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刘邦建立西汉,户口有多少?
最少的说不足1000万人,最多的说是1800万,现代学者认为加上隐藏、流散人口,大概1500万,我折中一下,二百万户出头。
那么他封了多少功臣呢?
“侯者百四十有三人”,也就是143人。
这143个彻侯中,食邑多的超过一万,少的不足千。
下面我们一个个看。
1、韩信被杀就不论了,其实一开始也是封的,还贼多。
2、萧何,一开始8000户,又加2000,总共10000户。
3、曹参,10630户;
4、张耳,他死得早,之前是万户侯,儿子张敖袭爵宣平侯,不知道多少食邑。
5、周勃,8100户。
6、樊哙,5000户。
7、郦商,4800户。
8、奚涓,4800户。
9、夏侯婴,6900户。
10、灌婴,5000户。
……
后面还有很多,我不一一列举了,只算数字。
一千户以上的有记录的,不过四十个上下,其中还有很多具体数字不明的,我都没算在内,就十几万户了。
剩下的100个里面,大部分是1000户左右,少数突破1000户,少数低于1000户,我打包算十万户。
功臣总共给出去二十多万户食邑,至少天下十分之一在编人口作为食邑。
而且是“至少”,实际可能是八分之一。
刘邦封的宗室呢?不好估算,因为是有国的,如果折算成人口,是大大超过功臣的。
54个郡里面,宗王占了39郡。
不过时代背景如此,那会分封制风气很强,不能一概而论。
但无论如何,也比本书邵梁王朝封出去的多太多了。
二、刘秀建立东汉。
他去世时大概2100万,大概四百万户稍多。而在建立初期,应该是三百多万户,而且这个三百多万还是现代学者推算,并不是东汉政府实际掌握的人口。
从云台二十八将说起。
1、东汉给县做食邑,具体数目不知,比如邓禹,食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县。
他二十多岁就食万户了,食四县时三十多岁,待遇不会降低,至少不会少于一万户,更大可能是更多。
2、吴汉,食四县。
3、贾复,食六县。
4、耿弇,食二县。
5、寇恂,雍奴侯,邑万户。
6、岑彭,舞阴侯,具体数目不知,应该是万户级别。
7、冯异,阳夏侯,同上。
8、朱祐,7300户。
9、祭遵,颍阳侯,具体数目不知。
10、景丹,邑万户。
11、盖延,邑万户。
……
不一一写了,简单来说,云台二十八将里面少数食邑超过一万,据后世学者按照人口比例推算,二万户、三万户都有,我觉得有些夸张。
少数少于一万户。
二十八将加起来食邑超过三十万户是大概率的。
但这只是28个人,事实上刘秀封了三四百个侯!!!
具体发出去多少食邑我不敢想。
对待开国功臣,刘秀肯定比刘邦慷慨太多了,这和起家底色有关。
我怀疑东汉开国初期,全天下至少三分之一的民户作为食邑发放出去了。
宗王就不说了,和西汉一样,有封地。
东汉同样比邵梁慷慨得多得多得多得多……
三、曹魏
人口就少多了,编户人口四百多万。
这个肯定不是实际人口,真实的翻个倍都算少的。
曹丕开国,还继承他老爹封的,总共多少呢?
曹植10000户、曹据、曹临、曹彰各五千户,曹丕称帝后,曹彰变成了一万户。
然后曹孟德平汉中时封了三个万户,然后还有各种宗室、功臣,太多了,我都写得头皮发麻。
说个结论吧,至少全国一半以上的民户作为功臣、宗王食邑发下去了。
慷慨程度超过东汉。
四、西晋
用我多说吗?那些宗室万户、五千户就不提了,全国可是封了五百余国。
仿佛一夜之间回到春秋时代。
结论:有史以来最慷慨。
五、说下南北结束后的唐代
唐代贞观后期二百多万户,可见隋末人口损失极其严重,李世民都当了十几年皇帝了,流亡人口基本都回去授田了——因为真给田。
人口也自然增长一部分了。
居然才1200万人!
当然这个数字肯定也是偏少的,但真实数字多不到哪去。
推算下建国初年,大概率最多二百万户。
唐代爵位制度,亲王一万户、郡王五千户、国公三千户,其实和书里邵梁差不多。
唐代对功臣是比较吝啬的。
国公名义上三千户,实际只有一两千户。
李靖甚至只有四百户。
宗王也差不多,郑王李元礼,食封一万户,实封70户,逗你玩!
当然不是每个都如此,看亲疏远近的。
有的郡王食封5000户,实给3000户。
李元礼亲王之尊,食封10000户,实给70户,委实辣眼睛。
可能李世民对他爹当太上皇后不停造人不满吧。
但好在唐朝封的功臣、宗室数量多,而且每朝每代都大封特封,单个食邑少,架不住数量多,所以到了唐玄宗那会,财政开支就大了,开始找茬降爵。
总的算下来,唐代宗王、功臣食邑占比远小于之前的朝代,大概不会超过十分之一(20万户),比西汉水平略低,而且没有裂土封国。
这就导致唐初官员俸禄不足,食邑也没钱,生活水平大大降低,以至于李世民不得不三天两头举办宴会,拿国库的钱赏赐群臣。
六、个人想法
有些人的认知中,功臣、宗王食邑只占国家财政“几分之一”就觉得震惊了。
那是因为你以前没研究过这些数据,不清楚平均水平,认知里这些都是“小钱”。
从来没想过三分之一、一半以上的民户是作为功臣食邑存在的。
汉魏晋以来的风气如此,还没经过南北朝“食封”、“实封”的文字游戏洗礼。
总体而言,越往前越慷慨,越往后越吝啬。
邵梁王朝说实话已经够吝啬了,比唐慷慨,比汉魏晋开国初年吝啬得不要不要的。
即便按照唐代较低的十分之一的占比水平,邵梁王朝也要封出去二十多万户。
比如某个功臣封豫章郡公,豫章郡指定的1500户租赋给你,其他人不给你。
遭灾了,你收益下降,丰收了,也是你的。不是中央统一收税上来按户数发钱,和地域强相关。
按照西汉八分之一比例,三十万户以上。
按照东汉,70-80万户作为食邑。
按照曹魏,一百多万户食邑。
按照西晋,不好意思,数据溢出……
有概念了吗?
最后加一段:还有人认知里就是中央把税收上来,然后按照食邑户数发钱,错!
并非如此。
这年代是和封地强相关的,虽然是虚封,但会给你一张地图,告诉你哪里百姓是你的食邑,你无法管理,但可以享受收入,这叫“虚封”。不一定精确到你的具体食邑数量,因为地有大有小,比如西晋荀勖的封地就比实际少了方圆五里,因为济川墟恰好就那么大。
如果参与管理,那就是封国了。
所以功臣们经常为谁的地好,谁的地坏而攀比不休。
比如王衍封平原郡公,平原郡就要拿出1500户租赋收入给他。这就是主角封的功臣基本不在直接征税范围内的原因。
晋武帝司马炎死之前做过人口统计,全国编户到1600万人口,学者普遍认为至少3500万,我认为在世家大族大量占据人口的情况下,翻一倍不是问题。
3500万中,南方500万,北方3000万——和元朝末年南方5000万,北方1000万恰好掉了个个,朱元璋能以南统北不是没原因的。
经历了八王之乱、天灾人祸,北方此时大概还有1000-1500万人,也就是200-300万户。
老施新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