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1 / 1)

为了生活而努力的人分为很多种。

努力本身并无对错,也无好坏。但问题在于我们对于努力的认识有着太多的偏颇——认为所有的努力都是好的,就是偏颇的一种。

放松的,带着悦纳的努力,和被焦虑和恐慌驱使着的努力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

我把被被焦虑驱使着的努力者称为“焦虑努力者”。

焦虑努力者通常都有一个较为严苛的父母或者对他有过重要影响的长辈与老师,这种挑剔的外界环境总是无时无刻不表现出对他的不满意,会经常拿他与别人对比。

但是无论他怎样努力,却永远无法得到他们的认同与关爱。

事实上还有一种和无论怎样努力都得不到认同同样悲剧的成长经验:只有自己在迎合家长或老师的期望和要求时才能得到“关爱”,一旦违反了他们的要求就会遭到辱骂,否定,嘲讽,甚至殴打。

他们很可能是在一个喜欢攀比与排名的学校或团体中成长起来,学习名次,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混”的好不好等这些都可以作为相互对比和贴标签的条件。

他们总是非常的着急,做任何事情都极度的求快。想要快速成功,快速赚到很多钱,快速拥有光鲜亮丽的职业。哦,还有一个最普遍的渴望就是:快速的自我提升。

他们一直在不停地拼命努力着。考个重点大学,在考托福雅思国外镀金几年,选择一份光鲜亮丽的好工作,这似乎是这个群体集体向往和期待的一种未来规划。

客观来看,他们与同龄人对比的确称得上是“成功”。

但问题在于,他们几乎从来没有享受过成功的喜悦。他们始终是被一种对失败的恐惧,害怕落后,害怕被别人看不起所驱使着。

而「越努力,越焦虑」这种现象也多发于这类“追求卓越”的人身上。

所以究竟为什么会越努力,越焦虑呢?问题究竟出在了哪里?

我记得在我上小学那会儿,书店里还是很流行“心灵鸡汤”之类的书籍,意林之类的杂志也正风靡着。

后来人们意识到心灵鸡汤的华而不实、空洞无物后,心灵鸡汤就沦为了一个贬义词。

但是很快,一种名为“成功学”的“学问”迅速即鸡汤之后流传开来。各类的大师,各类的名言金句被所有人都挂在了嘴边。

随后就演变成了一种全民都理所当然的追求成功的集体倾向。大家都开始变得积极向上,甚至演出现了“你不努力就是LO逼”,“最美的年华必须要拼命“之类的一种对“不努力者”的批判。

于是所有人都变得焦虑了起来。大家都害怕被别人落下,都害怕被别人批判,害怕成为别人口中的lo逼与loser。

集体性的对“成功”的追求,对“不努力”的批判造就了一个每个人都难以接受自身消极一面的大环境。

再落到每个人身上,越努力、越焦虑,归根结底有三个根本性的直接原因。

1.“焦虑努力者”的努力一开始的动机就是被焦虑所驱使着。

他们因为自己不够好,因为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同,因为会被别人看不起等等而产生了焦虑,为了摆脱这种焦虑,他才会努力去变强,努力获取别人的认同。

但是恰恰是他的这种“摆脱焦虑”的渴望令他又产生了一种「二级焦虑」,也就是“因为无法摆脱焦虑而产生的焦虑”。

所以,他越是“努力”的想摆脱焦虑,却只会令焦虑变得更多;他会因为焦虑情绪的存在而无法专注做事,于是他达到目标的进度就会变慢,而进度变慢又会加剧他的焦虑;

于是他的焦虑就会变得越来越严重,直到他最后无时无刻都处在焦虑的状态中,而无法再去做任何事,无法再用心去体会和感受到生活的存在。

2.做事的目的只是为了最后的结果。

做事情当然是为了得到最后的结果了,但“焦虑努力者”和平常人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们做事的目的“只”在于最后的结果,他们“只”是为了某个产出,某个结果,某个目的。

所以这就会导致他们无法享受做事的过程,无法感受到生活的当下,在他们看来,生活好像只有一个接一个的目的和节点,他们只想完成任务似的尽快从这个节点赶到下一个节点。

没错。

「生活对于他们而言像是一场被别人安排的任务」。

所以,如果你的生命中只有任务在,那么,“你”在哪里呢?

3.过度求快。

因为你将生活当成了一个被别人安排给你的任务,你就不可避免的想尽快完成它。只有尽快完成了,你才能尽快从你所讨厌的生活中逃离。

比如你拼命赚钱,为的是某一天可以不用赚钱;你努力考研,为的是尽快摆脱考研的痛苦;你硬写一篇公号文,为的是写完了就可以好好的放松;

这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逻辑,常见到你甚至无法意识到这个逻辑中存在的问题。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有这样一段话:「当你做一件事情求快的时候,就代表你对这件事已经失去了兴趣。你想要快点结束它去做别的。」

所以,当你强迫自己去做一件你不感兴趣的事,你强迫自己去完成一件你很抗拒的任务,这无可避免的会令你产生很多的焦虑。

而且,你越是求快,则越是会更加焦虑;你越是焦虑,你做事的效率就越低;

这就是“欲速则不达”的根本含义。

那么你要如何才能从这种越努力,越焦虑的状态中摆脱出来呢?

