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御驾亲征,震惊朝野,大汉上上下下都知道金国灭亡,天下一统已经进入倒计时,这究竟给大汉会带来什么影响,那绝对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商人们来说,那绝对是财源滚滚的象征,等于是天子还没有出发的时候,商人们就已经开始出发了,当然这些都是小商人。
那些皇商们并没有出动,他们要和天子的御驾一起行动,这些人在大汉的地位非常高,毕竟在大汉,以纳税额来决定商人的帝位,有无数的皇商本身还有爵位在身,大汉最顶级的商人应该是出身柴家,柳家,可以说这两大家族占据了大汉商业的五分之一,体量已经远远超过世上任何一个家族。
柴家,柳家本身又是皇亲国戚,柴家的柴金娇,柳家的柳如烟都是贵妃,而柴进,柳明峻这两人又执掌大汉财政多年,虽然早就退居二线,但是柴进执掌大汉金行,可以说是大汉的经济命脉,而柳明峻执掌大汉帝国对外商贸,可以说富可敌国。等于说当年大汉天子一手创建的商业帝国一分为二被两大家族瓜分。
天下的商人想要获得成功,毫无疑问要选边站队,要么依附在柴家门下,要么投靠柳家,这就使得两大家族进一步控制了大汉经济命脉。
金钱会迷失人的双眼,财富会让人的欲望无限膨胀,这里面最典型的就是柴进之子柴智荣,柳明峻之子柳昭,这两个睿智过人,含着金钥匙长大的年轻人野心膨胀了,他们对大汉的需求,索取已经远远超过了父辈,他们要染指的是皇位。
染指皇位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在历朝历代都是灭九族的重罪,可是这两个年轻人还是走上了这条道路。当然柴智荣也好,柳明峻也好,两人并没有,也不可能想着去当皇帝,去谋朝篡位,两人不约而同地选择扶植新的皇子,参与夺嫡之争。
不管是柴智荣的表弟,还柳昭的表兄都已经彻底和皇位无缘,而且国奥地表露出夺嫡之心,被天子警告。可是这两个人为了家族的商业地位,为了自己的野心,最终选择培植新势力,参与夺嫡。
整个大汉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太子监国,是表明了天子是不会轻易改换继承人的,可这依旧阻挡不了皇子们为了皇位飞蛾扑火。
九龙夺嫡的局面在大汉形成,只不过,这些争斗都是在暗中进行,还没有太出格。但是这里面胜算最大的是皇后的小儿子皇十五子刘荣,这个看上去不显山露水的年轻人,实际上势力异常庞大,又深得皇后宠爱,可以说集万千宠爱于一身。
虽然太子的母族是曹家,母妃是皇贵妃潘锦,和皇后潘韵是堂姐妹,但是太子和刘荣却是水火不容。骨子里面刚强坚毅的刘荣竟然不动声色地拿下了曹家大多数的资源,这和老太师潘旭过度的溺爱有关系。当然了刘荣的能力是众多王子中最强的一个,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仅次于刘荣的就是皇七子刘铭,这个背后有高家为母族的皇子实力依旧不容小觑,尤其是舅舅高宠是大汉第一猛将,是出征在外,统帅三军的大元帅,这就注定了刘铭的人生和常人不同,也注定了这个皇子之中实力最强的他不甘平庸。
论文采,刘铭是皇子之中唯一的一个状元,论武力,刘铭和刘荣并成为皇子之中的王者,而且刘铭是最像天子,最赢得文武百官一致看好。
刘荣,刘铭实际上两人骨子里面都瞧不上太子,也不没有夺嫡之心,可是下面依附的文武百官太多太多了,他们几乎是没有选择,最终走上夺嫡的不归路。
四大家族纷纷远遁海外,可是他们早朝中的影响力却从来没有消除过。而太子为了为大汉开创新局面,改变大汉军武立国的弊端,自从当上太子监国之后,就看开始着手清理四大家族的影响力。这无形之中,就和四大家族站在对立面,这点是天子,太子都没有想到的事情。
原本潘旭老爷子为了潘家的未来,选择支持太子,选择远遁海外。可是随着太子一次又一次打击潘家实力,再加上老爷子病逝之后,潘家对于太子的支持越来越少,最终把资源都放在了刘荣身上,要知道潘家做为大汉第一外戚集团,势力是异常庞大的,可以说从朝廷到地方,到军队都有无比巨大的影响力。
