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京城西安门而出,向西而行不过四百余里便可行至九边重镇之一的"宣府镇"。
宣府镇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兵争之地,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自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宣府镇更是与互成掎角之势的大同镇承担了保卫精度,防御蒙古鞑子的重任。
早在洪武年间,魏国公徐达便是奉命在此地修筑长城,待到宣德年间更是在距离宣府不足十里的地方修筑城堡,将其命名为张家口堡。
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张家口堡一度成为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军事驻军城堡,以“武城”之誉而雄冠北疆。
但随着北方丝绸之路"张库大道"的兴起,张家口堡的军事地位逐渐被商业贸易功能所取代。
待到隆庆年间,朝廷与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和议之后,张家口堡便是当仁不让的成为了第一批被允许"互市"的地点。
此后朝廷对蒙古的"互市"政策虽然屡有变动,但却丝毫没有动摇张家口堡的地位,富庶异常。
也因为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早在国朝初年,此便有不少天性逐利的商人在此与蒙古人做生意,并且在此定居。
其中尤以"范家"声名最为煊赫,即便是城中遍布"旅蒙商人"的时候,其超然的地位也没有受到半点影响。
尤其是前些年,朝廷决定"闭市",停止与蒙古部落贸易之后,城中"范家"的声势跟上了一层楼。
偶尔有初次行至张家口堡,见得其规模明显逾越的府邸,纷纷面露讶色,私底下向本地百姓打探,得到的也是模棱两可的答案,本地百姓皆是对其发家史讳莫如深,不敢深究。
问的人多了,倒也有好事的百姓小心翼翼的解惑,城中的"范家"早在国朝初年便是在张家口堡生活,传至现任家主范永斗的手上已是第七代了。
范永斗早年间也读过书,但却没有考取半点功名,成年之后便开始处理家中生意。
凭借着家中遍布整个山西乃至关外的生意,纵然是宣府城中的老爷们对其也是以礼相待,尤其是近些年,辽镇建奴声势愈发惊人,范永斗在张家口的地位也就愈发超然。
当好事的行商走卒追问道,为何范永斗的地位会与辽镇建奴相挂钩,在场的本地百姓无不变色,在行商走卒不解的眼神中,匆匆离去,不敢久留。
现如今,在张家口堡声名煊赫的范永斗正面带忧色的坐在书房中,迟迟不语。
...
...
"三拔,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