我的答案是:放弃努力。倾听你内心的声音,去做一些你真正兴趣所在的事情。

我知道这个回答无法令“焦虑努力者”们满意。

因为毫无疑问当他们看到放弃努力的时候已经本能地感受到了一种“恐慌”。他们会认为如果不努力的话只会更糟糕,如果放弃努力,他们的生活就会失控,他们认为他们一直在逃避的那些生活中最坏的结果都会铺天盖地的向他涌来,他的生活会一团糟糕,他会变成一个废物。

其实焦虑努力者们现在所处的状态就像一个正在学游泳的人。

他对水很陌生,他感觉自己有点儿在往下沉,他很恐慌。于是他赶紧用力挣扎想要抓住些什么好让自己不坠落下去。

但是他却抓了个空,自身却往下沉的更深了。于是他更恐慌,更用力,更拼命的挣扎,然而他越挣扎就越是往下沉的越快。

焦虑努力者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像是一个游泳新手所做的挣扎,自以为可以努力的“抓住”变得有钱、人缘好、学习好等这些幻象就能够将自己从“恐怖”的生活中拉上去,但他所做的这一切努力却正是导致他越来越陷入危险的原因。

那么不会游泳的人通常都是怎样学会有用的呢?

你去问所有的会游泳的人几乎他们都会回答你:放松。

当你放松的时候,你不再挣扎,不再僵硬的时候,水本身的浮力就会自然而然的将你托上来。

就像你对生活放手,不再紧缩自我,不再试图通过努力来抓紧什么的时候,生活本身就会带给你“安全”和“平静”。

你一直害怕的是,如果不努力了就会失去一切;就像不挣扎了就会落入水底;

但就像水会将你托起来一样,当你不再被紧张和焦虑驱使的时候,你自身的兴趣,你本身的某些动力,你对这个世界的好奇等等会自发的引领着你去探索这个世界,会带领着你去进行许多有意义的创造。

而在这个时候,你的生活才会是充实和有意义的。

所以,比起拼命的试图要做些什么,也许有时候不做什么会更加重要。

以上。

其它回答推荐:

怎样正确地理解「LessisMore」?

为什么「道理都懂,然而执行力差」的现象如此普遍?-风墟的回答-知乎

你有哪些特别的生存法则?-风墟的回答-知乎

欢迎关注我的)

<imgsrc=“https://pic3./v2-f238687ebaa89b243565f1937b0070aa_b.jpg“data-editable=“true“data-title=“的页面“>https://pic3./v2-f238687ebaa89b243565f1937b0070aa_b.jpg“data-raidth=“800“data-raheight=“450“class=“origin_imagezh-lightbox-thumb“idth=“800“data-original=“https://pic3./v2-f238687ebaa89b243565f1937b0070aa_r.jpg“data-editable=“true“data-title=“的页面“>https://pic3./v2-f238687ebaa89b243565f1937b0070aa_r.jpg“>

导语

去一家小店吃饭,老板跟我说,他们那里的服务员很善于给客人起名字,比如有一个食客总点这里的一道蚂蚁上树,他一进门,服务员就互相通禀:“哎,蚂蚁上树来了。”而另外一个客人每次来了都要点大量的麻辣龙虾尾,服务员就亲切的管他叫“龙虾尾”。这话说的我有点心惊肉跳,因为我经常去一家馆子点一道焦熘肥肠,岂不是那里的服务员见到我,就会互相嘀咕:“喂,肥肠又来了。”

1

我评判一个人是不是吃货有一个狭隘的标准,看他爱不爱吃肥肠。如果一提肥肠就两眼冒光,口舌生津,我就会默默的把他划归到“自己人”的阵营;如果一提肥肠他就面露难色,甚至口出鄙夷,认为它腌臜,不干净,油腻,胆固醇高,我也会悄悄的把他视作异己。肥肠,才是吃货的接头暗号,在通往肥肠的路上,全是兄弟,没有敌人。

尽管我十分喜欢吃九转大肠,但是很少在餐厅点这道菜。就像你爱极了一个姑娘,就见不得她频频出台。

在我有限的吃喝经历中,很少有人把这道菜做的完美。不少追求形式美感的鲁菜馆子,往往把九转大肠一个个摆在盘子中,一个个圆柱体,犹如整齐的树桩。一口之后,立见高下,要么肠子收拾的不干净,还有一股子骚味,要么就是火候不对,有的没有熟透,吃肥肠像嚼皮筋,有的则是过于熟烂,失去了那种柔韧的口感。更关键的是很少有厨师能把一道九转大肠做的五味俱全,要么是过于咸,要么是过于甜,其实都不对。一款风韵绝佳的九转大肠应该是苦辣酸甜咸,细品五味皆在,其中辣味以胡椒体现,苦味以砂仁和肉桂突显,都是少许,有一点,差不多。一口肥肠入口,五味融合,加之肥肠本身之柔腻芳香,这才是九转大肠之妙处。

