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益均推门而入,走到书案面前,看着苏玉。
苏玉起身走到钱益均面前,拍拍他的肩膀,问:
“你母亲,可还好?”
钱益均不明白苏玉为何突然询问起自己的母亲,便回答:
“家母现在日子过得比之前好多了,只是她已经习惯之前的生活,让她突然歇下来,她反而不自在。”
“她真是一位勤劳勇敢的女子。”苏玉忍不住赞叹道,“如果有机会,你愿意将她接到上京来吗?”
钱益均听到这话,眼前一亮,可随即亮光又熄灭了:
“我虽已有官身,可俸禄微薄,且寄居与兄之处,若是再将家母接过来,岂不是更加麻烦你了。”
苏玉摇摇头:“钱兄不必忧虑,日后你必定大有作为。陛下前些日子令太傅选人编修国志,如今人员还未议定,兄可去试一试。”
钱益均倒是听过这件事,只是......
“翰林院人才济济,我等才能平庸,恐怕......”
“你做事谨慎,治学向来严谨,从未有过差池,这正是杨太傅赏识的。况且,参与编修的人员是需经过考核的,能进入翰林院的,哪个不是有才能的?杨太傅看的,更多的是态度。”
“只是......之前因为修缮清心观的事,杨太傅对我已经有些看法,你若是想得到他的认可,还需要与我撇清关系......”
钱益均自然也听说了苏玉在朝堂上发生的事情,只是他相信苏玉的为人,那些同僚说的,他都不信。
“苏玉兄,你于我有救命之恩,我怎可为了一己私利......”
“不,益均,撇清关系只是权宜之计,你我以后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苏玉负手而立,转身看向窗外,窗外明月高悬,月色清冷,冷辉笼罩大地,大地万物寂静无声。
“啊呀!!恭喜呀,钱大人!”
“恭喜恭喜!年纪轻轻就能顺利通过杨太傅的考核!”
“是啊,真是不容易。”
同为庶吉士的几位进士围在钱益均面前,满眼羡慕地向他道贺。
今日杨太傅在翰林院玉清堂组织考核,选出五人一共参与编订大昭国国志,除钱益均以外,其他四人均是已经年过四十的大学士。
面对几位同僚的夸赞和艳羡,钱益均憨憨地笑着:
“多谢几位大人谬赞,多谢,嘿嘿。”
“全靠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