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将始毕可汗的头颅斩落之后,拓跋史蜀对着旁边的士兵说道:“将这个昏庸无道的可汗的头颅拿下去传阅三军,随后用他祭旗,用以告慰三军屈死的将士在天之灵。”
这个时候俟利弗设突然单膝跪向拓跋史蜀,对他说道:“三军不可一日没有统帅,草原不能一日没有可汗。阿史那咄吉世已经失去了长生天对他的庇佑,现在已经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现在愿意推举拓跋大人作为草原上的新任可汗,希望拓跋大人务必不要推辞,毕竟现在只有您才能担得起带领突厥人走向复兴的重任。我愿将生命托付给您,愿意听从您的差遣。”
事已至此,旁观的人便都已经明了了这些事情的详细缘由。于是便也是学着俟利弗设的样子跪倒在地,振天高呼:“我等皆愿推举拓跋大人为新任可汗,拜见可汗!”
拓跋史蜀连忙上前一步,双手托扶着俟利弗设将他从地上扶了起来,同时对着台下的众人说道:“大家的心意我已经明白了,我愿意接过你们的托付。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那么将来在寒冬到来之时南下牧马的事情便是指日可待了!只是现在我们身处的地方还不安全,汉人的追兵不久之后便是会赶到这里。此时留在这里硬扛那些汉人军队锋锐的进攻势头显然是不明智的决定,因此我现在命令三军即刻拔营撤回梁国境内,与梁师都的军队汇合之后再行休整之事。”
有了拓跋史蜀的命令之后,整个军营便是又开始忙碌了起来。突厥人此行西进虽说没有掠取很多的财富,但是武威郡百姓是匆忙撤离的,所以难免没有什么遗落之物。因此从武威郡各个荒废的村落间搜刮来的财富便也着实是一笔不小的数量。无论什么时候,只有腰包里有了钱才能实现自己的一些构想。拓跋史蜀此时也是明白这些道理,于是便是派了自己手下的心腹军队先行押送着这些财物向东行进前往梁国军境内。
与此同时,突厥人散落在外面的骑兵游哨也传回来消息说在军营西北面以及西南面各发现一支汉人军队正在向着自己大营这边进军,远远观察看到他们行进队伍十分整齐,秩序良好。想必一定是派来追击的军队中的精锐所在。于是拓跋史蜀毫不迟疑的下令放弃掉所有还未收拾起来的物资,命人将这些物资堆在一起,随后放了一把火将他们全部点燃之后,便是带着军队跟随着先前押运财宝的军队的后方一起向梁国境内移动。同时拓跋史蜀为了尽可能的拖延汉人军队的追击,命令军队每经过一个村落之后,一定要放火焚毁村落;军队过桥之后同样要破坏掉桥梁。并且命令整个军队在抵达梁国境内之前都不许下马,所有吃喝休息之事全部都在马背上进行。
所幸这些事情对于突厥人来说也算得上是家常便饭了,在马背上休息虽然说没有在帐篷中温暖舒适的羊毛毯上休息来的惬意。但此时突厥人为了自己活命,此时也是顾不上许多了。相反拓跋史蜀这个命令在突厥士兵的眼中竟然变成了一个重视自己手下士兵生命的仁爱的将领形象。
“参谋长,前线追击的士兵发回来消息说对面突厥人已经撤退了,先前宿营地点遗留下来的物资被焚毁,现在向着来时的方向撤退了。而且,而且他们为了拖延我们军队追击的速度,放火焚毁了他们途经的所有村落,毁掉了他们撤离路上的桥梁。”军枭走进指挥所,向庄伏狄报信说道。
“嗯,突厥人退兵了便好。命令军队放弃对突厥人的追击,现在立即着手扑灭各村落的火势,立即着手修缮被损坏的桥梁。步步为营的向着与梁国的边境缓步推进就好。切记步步为营,千万不可以轻敌冒进,给了突厥人反扑的机会。这一场武威保卫战,我们已经算是胜了,接下来只是战果多少的问题了。此时千万不要因为轻敌从而让我们这一次胜利的战果缩水了。”庄伏狄点了点头之后,对着军枭说道。
到了这个时候,庄伏狄的心中一直悬着的石头总算是落了地。他在接连发布了几道军队的调令,重新布置了武威郡面向梁国边境的防线之后,便是将自己手中余下的军队都交给了武威郡的郡守李文,让他们配合李文将向西逃难的武威郡的百姓们都送回他们先前所居住的村落中。同时协助修缮那些村落中毁于战火的部分,这一部分也是需要人手的,那里毕竟是为了得到胜利而战略放弃的地方。所以此时这些损毁的部分所造成的损失便是都落在了官府的头上,这部分的损失还不算大,因为毕竟有军队提供劳动力来修缮损毁的部分。因此官府只需要给这些百姓补偿一些无法去修复回来部分的损失,同时担负起修缮时所使用的物料资金以及给修缮人手所准备的一日三餐即可。
真正让庄伏狄皱眉头的是手中这份将近两千人的阵亡名单,虽说打仗难免不会死人,但是仅在武威郡这一场时间并不算长的拉锯战之中就损失了如此之多的人手,即使是顺利的击退了突厥人的进攻但也是说出来不算很好听的战绩。损失如此之大的原因是因为在防守武威郡的时候冒险启用了过多的新兵,然后在编制军队的时候又因为新兵的加入,将军队中老兵的比例稀释到了一个十分危险的底线上。让军队中的老兵能够发挥的骨干作用十分的有限,而且突厥人进攻势头的凶猛又远远地超乎了庄伏狄的预料。
李文渊定下的规矩是,一旦士兵阵亡,那么官府负责替这些士兵养育他们孩子到成年。如果没有孩子,则是替他们为父母养老送终。如果没有父母也没有孩子的话,那么则是将这名士兵接下来二十年的军饷仍旧按月的发放给他的遗孀,直到遗孀改嫁为止。虽说李文渊并不倡导自己治下的民间女性为亡夫守节的习俗,但是人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观念却不是一时半刻可以扭转过来的,所以这才出台了这样的一条规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