一口肥肠入口,五味融合,加之肥肠本身之柔腻芳香,才是九转大肠之妙处

九转大肠算是肥肠菜中的高难度动作,犹如十米台跳水,走台,起跳,腾空,270°旋转,翻身两周半,入水,还得加紧裤衩压水花。每一个步骤都不能懈怠,才有可能做出一款完美的九转大肠。长安街上走九遍,也很难遇到一个好吃的九转大肠。

其他关于肥肠的菜品都相对简单,多半重在一个字:“卤”。旧时的屠户,过年帮乡亲杀猪,费半天劲,不要工钱,只要大肠一挂,这就是酬劳。屠夫一年杀猪无数,自然知道哪里最为肥美好吃。在我生长的小镇上,有一个姓张的卖熟食的,他的拿手好菜就是做灌肠。如今常见的灌肠都是用肠衣来做,有一个简易的机器,把肉馅搅碎了,加入作料,灌入肠衣内就算完毕,而他是用真正的肥肠来做。

肥肠先洗净,这是个糙活,需要用醋与碱水反复冲洗,去掉其腥臊味,此步不达标,肥肠没法好吃。肥肠内壁上有肠油,厚厚一层,有的人喜欢肠油的浓腻,有人则不喜欢,需要把肠油统统去掉。洗净的肥肠需要先在过一遍开水,然后开始在里面灌入馅料。馅料的做法也颇讲究,肥瘦兼顾,大概四六分,斩成石榴粒大小的肉丁,混入淀粉、葱花、香料,盐,有的还会切入一些姜末,陈皮。如果讲究一些淀粉需要用绿豆粉,这样做味道最佳。灌好之后,两头扎紧,肥硕圆滚,在调配好的卤水中慢炖,最后还需要有一个熏制的过程。在我老家周边,家家户户都有过年熏肉的传统,煮好的肉放在铁质的烙子上,西面放上糖,灶下生火,熏好的肉红中透亮,别具风味。灌肠也需要进行类似的熏制工艺,做成之后才颜色漂亮,味道与口感绝佳。

一小截灌肠就是对我最大的奖赏,每当我考试考得不错,妈妈要给我点奖励,就是给我几块钱,买如此的灌肠一段,切好了慢慢吃。我怀念肥肠入口香浓到化不开,油星儿挂到嘴边的畅快。然而到如今,遍寻也寻不到如此做的灌肠了,估计姓张的熟食老板早已经故去,这点手艺也没有人愿意继承吧。唯一能寻找到一些小时候味道的灌肠是河北永清后奕镇的宁记灌肠,经常一次买个五六斤,这种灌肠按理说应该是切片吃,但是我觉得用手一块一块掰着吃最佳,这么吃才过瘾。

刚来北京的时候,看到一些老北京小吃的店里也有灌肠卖,但是点了一份一尝,原来没有肉也没有肠,只是淀粉坨子,切片炸熟,蘸着蒜汁吃。慢慢吃来,也渐渐喜欢,这种小吃适合一两个人闲来下酒。

老北京的炸灌肠,适合一两人闲来下酒

2

全国各地卤肥肠的方式相似,北方的多半酱香浓郁,看上去颜色红亮,南方的则多半追求原味,更有肥肠本质之香。相比而言,我更喜欢四川的肥肠。

四川是个肥肠爱好者的天堂,这天堂之中的天堂据说是江油。没有去过江油的人不好意思说自己爱吃这玩意儿。“舌尖黑”陈晓卿给我讲过一个故事,话说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时,余震还时常发生,他那时候在江油,一次余震发生时,他正在一家小馆子里吃肥肠面。肥肠面刚刚端上来,忽然余震来了,餐馆里的人纷纷往外跑,陈晓卿也站起来,准备往外跑,但是看了看桌子上花枝招展的肥肠面,硬硬的又坐下来,口中嘟囔着:算毬!于是在余震的晃动中,坦然吃下了一碗肥肠面。

四川的肥肠面,引得陈晓卿在地震余震中仍坦然吃下一碗

与他和肥肠的“生死之交”相比,我有点拿不出手,甚至到现在都没有去过江油。前些天去成都,“成都民间吃饭大使”杨畅娃跟我说,每年三月底,江油山里有大片的辛夷,开粉色的花,树很高,成片的花海,看上去美爆了,比日本的樱花要漂亮一千倍。她还把手机里的照片给我看,果然是朦胧仙气,花海如梦。于是我决定了,今年专门去江油做一把“花吃之旅”,这个旅行团的名字是“辛夷花吃了那肥肠”,想一想就觉得汁水丰沛,脂肪肥沃,可以一梦千里,可以以梦为马。