曹家,石家,高家则站在了刘铭这边,其实于其说是四大家族支持刘荣,刘荣夺嫡,是对太子不满,不如说是对天子不满,对大汉不遗余力地大家军武集团,修改军武立国的国政不满。
在大汉,军武集团的影响力,远远超过文官集团对大宋的影响力。毕竟大汉以军武立国,无数的将领跟随天子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他们立下赫赫战功,当然要寻求属于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权势,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庞大的军武集团。
大汉不允许出现藩镇割据,不允许出现将领长时间带兵,所以给与武将很高额地位,允许他们改任文官,执掌地方。
现在的大汉在地方的州府之中,一大半的官员都是从战场上下来,立下赫赫战功的武将,这点可以说是大汉军武立国最大的隐患。
武将把持地方,文官执掌朝廷成为大汉最大的特色,这里面的隐患太大了,天子知道,却是无力改变,所以才过早地宣布太子监国,把这个千斤重担交给太子。
大汉天子之所以不愿意去改变军武立国,实在是他不忍心对那些跟着子南征北战的好兄弟下手。像鲍旭,燕顺,燕青,李俊,阮氏三雄,张横,张顺,林冲,卢俊义等,为大汉创建立下赫赫战功。天子不忍心让好兄弟心寒,当初也答应过四大家族绝对不会玩什么杯酒释兵权,这种情况下,天子就有了鸵鸟心态,选择逃离。
太子最终为了大汉,为了改变军武立国的弊端,万般无奈,只好对军武集团动手,这无形之中就得罪了大汉最大的势力集团。
朝廷上下,地方官员对太子意见大的很,要不然也不会在太子监国的情况下还会出现九龙夺嫡的场景。
柴智荣和刘荣是同窗好友,是伴读,两人关系恨铁,最终走上夺嫡之路的时候柴家成为了刘荣最坚定的支持者,为了帮助刘荣培养势力,柴家几乎是把金行打开了,用黄金给刘荣铺路,可以说花钱像流水。
宫里面柴金娇也默认了,在皇后的受益下,选择支持刘荣,韩先生成为了刘荣的智囊,要知道韩先生可是一个当代的诸葛亮,谋略远在吴用,朱武,公孙胜之上。
柴家之所以全身心投入,当然还有柴家不可告人的使命,这点是不会让刘荣知道的。柴家一直以来都在为恢复祖上无限荣耀而奋斗,从来没有改变过。
每一个皇子都会有一个重臣权贵之子成为伴读,这在历朝历代都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大汉更加明显而已。由于后宫不断充斥,天子又是春秋鼎盛,年富力强,以至于皇子们之间年龄相差甚小,最多的一年产生了十三个皇子,九个公主。这种情况下,皇子伴读就成为了大汉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柴进对与儿子做的事情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现,什么都不知道。只是一味的,毫无保留的支持。
柳昭是驸马,他的妻子昭阳公主和皇子刘铭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妹,这就是使得柳昭和刘铭逐渐走到一起。柳家全力以赴地支持刘铭,这件事情却瞒过了柳明峻,因为要处理海外贸易,柳明峻几乎长年累月不回帝京,对于儿子疏于管教,压根不知道柳昭和刘铭之间的勾当。
皇子的夺嫡之争,这点天子心知肚明,唯一不知道就是皇子们究竟陷进去多深。这次御驾亲征,就等于是扼杀皇子们夺嫡的梦想,这种情况下刘铭和刘荣都没有退路了,两人都知道一旦跟随陛下御驾亲征去了会宁府,就彻底失去了争夺皇位的机会。
最后的机会,要么一飞冲天,要么堕进深渊,何去何从成为摆在刘荣,刘铭面前最大的问题。这种抉择太痛苦了,继续,前途一片黑暗,放弃,那么这么多年的辛苦岂不是白费了?
