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好歹也算是能够维持温饱,还不用出什么大力气。
而且这人呢,日子过的苦,这身体肯定比不上那些庄稼汉和当兵的有力气,更不要说一直以文人自居的徐国栋,那个时候的他瘦的就跟那灾民没有太大的区别,只不过一身破旧的长袍,将那瘦弱的身躯掩盖,倒也显得有点儒者的味道。
书归正题,说这徐国栋跟着一众知青下了乡,那个时候凭借着一根笔,还有识文断字,这要是放在城市里面,那还能给人代谢书信赚点银钱,但是到了农村,这买卖可就没有了。
一路走了大半天,这位徐老说他当时差点就死在路上了,等到了目的地,一看啊,徐国栋想死的心都有了,这哪里是远啊,那村子被几座山围着,就差说是多一座山,直接将入口也给堵上了。
那个村子他到现在都还记者,说是叫什么林家村,说是林家村,但是这村子里面也就只有十来户户姓林的人家,当时众人也好奇,不过十来户也不算少,反正没有人给解释。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天天苦哈哈的,也没有人在乎这点事。
到了这村里面,徐国栋和一众知青被安排到了一起,说是知青下乡,实际上就是去干活,什么改造,劳动改造确实是最有效的改造一个人的办法。
和他一起去的,一共有六个人,四男两女。
在城里面或许还将就个什么,但是到了农村之后,也就没有那么多的讲究了,不管你是喜欢一个人睡,还是喜欢睡在木板床上,徐国栋连同那三个男知青,被安排到了一间屋子里面,一张大炕,睡下四个人倒也不是什么难事。
劳动人民拥有自己的智慧,比如说教他们干活,不会说是手把手的教,告诉你这个动作应该怎么做比较省力,什么姿势比较不容易闪到腰,怎么抓着镐头才不容易将手磨出泡。
他们只有几个字,多干。
活呢,都是干出来的,在干活之前,就算是给你说的天花乱坠,到了实际操作的时候,也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情况,他们本来就没有将这些干农活的经验整理成册,更是无法直接将这些东西告诉给别人。
所以只能让徐国栋这些人去亲身经历一下,干多了,一些错误的地方,自然也就慢慢的改变了。
这也算是一个道理,叫吃一堑长一智,干的多了,吃到了苦头,也就知道怎么做是对的,怎么做不对。
不过这话放到徐国栋的身上,那可就完全是另外一码事了。
刚刚到村子里面,徐国栋走了这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