江油山里有大片的辛夷,朦胧仙气,花海如梦

即便我还没有去过江油,也不代表什么,毕竟我在川渝大地上,都留下了我满脑肥肠的身影。

在成都,随便进入一家路边苍蝇馆,都能吃到不错的肥肠,最佳的吃法不是爆炒,不是红烧,不是干锅,也不是炖,而是切一盘卤肥肠,慢慢下酒,如果觉得肥肠有点腻,旁边配上花毛一体便可。有一次我在成都玉林的一家小馆子吃卤肥肠,吃到深处人孤独,拍了张照片发到微博,我说:“许多人问我最爱吃什么,我一直恍惚其词,今天我坦白:今生今世,我最爱的食物就是这个了,只愿与它死生契阔。”居然引起一片感慨,众吃货纷纷留言,表达自己对肥肠的仰慕之情,我看了很是欣慰,吾道不孤矣。

切一盘卤肥肠,慢慢下酒,如果觉得有点腻,旁边配上花毛一体便可

在成都我总忘不了找一家肥肠粉的店,吃一碗肥肠粉,加两个冒节子,一个牛肉锅魁,一份拌卤肥肠,这算是标配中的标配。冒节子算是四川独有的叫法,肥肠粉往往都是现场制作,一个小伙子把红笤粉压制成条状,在锅里煮熟,加入各种卤汁和作料,最后放上几个冒节子。冒节子是打了节了肥肠,看上去像个戴了礼帽的肥肠绅士。妙处在于冒节子里面灌满了汁水,吃一口汁水四溢,端的是香浓。

吃一碗肥肠粉,加两个冒节子,一个牛肉锅魁,一份拌卤肥肠,这算是标配中的标配。

这次去成都,还是对此念念不忘,于是放弃了种种宴请,偷偷去了甘记肥肠粉,还是没有位子,只能坐在户外,还是许多人,还是没有啥服务,还是有许多味精,但是坐在那里,肥肠粉端上来,冒节子圆滚滚的跟我打一个招呼,我才觉得到了成都。

冒节子里面灌满了汁水,吃一口汁水四溢,端的是香浓

在成都还有一种别致的吃法,蘸水肥肠,吃蘸水肥肠的地方是在双流的无名蘸水肥肠。大碗的肥肠白白嫩嫩,简直是肥肠届的傻白甜,还要配上莲花白,打一个蘸水,明明是肥肠,但是吃出初恋般的不忍亵渎感,也是绝妙。

大碗的肥肠白白嫩嫩,简直是肥肠届的傻白甜

而在重庆,也少不了找一些绝妙的肥肠所在。这次去重庆,又有新发现,也是一家小馆,也是没有位子,也是在户外坐着,这里的拌肥肠堪称妙。但是这个地方在哪,我还是先憋着,私藏着。

这个地方在哪,我还是先憋着,私藏着

3

关于肥肠,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到了西安,就成了葫芦头。西安是众多吃货的主食天堂,我最喜欢的就是葫芦头。据说葫芦头最初始的来源是孙思邈,葫芦头与羊肉泡馍的做法类似,只不过羊肉换成了肥肠。肥肠做之前也需要细细捯饬,经过种种手段使腥臊尽去,猪骨与母鸡熬成乳白色的汤,香浓异常。

西安是众多吃货的主食天堂,我最喜欢的就是葫芦头

且说有一次,一家洋酒品牌在西安做了一次盛大的品酒会,我们从北京乘坐私人飞机到西安,去了当地最豪华的一家酒楼,这里金碧辉煌犹如皇宫,宫殿里珍馐美馔,香鬓如云,每上一道菜就有美女起舞。我吃了头盘之后,抽了个空子悄悄逃了出去,找了街边一家人声鼎沸的小店点了一个葫芦头,周围摩肩擦踵,臭汗味、肥肠味、夹杂着陕北口音,嘈杂的很,我吃的心满意足。到后来,经常有吃货自我表白,曾开车三个小时只为去一家小店吃一道火腿焖鸡,我终于也有话对答:我曾经于某年某月,坐私人飞机去西安,只为吃一碗葫芦头。

在北京我常去的一家火锅店就是肥肠火锅,在团结湖的一条小街上,叫湘肠香,作为熟客,每次来到这里都不用看菜单,直接招呼:“一个锅底,两份肠儿”。如果把这火锅定位再精准一些,肥肠火锅发迹于湖南常德石门,由当地土家族的覃正村炒出名气。当一份冒着热气的肥肠火锅端上桌,看着切得很细的肥肠被红油浓汤覆盖着,大大的红椒和青椒切成圈,加上香菜和蒜头点缀在锅里,一个“下水主义者”的幸福感就从其中升起。吃一口,先是咸鲜,嚼两口后肥肠的滋味开始泛滥,又香又辣,整个口腔都被那股异香占领了,吃得那个叫昏天黑地。最后可以点一份家常饼,泡在汤汁里混着吃。这里可以作为私人推荐,谨慎带女朋友来,尤其是对下水肥肠之类的玩意儿丝毫不感冒的姑娘,他看到你大嚼肥肠的时候,你在她心目中的地位可能如同这肥肠一般了。

