一举一动都相当关注。
而袁树这个异军突起之辈出身自汝南郡,与颍川接近,同为天下文脉所在之地,颍川的士人们和汝南的士人们之间本身就有很多来往或者姻亲关系,更遑论汝南袁氏这种超级家族。
第七代核心子弟袁树在关西搞东搞西,名声极大,年纪小小就开创自己的学术派别,注解《孟子》,以致良知、知行合一为核心构建学术体系,在关西之地得到了正式认可。
虽然说从西汉到东汉,汉帝国的学术核心逐渐从关西转移到了关东,关东士人也逐渐开始轻视关西士人,可是破船还有三千钉,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能在关西学术界得到正式认可,也实在是不容易。
马融、法真等学者在整个学术界都有很大的名望,也有很多关东士人前往求学拜访,他们的认可对于关东士人来说,不是不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