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文渊与全程经过上百次会议商定妥当到地方上忠实地执行下去为止,也不过将将过去了半个月的时间,这半个月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是这段时间之内的各种政策让李文渊治下的西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就连敦煌郡中的居民走起路来都不再是平日里那种悠然自得的模样了。大家都十分忙碌,不过虽然脚步十分匆忙,但他们并没有那种得知自己可能即将面临战争的慌乱,而且每个人的脸上都是那种信心昂扬的样子,这是西域军无数次的对外作战全胜的战绩带来的自豪感和信心。
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战争并不可怕,尤其是在李文渊给西域军定下的规则之中特别提到了阵亡士兵的抚恤这件事情。毕竟打仗没有不死人的,一场战役下来,死伤千八百人都属于正常情况,所以在抚恤的政策中提到,军队中的士兵阵亡之后,其直系亲属仍然可以领取这名军人相应的二十年的军饷作为抚恤金。同时,如果家中还有老人或者是孩子的话,那么除了可以继续领取二十年的抚恤金之外,他的孩子后代都将由官府负责抚养成人,他家中的老人自然也是有官府负责养老送终的。总而言之一句话,只要你没有在战场上做逃兵,只要你是倒在了战斗的路上,那么即使你不幸阵亡牺牲,你的家人也会受到政府的细心照顾的。
除了李文渊之外的任何一方势力都做不到像李文渊这样大手笔的支出抚恤金来,毕竟他们中的很多人还在为了下一个月的军饷从哪里来而发愁呢,此时又哪里有闲钱来去照顾那些牺牲了的士兵呢?反正只要去民间抓壮丁,那当兵吃粮的人还不是要多少有多少?何必学李文渊去搞什么花里胡哨的抚恤金呢?更何况那可是二十年的军饷啊,这可不是随随便便说着玩的。这样的政策最终会导致每牺牲一名士兵,军队中就多出来一个吃空饷的人。那些人可都相当于是抱着铁饭碗的,既不用担心失业,也不用担心被主家苛责。长此以往下去,可绝对是一笔不的支出啊。
曾经有人提出说给那些阵亡士兵的家属二十年的军饷作为抚恤有些太多了,打仗哪里有不死人的?这样不是在给李文渊自己原本就脆弱的经济链条上又增加了一些负担吗?所以有人建议过李文渊,不用给那些阵亡士兵的家属二十年的军饷,直接一次性多发放一些钱作为抚恤,一次性结清也就可以了。当然,关于替阵亡士兵抚养孩子和赡养老人这件事情,满朝文武官员谁也不敢提出反对的意见。毕竟谁要是敢提出来,第二天就会被人骂的臭了大街。忠诚和孝顺这两个品质在古人的眼中远比后人所能想象到的极致还要重要的许多。
至于这个提议,李文渊想都没想就直接否决掉了。毕竟这些人作为士兵已经为大隋付出了自己最为宝贵的生命,同时也尽到了自己作为一个士兵应该尽到的责任了。那么国家唯一能够回报给这些阵亡士兵的,就是解决掉他们的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够安心的离去。不得不说李文渊的这个福利政策很是高明,起到了千金买骨的效果,如此一来可以让每一个幸存下来的士兵更为勇猛的作战,同时也带动那些心怀热血,应征入伍的年轻士兵的战斗意志。
如果说先前军校培养出来的军官让李文渊把握住了军队中各个指挥节点的话,那么随着数次战争的进行而出现的一些战死者的抚恤金,以及他的家属所得到的真实的待遇,则是让李文渊牢牢的把握住了这些负责冲锋陷阵的基层士兵的心。当兵打仗,为了吃粮。自古以来都是如此,除了那些心怀大志,愿意为某些特殊目标而奋斗终生的志贤致胜的人之外。绝大部分的士兵之所以来当兵都是为了混口饭吃,若是每天都能酒足饭饱,谁又愿意来卖命呢?
但是李文渊这样的政策却让这些当兵的人免除掉了心中最大的忧虑,即使自己一不心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了,除了有些不能陪伴在自己家人身边的遗憾之外,倒也不用再担心自己家人的生活问题了。所以这些士兵在作战时都是异常勇猛,他们所爆发出来的斗志是其他军队都没有的,这样的士气也让李文渊手下的指挥官们时常能够做出一些只有在教科书中才能出现的经典战例。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之类的神奇战役在配备的火枪和强悍的战斗意愿的士兵们组成的西域军中更是屡见不鲜。可以说西域军凭借火器的犀利,早就已经习惯了以少打多的战斗局势。也是因为有这样的经历和经验,西域军即使在短时间内陷入了敌军的包围之中也不会太过慌乱,仍然能够保持阵型的完整和稳定,一边不断的抵挡消耗着包围住他们的军队,一边等待自己的援军前来打穿包围圈,将自己接应出去。
随后又是漫长的一个月的调整时期。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已经初步完成了从民用部分中抽取铁矿以供军用的调整。民间各个方面也已经做好了应对战争的各方面准备,军队更是不断的向东南方向集结,在与薛举相接的边境线附近驻扎下了营垒,每日操练演习忙的不亦乐乎。
这一年的初秋时分,薛举刚刚将自己手下军队的准备完毕,也顾不上等到自己领地中的百姓进行秋收便急急忙忙的对李文渊宣传派人下来的证书。因为在薛举看来,在自己这边备战的同时李文渊也同样在备战,而自己手下的军队在武器方面无论如何都比不上李文渊,现在唯一能够摸到胜利桂冠的办法便是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通过以多打少的方式在李文渊边境线的防御上敲出一个破口。之后再想办法利用这个破口做些文章,不断的吸引李文渊的援军前来,再逐一消灭。
记住本站网址,,方便下次阅读,或且百度输入“”,就能进入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