湘肠香的肥肠火锅

如果是在一个粤菜小馆,里面有各种啫啫菜品,我也首先会点一个啫肥肠,但如果这里还有脆肠,我就会先点脆肠。脆肠,有的地方也叫生肠,颜色白皙,口感脆爽。有的话不能说的太清楚,这脆肠其实是……母猪的输卵管,不知道会不会有人因为这个不吃脆肠了。吃这个我经常去的是煲煲好,这里的脆肠不经常有,要点要趁早。

我有一个学医的朋友,他们私下把肥肠叫做“大使馆”,我不解释你也能明白是什么意思吧,他们去餐馆点菜,经常是“来个红烧大使馆”。有一次我去熟食店买肥肠,跟肥肠在一起的有个有点陌生的玩意儿,我问老板娘这是什么,老板娘说是“花肠”,我还是不明白,一说别人“满脑子花花肠子”难道就是这个玩意儿?我刨根问底,请问花肠是……哪个部位?老板娘口齿有点支吾,吞吞吐吐的说:“就是房子”。哦,原来是母猪的子宫。

4

去过几次潮汕,发现了潮州卤水大肠的妙处,要肥厚的肠头,潮州卤水有一种特殊的香味,不同于苏式卤水的鲜香回甜,也不同山东卤水的鲜香红润,川味的麻辣陈香,而是另有一种隽永感,潮州卤水有自己的一套,除了常见的香料自然少不了南姜、香茅、老鹅油等等,我还试着找来潮州卤水的配方,弄了半天,也没有弄出个模样。

潮州卤水有一种特殊的香味

潮州卤水大肠虽然是妙,但是我更喜欢潮汕的脆皮大肠,这其实有点像川菜的回锅肉,前一天卤好的大肠,第二天再卤味道就重了,于是下油锅炸,肠皮酥脆,下威士忌别有一番滋味。如果在潮汕,我可以没有老鹅头,可以没有各式海鲜,可以没有牛肉火锅,但是没有这份脆皮大肠下酒,我会怅然若失。

下油锅炸,肠皮酥脆,下酒别有一番滋味的脆皮大肠

做脆皮大肠的不只潮汕,许多地方都有。我以前经常去的一家北京小店,也有这个,小店叫螺丝粉先生,做柳州螺蛳粉,螺丝粉里必然放两份肥肠,然后再叫老板切一份七寸。这里的七寸也颇有讲究,只选择肥肠最好的七寸,卤好之后在油锅里炸,做得外焦里嫩,第一口下去,有酥脆之感。这家店破败狭仄,然而味道奇崛。只是如今,他们把更多的重心放到淘宝店里,这道菜已然消失在菜单上。

有一天中午都快过了,我还没有吃饭,有人在微博上跟我叫板,发出了一张炒肥肠馋我。我顿时回击之心顿起,我扛着吃货的大旗游走江湖,各路豪杰都知道我心中怀有一颗肥肠的心,每到一处必然点的一道招牌菜就是肥肠,手机里存满了各种吃喝照片,自然少不了千奇百怪的肥肠。于是马上在手机相册中调出一批肥肠照片,进行微博回击。俗话说,道可道,肥肠道,这些关于肥肠的照片来自祖国各地,微博上的好友纷纷回帖:大圣呀,收了神通吧,我们这都还饿着呢。

各路豪杰都知道我心中怀有一颗肥肠的心,每到一处必然点的一道招牌菜就是肥肠

我也是边发边饿边流口水,于是去了一家小店专门去吃肥肠。似乎所有把肥肠做得好的,都是这种小店。几个月前去武汉,当地吃货带我去各种居民区深处的家庭作坊吃饭,各种食材一字排开,可以随意点菜,我到每一家都少不了点肥肠。武汉家庭做法,肥肠加入青椒、蒜片,猛火爆炒,汁浓味厚,肥肠入口,有牙齿与舌头的纠缠,有味蕾与口腔的撕扯,那是一种藏在口内的奸情,其中妙处,无法言说。

肥肠加入青椒、蒜片,猛火爆炒,汁浓味厚

有一段时间我蛰伏已久,过了几天安生日子,忽然又有了一个开店梦想,梦想之宏伟壮阔,令我为自己折服。兴趣与爱好往往是最好的出发点,于是乎,想开一家“小宽肥肠馆”。

我品遍天下肥肠,认为最好的肥肠做法不过十来种:山东九转大肠、北京焦熘肥肠、上海草头圈子、成都蘸水肥肠、四川温拌肥肠、东北熏货大肠、肥肠面肥肠米线肥肠豆花、成都冒节子、西安葫芦头、广州生肠粉蒸竹肠,湖南肥肠火锅和干锅肥肠……

上海的非常好做法——草头圈子

在这个基础上做变形,小分量,再加上其它小菜,诸如花生毛豆等等,做成一个深夜食堂,是中国版的居酒屋,人们可以在这里畅饮,吃一点肥硕的胆固醇,一咬满口过瘾的爽快,一口啤酒过喉的安慰,这里是治愈系的肥肠馆,我们的口号是:“道可道,肥肠道”。

