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晴虹虽是后宫之主,然而她并不能决定后宫有哪些人。她为了把赵仪好赶出皇宫,已经差不多把所有人都得罪了——甚至赔上她在民间的名声。
后宫里的气氛欢快多了,因为一下子来了那么多皇妃嘛。除了赵仪好,天下选拔的妃子都进来了。那些女人们挺开心的。嗯,事物一开始总是最美好的,就像在记忆中,每个人的往事都是最美好的。
在皇宫里,后宫和朝廷是完全隔绝的,因此后宫的欢乐完全不影响朝廷的紧张。朝廷在算计着自己的小九九。我现在不是朝廷核心,因此不知道朝廷在想什么。
朝廷说不搞东方永武,然而现在还是开搞。他们说,东方永白作为第三子,和东方永武有同样的权利。东方承平是最高级别的王爵爵位,他的爵位不应该只传给嫡子东方永武,庶子东方永白也要有份。
几百个群臣听到这个消息后,全都反对:“王爵爵位尊贵无比,天下就二十来个,凭什么要一个变两个?难道下一代要两个变四个?西凉有什么能耐?出了个皇后就这样嚣张?”
赵余央点点头,看了皇帝一眼,说:“朝廷也是这么想的。一个王爵变两个王爵,确实不行。不如这样吧,东方永武和东方永白都是侯爵,怎么样?”
历朝历代的爵位是这样的:皇爵、王爵、侯爵、公爵、伯爵。以前大明只有王爷是皇爵,各地第一士族是王爵。现在大唐初立,爵位不变,因此皇爵空缺,王爵只有二十多个,一省一个。爵位只传给嫡长子,其他孩子一点爵位都没。
这话一说,西凉代表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这怎么行!嫡子永武应该继承王爵啊!”
但是另一个西凉代表也站出来支持:“东方永白为国尽忠,理应如此啊。”
群臣有些同意,有些反对。
宰相杨明阳上前,说:“朝廷想得很对,这样很公平。”
第一个西凉代表大声说:“朝廷难道想对西凉下手吗?”
赵余央:“绝无此事。西凉贵为皇戚,我们怎么会对西凉动手?再说,我们把东方永白都提升了,怎么叫‘动手’?”
那个西凉代表继续说:“王爵不得削减,这是祖律!今天削了西凉,明天就能削别的省。”
群臣安静下来。
杨明阳望着赵余央和皇帝,想着什么。
赵余央大喊:“这是皇帝的意思!这是为了你们好!难道你们非要内乱才开心吗?”
那人还要说话,赵余央喊道:“朝廷就这么办了!退朝!”
当事人东方承平、东方永武、东方永白都不在场。于是,这件事就这样决定了。东方承平卧床不起,而且神志不清。东方永武一向没什么主意。
于是,这个事就这么办了。
-
-
我回去想这事,越想越觉得蹊跷。
果然,不几天,朝廷对各地发出了圣旨。朝廷根本没在朝会上商量,就直接发布了这个名为“推恩令”的政策:取消长子继承制,所有孩子雨露均沾。
我熟读史书,一下就看出了朝廷的狠毒。明明是为了削弱士族,名字居然叫:推恩令!
士族的爵位、官职、土地、财富现在被分给所有的孩子,虽然其他孩子得利了,但嫡长子就吃了大亏——而且总体上是被削弱的。你看,皇族从来不对自己搞推恩令,他们不会分一点权力和土地给其他皇子,而是永远把皇权集中在皇储身上。
人们本来以为朝廷是为了支持东方永白,人们本以为朝廷是为了削弱西凉,没想到啊,朝廷是为了削弱所有士族。
我问赵余央:“内廷搞出来的?”
赵余央:“现在已经没有内廷这个玩意儿了,理论上是宰相最大。朝廷说话,其实就是宰相说话。但这事跟我、跟宰相都无关,这是张强生搞的。你别看张强生只是机密处处长,他现在可是皇帝身边的红人。哎,张强生还真不见外呢,天天往皇帝身边凑。他一直想重建内廷,甚至元老会。他太相信《元老书》了。当然,他这个人百年一遇,也有这个实力。现在皇帝很支持他。毕竟要一统天下,还是要靠内廷。宰相不但没实力,也没动力。张强生从《统治书》中翻出这个方法,跟皇帝一说,皇帝立即就同意了。”
我:“皇帝同意有啥用!朝廷和皇帝是不一致的。而且朝廷同意了,下面各省做不做还不一定呢!”
