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晋国战胜了楚国,非常高兴便主动过来了。
反正读春秋历史,我们可以把礼数这玩意儿当成一个基本点来把握,在那个把礼当成一切生活生产活动根本的年代,通过一个人一个诸侯国所言所行是否符合礼数,可以理解当时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什么会得到那样的评价。
晋文公必须要向全天下诸侯都展现他是那么有礼数,所以尽管他是“召”了周襄王来践土,非常不合礼数,但史料记载必须合乎礼数,所以周襄王不是晋文公召来的,而是正好在践土这地方打猎,晋文公知道后,便在践土为周襄王修建行宫,好吃好喝招待,再顺便向天子献捷。
现在天子给予了九赐这样隆重的赏赐,晋文公难道便坦然接受了?为了体现自己的礼数,晋文公必须再三辞让。而这个再三,便是真正的三次。第一次,晋文公表示自己德才不足,不敢接受如此厚赐,再第二次继续表示自己功劳有限,不值得天子如此厚赏,直到第三次,终于恭恭敬敬接受赏赐!
而正式接受时也是有一整套的,天子派出王朝大臣要鼓励一番晋文公:“予一人希望叔父您要恭敬地服从王室的命令,安定四方诸侯,为王室惩治邪恶。”
晋文公则毕恭毕敬道:“臣谨此再拜稽首,奉扬天子的显赐与策命。”
这一整套献捷才总算完成。这里我们要提一提周襄王在他的策命里称晋文公为叔父,这是周天子对各诸侯的一种尊称,对同姓诸侯如晋国、鲁国、郑国等,天子要称诸侯为叔父,因为这些诸侯国的始封君往往是天子世家,是天子的同宗兄弟。而对异姓诸侯,则称舅父,因为这些诸侯国的始封君往往是周王朝的功臣,如齐国,而根据同姓不婚的联姻原则,周天子只能跟这些诸侯结成联姻关系,即王后源于非同姓诸侯,那天子当然得称舅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