小馆子不大,安放在朝阳区某处有点隐秘的地方,每到晚上牛鬼蛇神出没,我找两个性格飒爽如金香玉的姑娘在此夜夜笙歌,这里是肥肠爱好者的天堂,也是不吃一切内脏者的噩梦,营业到凌晨三点,店里打扮后现代的酷,甚至有一个回转寿司台,上面有一小份一小份的肥肠。

这个想法叫我觉得兴奋,我自己做菜品研发,寻找装肥肠的餐具,如何把一个看似腌的东西做得有腔调,把一个别人看不上眼的东西做得有趣有态度。然而第二天,我就收到体检结果,我的血糖和尿酸都已经高到令人发十指的地步,医生对我说:以后你要减肥、运动,不要吃肥肠之类的高胆固醇食物,并且要配合吃药降糖。医生特别嘱咐:这不是耸人听闻,你要是不重视,后果很严重!

我唯有仰天长叹,既生肥肠,何生小宽?所以我依然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每天九点穿越拥挤的三环,去国贸做一个互联网狗,开店的梦想仅仅是梦想。

梦想轰然坍塌的时候,我还是写了首诗,名字叫《下水主义》,以此献给那些热爱肥肠和痛恨肥肠的人们:

我认识的男人,大多热爱卤煮,肺头

他们有腰花灿烂的心肠

也有闻风发骚的肝尖

在肥肠的道路上,没有对手,全是同伙

我们热爱下水,都有一肚子好下水

我认识的女人则不同,她们大多对这些零碎不感冒

不闻不看,当然也不吃

她们热衷于健康食品,在减肥的食谱里

只有白开水,没有下水

我开玩笑说,男人都是下水做的

女人才是水做的

其中暗藏的杀机是:

有的女人是冰水做的

有的女人则是开水做的

欢迎关注我和几个好朋友一起组的;laiyidakou(一大口美食榜),这里有吃喝测评,有美食旅行,很热闹,欢迎关注。

14年,我见义勇为给人打了个十级伤残,赔了七万,现在社会好人真的不能随便当。

那天的故事真像是电影,各种巧合。本来吃过晚饭了,自己在广场溜达,大师兄来电非要我去喝点,我就只好去了,酒过三巡看见邻桌五个大男人喝醉了调戏隔壁桌的两女一男,其中一个小子咋咋唬唬边威胁打电话喊人,最气的人的是他对围观群众叫嚣:X尼玛,你们看什么!

当时就我自己上去替他们结围,那孙子嘴很不干净。望着那孙子还在继续打电话喊人,我是在忍不住了,我跟我大师兄说:不如咱俩上去打一顿他们吧,无奈我大师兄正经医科出身,属于半个男人。

说完不久一辆途锐停到了烧烤摊边,那小子喊得人来了,那小子伸手指着我,下来一车人,五六个,那帮孙子朝我来了,我当时我也没怕,抓起扎啤杯子就是一顿抡,我大师兄在站着挨揍,打了几分钟他们跑了,就算是这样我都没有躺下(打架千万别被人打躺下,尤其对方很多人,不然你会很惨)我后脑勺出血了,马上打电话给我的好兄弟们,他们一会就来了,他们带我先去医院缝合,后来巧的是他们其中一个人也被我拿杯子砸的缝针,正好一个医院,我朋友后备箱常备棒球棒,当时我火很大,什么都不管,就想着打死那孙子,我和我朋友们拿出来在医院监控下把那孙子打得手骨折头上一百多针,当时我真的看到他头上的血喷出来能有一米多高,毫不夸张。

打完后我跑了,我表哥在那个医院急救科,后来我问他,他说人没死,我也就放心了,我脑袋缠着纱布坐着长途大巴去了成都一个月避风头,接着被一个朋友出卖,那孙子知道了我的底细,在后来那孙子威胁我,不赔钱就报警,开始没搭理那孙子,后来那孙子竟然去医院做了个十级伤残鉴定,成了刑事案件,后来为了不进看守所我赔了七万私了,隔壁桌连一句谢谢都没有。

冲动是魔鬼,三思而后行。

明天是所谓的「女生节」了。想起来饲主第一次知道女生节的时候还是懵懵懂懂的大一,一转眼就已经过去十年,我也快要三十岁了。

想想这十年,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没有了二十岁出头的青涩,但还没有三十多岁的成熟。忽然觉得25岁左右的几年真的非常的关键,有一些事情做错了,可能就真的回不去了。

25岁是一个心理的生理上的分割线。身体和大脑的各项机能在25岁左右达到顶峰,之后将会慢慢衰退,你发现你的皮肤越来越差,体力越来越不好,头脑越来越慢,年轻人的世界好像离你遥远了很多。

我也说过做进化论的初心之一就是能够帮助一些爱自己的姑娘不要走一些不可挽回的弯路。趁这个时间点,把零零散散的这些经验整理出来,希望这些个人经验可以帮助到25岁以前的你,也对25岁以后的你有所启发。