赵余央:“是啊,而且各省肯定不做。但是,只要当次子反对嫡子的时候,只要次子能说出‘朝廷支持我’这种话,就行了。”
哎!他们真能折腾。
-
-
第二天的朝会上,皇帝屁股刚坐上龙椅,所有大臣都站出来反对这事。
这是很自然的。各地派来长安的,都是听家主、嫡长子话的人,他们怎么会给次子们说好话。
皇帝李鸿思在龙椅上挺不高兴的,他不看那些反对的群臣,却盯着张强生、赵余央。
杨明阳站出来,说:“士族一向忠于皇帝,皇帝为什么要削弱士族?”
赵余央:“皇帝封了这么多爵位,怎么是‘削弱’?这是大大地增强啊。”
杨明阳:“增强?封一堆小爵位,守着一堆小地产,这怎么叫增强?”
张强生:“人多了,大家更忠于皇帝,怎么不叫增强?”
杨明阳:“人是多了,但土地财产不多!大家挤在一起,说话没人听,吵吵嚷嚷的,这不叫削弱叫什么?如果朝廷真想增强士族,不如干脆给我们土地!也不要削减爵位!你们怎么不这样做?”
大殿里安静了一会儿。
杨明阳继续说:“士族为皇族屏藩,如果士族被削弱,如何镇压造反的平民?每一个推行推恩令的王朝,结局都悲惨啊。”
这是废话。每一个不推行推恩令的王朝,就流传万世了?就好像罪犯都吃饭,好人也吃饭,你就不能说好人也是罪犯是吧?
张强生站出来:“你们镇压平民?谁镇压你们?”
赵余央看了一眼张强生,说:“陛下这圣旨跟这些都无关啊!皇帝关心每一个士族子弟,为了让他们为国尽忠,才下这样一个圣旨啊。你们不要多想。”
杨明阳说:“现在北有蒙古、西域骚扰京畿,东有金陵封锁海岸,内有邪教肆虐,如果各地的士族不行了,谁来帮助皇室?你们搞这些,是想让我们内乱!”
杨明阳有几十个儿子。如果他把他的军队、土地、财产都给他大儿子,他们家族就永远厉害;如果平分,哈哈,那就成了一堆小士族啦,朝廷收拾他们还不跟玩儿似的。
赵余央:“你们不要从外部找原因,要从内部找原因。如果你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怎么会乱?如果你们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不要说有这推恩令,就是没有,你们还是要内乱!皇室的心向着士族,也是向着平民。皇室的心向着嫡子,也向着庶子。如果你们多想,你们对得起皇帝对天下人的好心吗?你们对得起皇帝的苦心吗?”
赵余央说完,对着大殿里所有人说:“你们哪家有内乱,跟皇室说说,朝廷一定会帮你们。”
他都这样说了,谁还敢举手说:“我家不行,我们家几十个儿子争权夺利,气死当家了。”
大殿里安静了一会儿。
杨明阳:“这完全违背伦常!庶子怎么能跟嫡子比、幼子怎么能跟长子吗?”
赵余央:“既然不能比,那你把人家生下来干什么?人家要你生的?生下来不管,这不是不负责任?
杨明阳:“父母就是天!”
赵余央:“那皇帝就不是天了?”
杨明阳:“你少跟我在这磨嘴皮子!总之,这不对!违背伦常!”
赵余央:“谁说的?你说不是就不是?”
他在人群中找着:“这就该大唐国教出马了。”
赵余央指着正往人群里躲的儒教副教主说:“儒教的,你说说看。”
孟华建不高兴地说:“我们不管你们的事儿!”
赵余央:“儒教是国教,是四十六亿人民的信仰,你不管谁管?”
人人都知道,儒教教主孔之伦刚杀了他大哥,作为一个庶子,从他爹手里抢了这个位置。
孟华建不高兴地说着,声音生硬,仿佛在背书:“儒教讲究秩序。至于这秩序是什么,并不重要。秩序的最高目的在于尊敬神,尊敬皇权。”
赵余央:“人家儒教都不说什么,你倒是管得宽!”
杨明阳依然说:“胡闹!胡闹!你们早晚把天下搞得大乱!”
人群依然吵着。
赵余央的口才虽然不如我,但足够碾压这群养尊处优的士族。
最后,人们勉强决定:推恩令的范围仅仅在于嫡二子、嫡三子,其他儿子不在这个范围内。
当然,这仅仅是圣旨。实际上,各地士族根本不理这个圣旨。朝廷圣旨不出潼关,这是天下皆知的事。
但正像赵余央所说的,关键不在于这项圣旨的执行,而是,这是一个思想,一个危险的思想,一个危险的借口。当次子反对嫡子的时候,只要次子能说出“朝廷支持我”“我是正确的”这种话,就足够那些士族头疼的了。
天下越乱,皇帝和内廷就越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