枢纽交通的细化设计,是在枢纽空间布局设计、区域划分设计、衔接布局设计、交通衔接与客流换乘模式设计的基础上,对枢纽内各种交通方式专属作业区与枢纽公共作业区内的各个功能区域、站前广场、换乘集散大厅、衔接通道、枢纽内交通线路及其出入口等进行微观层面的交通设计。枢纽交通的细化设计取决于枢纽内不同交通方式的设计能力、运行特征及交通方式间的换乘客流需求量等,并满足不同交通运输方式的设计规范。枢纽交通的细化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各项。
1.不同交通方式的专属作业区设计
根据不同交通方式客运站的设计规范,分别对其专属作业区进行交通设计。不同交通方式专属作业区的交通设计内容如表6-5所示。
2.枢纽站前广场或换乘大厅设计
枢纽站前广场或换乘大厅设计,主要明确不同交通方式在与枢纽站前广场或换乘大厅衔接时,客流步行通道的具体位置,以及站前广场和换乘大厅内的服务设施与步行设施的详细空间布局等。
3.交通衔接与客流换乘的步行通道设计
交通衔接与客流换乘的步行通道,是有效衔接不同交通方式设施空间,保证客流换乘与行人步行权益的基本步行设施,包括过街天桥、地下通道、步行楼梯、自动扶梯、升降电梯、走廊等。
交通衔接与客流换乘的步行通道设计,以明确步行通道的位置、类型、宽度、坡度等,其设计原则包括下列几项。
(1)有效衔接不同交通方式,方便客流在枢纽内的移动与换乘。
(2)满足枢纽内不同交通方式间的客流高峰期间的换乘需求。
(3)在紧急恐慌的疏散条件下,能有效预防拥堵行人流的拥堵踩踏。
(4)满足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出行需求。
在详细设计过程中,当交通混杂、机动车流与行人流干扰突出,严重影响行人安全时,可结合周边用地设置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如果枢纽内设置楼梯,其高差在5m以上(包括5m)时,在楼梯之外还要设置自动扶梯;设置无障碍坡道时,其最大坡度不应超过6%;对应于过长的换乘距离,还应考虑设置传送带等。
4.交通线路及其出入口设计
交通线路及其出入口设计,主要包括道路类和步道类交通线路及其出入口设计。枢纽内部道路系统按其功能可分为循环路、联系路、站场路3个等级,设计原则包括下列几项。
(1)循环路宜采用双向车道,且与其他内部道路相交路口设置宜为“T”形路口。
(2)循环路两侧不宜设置步道系统。
(3)联系路宜结合地形及建筑轮廓线设计,可作为防火通道,两侧宜设置禁停标志。
(4)联系路两侧步道宽度应满足相应设计规范,在有行人穿行处宜设置减速带或突出地面的行人步行带。
交通线路及其出入口设计内容包括枢纽内道路的类型、宽度、车道数、设计速度,步道的宽度,以及道路类和步道类出入口的类型和宽度等。
5.枢纽停车场与上、落客区设计
枢纽停车场设计主要包括社会车辆停车场设计,非机动车停车场设计,小汽车上、落客区设计及出租车蓄车区设计等。
社会车辆停车场设计主要包括停车类型、车辆进出车位方式、车辆停放方式、通车带和通道宽度等。
小汽车上、落客区设计,应以不影响通行交通为原则。因此,上、落客区至少应满足两辆车的停车需求,且相邻车辆的车之间应保证一定的距离,使得停靠车辆能够自由进出枢纽。上、落客区的规模,应依据上、落小客车的乘客人数和平均停靠时间来计算。
城市对外交通客运枢纽,应根据出租车旅客需求量和枢纽内外部条件,安排出租车蓄车区,可以依据出租车的平均停靠时间和高峰小时到达的车辆数及分布加以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