这将是一篇系列文,我们今天先从身体使用开始说起吧。

「什么都没有健康重要。」这句话人人都知道,但就是不重视。饲主十几岁二十岁刚出头的时候,也很反感我妈整天叮嘱我要注意身体,觉得自己又不是老年人,活蹦乱跳的没有事儿。

我是真的不知道日积月累的不良习惯会造成多大的不可逆的身体损伤。很多健康问题原本是能通过预防就扼杀在襁褓里的,但就是因为不注意,最终酿成了让人后悔的疾病。

▍重视妇科检查和两性常识

我经常会看看一些女性论坛大家都在聊些什么。有一次在某个论坛里看到一个女生无助的求助帖大意是这样:

我今年大二,谈了一个男朋友是初恋。谈了几个月他带我去开房,问了我月经时间说我是安全期没关系,我也知道要戴安全套,但是他说不射到里面没关系的。结果后来我就怀孕了,做了药流,结果没有成功,只流血,没有排出胎儿,还需要做清宫手术,现在很害怕去医院,怕被家人知道,但是好像感染了,痛得差点昏过去,我该怎么办?

像这样的求助帖还有很多很多。

因为文化原因,我们羞于谈性,从正规渠道无法取得完整和科学的性知识,不出事也很少有人会去网上进行自学。更多的性知识可能来源于毛片儿。造成的最重要的后果就是大众的「性无知」和「性偏见」。

很多女生可能都不知道「安全期不安全」和「不内射也可能会怀孕」这样的常识。最终伤害的是自己的身体。甚至很多女生都不知道药物流产和人工流产对身体能够造成多大损伤!

不仅没有两性基本知识。很多女生羞于去做妇科检查,有明显的身体异常了也忍着不去,或者瞎吃药,甚至咨询「网络医生」。每次听到这类事情饲主总是觉得,太!生!气!啦!

和口腔检查一样,每年也必须去做妇科检查,如果平时发现有异样,也需要及时去医院。

爱自己,请你对自己的身体负责,请你对你未来孩子母亲的身体负责。

进化论也会在近期推出两性常识和女性健康的话题。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困扰,也可以后台留言给我们。

▍重视口腔健康

我自以为是一个已经非常重视口腔健康的人。我每年都要去检查牙齿,洗牙,补牙,一直用声波牙刷,并且用细齿洁补充配合清理一些声波牙刷扫不到的地方,饭后用牙线...

牙龈健康,从来不会发炎也不会出血,牙齿整齐白净,见到我的很多人都会说:「你牙真好!」。

有图有真相!

但前段时间去洗牙的时候,医生突然问我:「你是不是总是吃饭的时候喝冰饮料?」

嗯?我一愣:「你怎么知道的?」

医生拿了个镜子给我看:「你自己看,你牙齿上这是有多少条大裂纹!」

我仔细一看,真的是这样。很多牙齿上有非常多的纵向裂纹,平时如果不细看真是很难发现。

连饲主这样如此注意口腔健康的人都会有这样的问题,就不要说很多姑娘整天买些昂贵的瓶瓶罐罐,但牙龈出血,一张嘴一口坑坑洼洼的大黄牙了。

牙口好,胃口就好,胃口好,身体就好。

真的是这样,不要小看口腔护理,仅仅是学会正确刷牙和日常护理,每年去一次牙医,检查一下牙齿,该补补,该洗洗,该治疗治疗,该预防预防,你不仅仅获得的是一口好牙,可能就会避免很多疾病。

▍科学理性护肤

又说到这个年年说月月说的话题了。看多了饲主文章的聪明小猴纸们应该也能知道饲主对于「科学理性护肤」的定义到底是什么。这里简要地说几条:

无论你皮肤如何,防晒最重要。能打伞打伞,能戴墨镜戴墨镜,能色斑、肤色不均、皱纹,导致大部分皮肤问题。

问题型皮肤靠护肤品很难见效。严重的痘痘、粉刺、闭口、红血丝、黑眼圈、不要再问我满脸痘痘用什么护肤了,三个字「看医生」。

需要效果特别明显,请出门左转去正规医院找医学美容科,不要再问:「什么祛斑精华液去掉斑?」。护肤品不是万能的。

根据自己目的去购买产品,而不是没有目的盲目「护理」。皮肤干燥请购买保湿产品,肤色不均粗糙购买角质调理产品,美白抗衰购买,产品使用和年龄无关,只和你皮肤状况和你的需求有关。

降低自己的期望值。有些问题就是没救了,但是广告商不会告诉你没救了,比如说很多痘痘连医生都没辙,只能等着青春期过去自己消退,黑眼圈做医美手术也只能维持一段时间,并不会永久没有黑眼圈。还指望着用护肤品完全解决?图样图森破。

目前的护肤文大合集

你真的以为你会洗脸吗?

买防晒霜前你必须知道什么?(超详细图解)

关于黑眼圈你值得知道的事

为什么你美白那么久却还是白不了?

