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王莽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宴席上所有的人,包括他的子嗣和亲信都懵逼了。
毒酒?!
你就算下毒,也应该毒刘秀和他的手下啊,你这毒自己人是怎么回事?!
就在众人以为王莽在开玩笑的时候,王莽却不慌不忙的说出自己早就知道自己一派的人和刘秀一派的人无法共处。
为了防止改革因此而停滞下来,王莽决定牺牲自己,将整个朝堂的权利都交给刘秀,只是希望刘秀能继续将改革进行下去。
因为王莽的这一瓶毒酒将他整个派系的中坚力量都毒死了,所以剩下的一些负责改革的大臣,即便是想反叛也没有实力和理由。
所以刘秀可以继续放心的启用这些人。
王莽在陈清利弊之后,在自己子嗣和一些亲信的咒骂声中,对着刘秀的亲信跪拜,希望这些人能在他死后不要排挤他遗留下来的改革大臣,让改革的事业继续下去。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再对王莽有怀疑的人,都从他求死的行为中感受到了王莽对于权力根本没有一丝欲望,他所求的只有改革的成功。
王莽在说完自己的心愿之后,没多久便口吐鲜血死在了刘秀的怀里。
而随着王莽一死,被王莽敬过酒的大臣也逐一去世,整个王莽派系最核心的力量都在这一场宴会中被彻底干掉。
而遗留下来的王莽亲信,要么性格上与世无争,要么是改革的中坚力量。这些人在王莽死后,立刻被刘秀倚为亲信,而刘秀的这一行为不仅没有得到原本亲信的反对,而且还受到了大部分人的支持。
当时朝野上下的文人再也不提王莽篡汉的旧事。反而一直认为王莽足可以和古时候的圣人比肩。
至此,原本困扰王莽和刘秀的派系之争,随着王莽的死亡彻底的消弭。
而为了纪念王莽,王莽发明的元始纪年法也被历朝历代保留沿用了下来。
(元寿二年汉哀帝去世,王莽拥立汉平帝,并且给汉平帝设计的第一个年号就是元始元年,而那一年同时也是公元元年。)
没想到王莽这家伙居然连纪年法也搞出来了。
叫寻泽看着历史资料中使用的元始纪年法,有些欣喜。
现代以来,华夏便开始使用西方的公历纪年法,而公元元年也是耶稣出生的那一年。
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西方文化已经在国际上占据了主流,所以国家为了方便起见,不得不使用公元的叫法。
但是早在王莽第一次来到叫寻泽这里之前的最初历史记载中,公元元年那一年也正好是王莽拥立汉平帝的那一年。当时汉平帝只有九岁,所以朝野大事都由王莽决断。
于是王莽仿佛穿越者一般,将这一年定为元始元年,与公元元年同为一年。
后来王莽来到叫寻泽这里,在得知了公历纪年法之后,回去将元始纪年法进行了改良,使之成为了如同公元纪年法一般的,十分完善的纪年法。
因为王莽自杀身亡,朝野内外震撼于王莽如同古圣人一般的品格,将他发明的元始纪年法作为一种有别于年号的纪年法继续使用。
在进入现代以后,人们发现王莽的元始纪年法和公元纪年法竟然近乎一模一样,便摒弃掉年号,正式的使用元始纪年法。
王莽果然选择了这一步。
叫寻泽看完了有关于王莽的全部记载,不由得叹息了一口气。
这的确是最好的解决矛盾的方法。
他带着自己的部分亲信一死,不仅让刘秀彻底执掌了权利,更是让刘秀的手下不再为难王莽的旧部。
毕竟人家都为了避免因为政斗而自杀了,在那个大家还要脸的年代里,谁敢再继续冒天下之大不韪为一己私欲而争斗。
而王莽在宴会上,特地毒死了自己执掌兵权的全部亲信,所以王莽的旧部即便是想反叛,也没有了相应的力量。
更何况,王莽一死,就等于给他们所有人都加上了一道免死金牌,只要不犯谋反的错误,没有人会治他们的罪。
而刘秀为了纪念王莽,也给王莽的女儿封了爵位,并且让其中一个女儿的孩子改姓为王,继承了王家。
这也是为什么王伊伊的祖先敢假冒王莽后人的原因。
看完了王莽,叫寻泽略感觉有些难过。但他还是在搜索一栏中输入了上官婉儿的名字,想要看看上官婉儿这次有没有逆天改命。
答案当然是,没有。
即便上官婉儿的个人魅力巨大。但李隆基年轻的时候也是一位雄主。怎么可能任由这个操弄权利的女人在政变中活下来和太平公主联手共同对付自己。
于是即便这次上官婉儿反应及时,在政变开始之前就和韦后撇清了关系,并且在政变开始的当日去寻找太平公主的庇护,但是心意已决的李隆基还是派人伏击了上官婉儿,然后当场将上官婉儿处死。
所以这次上官婉儿并没有成功。就是不知道,等到下周太平公主也来了之后,这两个女人能否联手掀翻李隆基。
周天下午,大喵带着学生准时到来。
“老师,这位是太平公主殿下。”
上官婉儿在发现太平公主这次也来了以后,略带兴奋的给叫寻泽介绍太平公主。
“学生李令月见过老师。”
太平公主虽然只比上官婉儿小一岁,而且这次到来叫寻泽这边的年龄也是十五岁。但是因为太平公主还没读过自己的生平,并不知道自己和上官婉儿之后会有怎样的革命友谊。
所以她并没有让上官婉儿继续代自己介绍身份,而是越过上官婉儿,对着叫寻泽行礼做了自我介绍。
这胸也不是对A啊,怎么就叫太平公主了。
叫寻泽下意识的瞄了一眼太平公主的胸前,然后趁着别人没发现的时候将视线调整为正常的状态。
“嗯。我这边还是第一次有一位公主身份的学生。”
叫寻泽对着太平公主开玩笑的说道,
“还真是有点儿意外呢。”
“能在老师这里学习,也是本公主的荣幸。”
注:唐朝的公主一般不会自称本公主或者本宫之类的。不过这里为了方便就这么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