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交通资源配置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土地资源配置设计、交通方式资源配置设计、网络资源配置设计、交通组织资源配置设计及支撑资源配置设计5个方面。
1.土地资源配置设计
土地资源是承载交通运输活动的基础性资源,其配置是交通资源配置的核心,在交通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交通用地配置是指城市交通设施用地在不同用途和地区的分配,以有效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交通运输需求。交通运输系统与土地利用之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必须制订合理的交通用地配置方案才能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交通运输系统的高效化,从而正确引导土地利用格局的发展。进行城市土地资源配置设计应依据我国《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该标准对城市用地进行了分类,并对不同规模城市中的各种用地的比例进行了规定,并要求城市交通设施用地的比例在10%~30%。在进行具体配置时,中小城市应取下限,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应取上限。目前,我国城市交通设施用地的实际配置比例还很低,多数城市尚未达到标准要求的比例,而国外的城市交通设施用地比例一般都较高,例如,纽约约为34%、巴黎约为26%、伦敦约为25%、东京约为24%。因此,对我国城市而言,如何更新城市规划理念,合理配置城市用地,配置更多的交通设施用地,也配置更多的交通设施,提高交通供给,可以从源头上解决城市交通问题,是进行城市交通系统设计的关键。
2.交通方式资源配置设计
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每种交通方式都有各自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它们适用于不同的交通出行活动,不同的交通方式有各自发展的优势领域(适应出行距离、运距和运输能力)和发展规律,具有互补性。而与此同时,各种交通方式的服务功能具有交集,有着一定的可替代性,具有竞争性。因此,在进行交通方式资源配置设计时,充分发挥它们的互补性,避免恶性竞争,从而使得整个交通系统协调发展是设计的根本。
地铁具有占用土地资源少、运输能力大、运营速度高、安全、准时和低排放,以及适合的出行距离长等优势,但建设成本高,应设置于城市人口密度高的建成区。
市郊铁路具有运输能力大、运营速度高、安全、准时和低排放,以及适合于较长距离的交通出行等优势,但占地相对较多、建设成本较高,应设置于中心城与卫星城之间,并采用大间距设站的方式保证城市土地利用规划的落实。
轻轨具有运输能力中等、运营速度相对较高、安全、准时和低排放,以及适合于中短距离的交通出行和占地相对较少等优势,其建设成本居中,应设置于建成区内或中心城与卫星城之间。
快速公交BRT(bus
apidt
a
sit)具有运输能力中等、运营速度相对较快、相对准时和安全、建设成本相对较低,以及适合于中短距离的交通出行等优势,应设置于城市主干路。
城市公共汽、电车与轨道交通相比具有运输能力相对较小、运营速度相对较慢、与道路上社会车辆混行造成准时和安全性相对较差等特点,但建设成本低、运输组织灵活,以及适合的出行距离长等优势,可以按照需求设置于城市的不同区域。
非机动车和行人道是供慢速、舒适和安全出行的交通设施,应与机动车交通进行分离式配置设计,并且在行人道上配置盲道。
3.网络资源配置设计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交通需求不再通过单一的交通方式来完成,出行效率成为居民出行时需主要关注的方向。交通需求和交通方式间不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不同交通方式间的交叉应用,不仅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还能够取长补短。目前,多方式间的城市交通体系已经成为世界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
多方式的共同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交通功效,大大提高居民出行的效率。因此,把各交通方式顺畅衔接、有效合作,形成城市多方式交通网络,可以使城市交通资源充分发挥作用,达到城市交通体系功能和效果的最大化。
在进行城市交通网络资源配置时,特大城市和大城市交通方式资源配置设计的原则是,以城市轨道交通(地铁、市郊铁路和轻轨)为骨干交通方式,以公共汽、电车为基本交通方式,同时辅以系统、连续的非机动车和行人道系统。中等城市交通方式资源配置设计的原则是,以公共汽、电车为主要交通方式,以轻轨和BRT等为辅助交通方式,辅以系统、连续的非机动车和行人道系统。小城市交通方式资源配置设计的原则是,以公共汽、电车为主要交通方式,以系统、连续的非机动车和行人道为基本的交通方式。
以日本东京都市圈为例,其交通网络资源配置是典型的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交通方式,以公共汽、电车为基本交通方式,同时辅以系统、连续的非机动车和行人道系统。东京都市圈具有参与城市交通出行的日本国家铁路JR、地铁、市郊铁路和轻轨等城市轨道交通系统,总里程达2500余千米,承担了近80%的交通出行运输比例,同时还有约12000km的城市道路、1200km的公共汽、电车运营里程。
4.交通组织资源配置设计
在多方式城市交通系统中,交通组织资源配置设计是灵活、有效利用内部交通资源的有效方法。主要有公交专用道、HOV车道(大容量车辆车道)、潮汐车道、单向交通组织,以及衔接设计等。
公交专用道是为了避免公共汽、电车与社会车辆混合行驶带来的干扰和延误而为公交车设置的专用车道,应设置在社会车辆对公交车运行影响大的道路上,有时为了交通参与者利用公交的方便,也结合单向交通组织在等级较低的道路上设置公交专用道。
HOV(highoccupa
cyvehicle)车道,即高乘坐率车道,是方便乘坐率高的车辆快速通行而设置的专用道路,以鼓励共享车辆运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和缓解道路交通拥堵,应设置具有潮汐性方向交通的主干路上。
潮汐车道用于承担不同时段的非对称交通流,例如,早高峰时段的进城方向多于出城方向,晚高峰则相反,设置1条车道早高峰时段用于进城方向,在晚高峰时段再调整为出城方向,应设置于主干路并辅以交通标志和标线。
单向交通组织是在道路上只允许某一方向的社会车辆通行,另一方向供公交专用道和非机动车交通使用,可以设置在各种等级的道路上。日本大阪的城市快速路环线通过组织单向通行,既合理利用了交通资源,又有效组织了快速路环线与放射线的交通衔接。巴黎的城市支路通过组织单向通行,将公交专用道和非机动车专用道设置在支路上。日本的城市支路通过设计单向交通组织,设置了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安全、舒适的空间。我国多数城市已开始重视单向交通组织的利用。
5.支撑资源配置设计
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不但需要大量基础交通设施的建设,还需要信息、技术、人力、政策等软因素的支撑。科技的先进水平是城市交通资源配置的首要支撑条件,科技水平不仅决定了各交通方式的发展水平,还决定了交通系统的安全性、快捷性;现代社会是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信息作为交通系统支撑资源,对城市交通资源配置起着重要的作用,各种交通信息诱导系统、监控系统等都为资源配置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在起作用,所以加强人力资源配置,提高城市交通行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实现人尽其才,是实现城市交通资源优化配置的最有效途径之一。
以上海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票务系统为例:通过研究和制定国内首套自动售检票系统技术标准,上海轨道交通结合信息采集和网络集成等技术,设计并构建了新型轨道交通网络化自动售检票系统架构,建立完整的系统安全体系,以实现在线合理清分及票款划拨,实现网络资源高效、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实现非接触IC票卡的多系统兼容应用。该系统具备每天1600万人次的数据处理容量,能够实现5分钟内在线客流监督统计功能,具备网络24小时内票款的清算到账能力,并能适应多票种、多方案票价体系。该票务系统的使用有效地节省了人力资源,显著提高了上海市轨道交通的运营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