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在门口站了许久,最终平静无波的吩咐刘嬷嬷,“你去叫二小姐来一趟。”
刘嬷嬷自从悟清之事暴露后,她的心神就没松动过,一直绷得紧紧的。此刻听张氏让她去叫于丹青,她清楚的听见,心头那根弦,嘣,断了。她轻声应道,“是”。
张氏望着她微弓着身子往外走着,看上去格外落寞,心头顿时涌起无数的情绪,怀念、不舍、懊恼、气愤、羞耻,复杂的连她自己都分不清。
*
“母亲,女儿给您请安了。”于丹青脆生生的声音,打断了张氏的沉思。
她突地看向于丹青,眼前这个小女娃不过十三四岁,一眼看去,很是单纯淡然,与昨日那个灵巧多变的女子,不是同一个人一般。她就那么困惑的看着于丹青,许久,才收回视线,有些疲惫的说,“你来了?坐吧。”
于丹青恭敬了道了谢,这才坐下。“母亲叫我来,可是有事吩咐?”她轻声问着。
张氏摇摇头,又点点头,“你父亲说,你明日进宫见驾?”
于丹青仍是那副轻轻淡淡的模样,“是,我也是午后才听父亲说起。”
张氏静静的看着于丹青,许久才说,“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尽管问我。”
于丹青自嘲的轻声说,“母亲,这一时半会儿的,女儿估计也记不了什么,也许现在记住了,明天一紧张,还是忘得一干二净…”
张氏猛的站起来,“什么一干二净?”这话深深的刺激了张氏,悟清、于丹青,这二人就像卡在她喉咙的一根鱼刺般,吞不进吐不出,连每次呼吸都是煎熬。
于丹青愣了愣,笑了,道,“女儿说,女儿记性不好。”她真的不是故意刺激她的,毕竟已经过去了,她也毫发无伤不是。
张氏也意识到自己失态了,复又坐下,有些不耐烦的说,“那你需要我做些什么?”
于丹青仔细想了想,最后只是俏皮的说,“女儿有些紧张,就怕出了差错,请母亲保佑女儿明日不犯错吧。”
张氏一愣,神色不自在的点了点头,“那是自然。”
于丹青行了礼,这才离开。
张氏颓然的靠在椅背上,是啊,于丹青会需要她做些什么呢,她不把自己玩弄于股掌间便不错了,哪还需要她的帮助。
*
主仆二人沉默的待了许久,张氏突然轻飘飘的问道,“嬷嬷,你想去看看你的老母亲吗?”
刘嬷嬷眼神一闪,她的老母亲早在二十多年前便已经去世了。她的眼里满是痛色,点点头,朝张氏跪了下去,“老奴多谢小姐开恩,老奴明日一早便去。”
张氏温柔的扶起她,“谢什么啊,你我主仆三十载,你为我做了那么多事,我还没好好谢你呢。”
刘嬷嬷忍着不让眼里的泪水流下来,轻轻的说,“小姐的心意,老奴都省得。”
张氏紧紧握住刘嬷嬷的手,终于像个孩子般,放声痛哭。断断续续说道,“嬷嬷,我对不起你,可是我别无选择。那顺天府,是什么地方,我实在,不忍心,送你去遭那份罪。”
刘嬷嬷点点头,道,“老奴都明白,小姐不必自责。都是老奴连累了您。”
*
次日清晨,天刚蒙蒙亮,于丹青便同于文正上了同一辆马车,往皇城而去。
经过顺天府衙门时,却见衙门门口围了许多人,马车根本通行不了。
于文正掀开窗帷,吩咐卫福,“去看看怎么回事。别误了上朝时间。”
卫福应声,忙跳下车辕,扎进围观人群里,一直挤到了最里面。
此刻顺天府的大门还没开,门前台阶下,躺了一个婆子,身体已经僵硬了,头发凌乱的遮住了整张脸,身旁放了一封信,信封上面赫然用鲜血写着几个大字:顺天府尹陈大人亲启。
卫福纳闷的盯着那人,鬼使神差的,居然上前挑开了她脸上的乱发。
待那张脸露出来时,他屏住了呼吸,呆呆的看着她。这不是张氏身边的刘嬷嬷又是谁?
他匆忙将头发又给她盖了回去,然后跑回马车处,站在窗口,微微颤抖的将事情禀告给了于文正。
于文正下意识的转头看向坐在一旁的于丹青。
于丹青双眼圆瞪,惊诧的看着卫福。悟清之事,就此了结?
一时间,她不知自己是何心情。
于文正略一沉吟,便吩咐卫福,“你去敲门,让人将她连信一并抬进去。”
卫福速速的跑了过去,那些人见又是此人,便自发让出一条道来,他微微点头,便跑到门前,握住那沉重的门环开始敲门。
很快,便有一位衙役出来,卫福说明来意后,那名衙役又喊了两名同僚,这才把刘嬷嬷抬了进去,围观的人群也都散了去。
马车平缓的继续前行,直到稳稳的停在了宫门前,于文正才睁开了双眼,看了看还在闭目养神的于丹青,轻声喊道,“青姐儿,到了。”
于丹青立马睁开了眼,朝于文正点了点头,整理了一番仪容,这才下了马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