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故又称栖灵寺。唐会昌三年(843年)塔毁,仍为大明寺。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巡游扬州,改题“法净寺”,后又复为大明寺。而且这里还曾是大唐高僧鉴真居住和讲学的地方,鉴真纪念堂便在这大明寺内。鉴真和尚(688~763年),俗姓淳于,扬州人士。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起,他先后十余年,历尽艰险,第六次终于东渡成功,把我中国佛学、医学、语文、建筑、雕塑、书法、印刷等文学技艺介绍到日本,为发展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1963年鉴真圆寂一千二百周年时,中日两国人民在扬州共同举行了隆重盛大的纪念活动,并为兴建鉴真纪念堂奠基。1973年纪念堂建成。堂院占地2540平方米,前面是门厅,上悬篆书鉴真纪念堂匾额。中间是碑亭,内立横式纪念碑,碑通高2.06m,宽3m,正面刻郭沫若书题“唐鉴真大和尚纪念碑”,背面刻赵朴初撰书的碑文。后面殿堂,按照唐代寺庙殿堂的结构和形式建造,堂内正中为鉴真干漆夹贮塑像。东西两侧壁上是鉴真东渡事迹的绢饰画。碑亭与殿堂两侧回廊长达80米,构成一组单独的堂院。现在的大明寺为清同治年间重建。寺前是三间三楼的牌楼,向北是山门(内有天王像),院正北是大雄宝殿,殿内正中前为三大佛,背后为海岛,塑观音等群像,两旁为十八罗汉像。大殿东侧为东苑,后有晴空阁,现为鉴真和尚东渡事迹陈列室。1980年鉴真塑像由日本来华,首先在大明寺展出。
来到扬州城北,可见一座天宁寺,传为晋太傅谢安别墅,后舍建谢司空寺。东晋义熙十四年(公元418年)尼泊尔名僧驮跋陀罗在此译华严经。唐证圣元年(695年)建证圣寺。北宋政和年间改为天宁寺。后寺毁,明洪武年间重建。清康熙年间曹寅兼任两淮巡盐使时,曾受钦命在此设诗局,主持刊刻《全唐诗》,篡修《佩文韵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乾隆帝巡游扬州,曾在寺内建造行宫、御花园和寺前的御码头。御花园的文汇阁藏有《四库全书》的手抄本,现寺内尚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阁、两厢廊房及方丈楼等。
在扬州城之西,有座古木兰院石塔,又名石塔寺石塔。建于唐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原在西门外,南宋宝佑年间移建现址。塔上除少数佛像外,大部分为清代重修。塔五级六面,全部石建。塔基为须弥座,上面四周建有石栏杆,栏版内分别雕龙、凤、牛、马等动物图,望柱上刻如意形花纹。塔身由底向上逐层收小,每层转角有圆形椅柱,一、三、五层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