夺嫡,这条路一旦踏上就再也无法回头了,最起码,刘荣,刘铭无法回头,虽然两人之间的争斗也很厉害,但是两人共同的敌人是太子,搬不倒太子的话,那对于两人来说什么都是空的。
太子占据大义,又是太子监国,想要从太子手中夺取皇位的继承权,谈何容易,那绝对是一条不归路。
刘荣和刘铭争夺皇位的野心并不是很大,毕竟从身份上讲,还有好几个兄弟比自己更加尊贵,况且父皇那么英明神武,文治武功,在父皇的眼皮子低下去夺嫡,无疑是自寻死路。但是随着时间斗得推移,太子做得很多事情,让两人心中多少存在不满,这种情绪在下面人煽风点火下,逐渐的升级,最终使得两人走上了不归路。
去会宁府,,这意味着什么,几乎是不言而喻的,这点每个人都很清楚,都明白一旦去了就彻底失去了夺嫡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刘荣和刘铭这两个志在夺嫡的皇子,最终抛弃成见,开始联手,想要逆转乾坤。
大汉天子的英明神武,让刘荣和刘铭不敢,也不能在天子身上做文章,那最终的目光就盯在了太子身上。
现在想要逆转乾坤,那就必须把太子拉下马,只不过这件事情,难度系数实在是太大,太大了。在这个问题上,刘荣和刘铭之间的争议很大,一个主张冒进,一个主张平稳。
刘荣的内心更加的狠辣绝决,他主张用雷霆万钧的手段解决掉太子,只要是太子被暗杀,那么一切都结束了,至于皇位最终得到继承,自己和刘铭都有可能,就看父皇的抉择了。
刘铭是最像天子的皇子,骨子里有着阳光般的骄傲,他不愿意弑杀太子,毕竟是自己的亲兄弟,况且他知道以父亲昔日的作风,一旦太子被刺杀,那么最终会掀开血腥般的镇压,成功弑杀太子,还是失败,都会遭到父皇的打压,搞不好整个母族都会被连根拔起。
或许在别的事情上,天子还会原谅自己的皇子,可是一旦出现弑杀太子的事情,不管制造什么精美的局,不管太子是否死于意外,不管是什么原因,天子都会痛下杀手,要知道,在帝国有影子的存在,有凤鸣的存在,可以说监视整个大汉帝国,像刺杀太子的事情怎么会得逞,即便是得逞了,又怎么会悄无声息,不被发现呢?
刘铭最终还是说服了刘荣,毕竟那条路太难了,搞不好会引发朝野震动,不知道会有多少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不能猎杀太子,那么想要把太子拉下马,那只剩下一条路可走,那就是泼脏水,或许只有在脏水,才能够让天子下定决心废掉太子。
泼脏水,其实是一种杀敌三千,自损八百的方法,显然不是很高明,不管最终是否能把太子拉下马,始作俑者都会引起天子的厌恶,最终失去皇位继承的可能性,甚至连亲王之位都保不住,这就是为什么刘荣不愿意这样做的原因。
九龙夺嫡的局面下,刘荣,刘铭两人不愿意自己冲锋陷阵,于是就把其他对太子不满的皇子都拉了进来,说白了是想找替罪羊。
皇子们之所以对太子不满,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军武集团对大汉天子妄图高边军武立国不满,文官集团对于军武立国不满,他们只不过是被这些文武百官给推上去,最终迷失自我,忘记了君臣本分,忘记了兄弟情谊。
九龙夺嫡,人多了,那么究竟是泼脏水,还是弑杀的问题就又出来了,这个争论,在这个时候,一时间刘荣又占据了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