祛斑!祛斑!祛斑!完全指南

可能是最有良心的黑头痘痘指南了

关于痘印痘坑你值得知道的事

补水保湿面膜到底有没有用?

不想年华老去?你需要先知道这些...

关于化妆水你值得知道的事

我之后会详细写一篇新手到底该如何系统护肤的文章,这里先不多说了。

▍重视情绪心理管理

和身体健康一样,对于心理健康的看法,很多人也都是知道「很重要」,但其实根本就不重视。我知道很多明显有着抑郁症的女生,甚至她们自己都知道自己有抑郁症,依然不愿意去做心理咨询。

对于心理咨询的误解,随着时代的进步现在逐渐好一些了,但是仍然大部分人是不能够接受心理治疗的,觉得只有「精神病」才需要心理治疗。

但其实心理治疗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严重。和男朋友闹别扭,工作上不顺心,这些看似日常的小事,都可以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进行咨询。

我周围有很多朋友都接受着心理咨询,很多都是换了好几个心理咨询师以后才找到合适自己的。因为每个心理咨询师的治疗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所以必须去了解和尝试。

除了心理咨询以外,多读读好书,培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业余爱好也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可能它们会是你在空虚和迷茫的时候最好的伙伴。饲主也曾经在知乎上写过如何经历抑郁症康复的整个过程,在没有药物和心理咨询的状态下,饲主就是靠着书和自我调理康复的。

所以如果你没有严重的抑郁,实在不想去做心理咨询,那么就去选择一些能够让你开心起来的书和爱好吧。

▍进化论书单合集

14本书帮助你建立起系统化的逻辑思维

如何提高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

有哪些适合女生学英文的原版书?

20多岁女孩值得一读的10本书

寺主人最爱的10本穿搭书

为什么你读了很多书却没有用?

关注

官网:女神进化论的官方网站

微博:寺主人_进化论的微博

这两天,密歇根小姐事件不断发酵,让我特别想写一篇文章给我未来的女儿。

23岁的华裔女孩全安琪当选2016年「密歇根州小姐」,这是该奖项第一次由亚裔当选。她将代表密歇根州参加「美利坚小姐」比赛。而她的外貌则遭受了网络舆论的群起攻击。

「老外审美有问题吧!」

「这么丑我也能去了。」

还有更多更恶毒的咒骂的词汇,仿佛一时间这个北京出生的姑娘抢了所有评论者的冠军头衔似的。而对抛开那不符合「大众审美」的外貌以外,她整个人的综合素质却完全置之不理。

不仅仅是国内舆论在嘲讽她「丑」,国外的舆论也有很大比例是这样的,并且负面评价除了她的长相以外,还有肤色及文化背景。

被扭曲的审美

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维多利亚的秘密的模特臀部事件?广告方为了让模特「更好看」而P掉了一半的臀部。

不仅仅是维多利亚的秘密,所有的广告都是经过了大量人为操作:

一个满脸青春痘的普通女孩,经过数小时的化妆:

无数拍摄和修图:

最后进入大众视野:

短片的最后是一句:「怪不得我们的审美会被扭曲。」

我们不停被各种各样的广告洗脑:

广告不是在教我们如何爱自己,而是在教我们如何恨自己,通过塑造这种恐慌感,让你去买更多的东西。

这样的广告铺天盖地,多到躲都躲不开。

被放大的丑

正因为这些被扭曲的审美,每个人在看镜子里的自己或者在看自己的照片的时候总是觉得自己丑。

「我的脸太大了!」,「我的鼻子太塌了!」,「我的腿太粗了!」

我自己也一度陷入了这种境况,觉得自己哪里都不好看,黑眼圈,有雀斑,皮肤发黄...

因为黑眼圈,我习惯终日架着一副粗黑框眼镜儿进行遮挡,拿掉眼镜就会觉得非常没有安全感。

很多女孩觉得自己的脸大,也终日把自己藏在一堆头发后面,驼着背,不愿意站在镜头前,满满都是自卑感。

现在又托整形行业的福,太阳穴不饱满,眼窝凹陷,鼻小柱过短...一波又一波的词汇洗刷着我们的审美观。

我们觉得自己越来越丑,越来越不自信,越不自信就越丑。

所以以后需要进化到全民整容,每个人都经历一遍千刀万剐,并且都按照一个标准脸来才行吗?

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在他的社会研究《身体容貌被赋予的价值变化》中的调查显示:

妇女们在社会空间中占据的位置越高,她们倾向于为身体的不同部位打的分数就越高,自认为容貌中等以下的人越少。

或许随着经济发展,无论是总体还是个体,才能带来些许的身体身体自信吧。

被「统一」的美

不仅仅是夸大的身体部位「缺陷」,在这样一个有67048万女性的国家里,似乎公众对美的定义居然只有一张脸:

符合三庭五眼,大眼睛,「欧双」,高鼻梁,嘟嘟唇,膨起来的苹果肌,磨得发白连毛孔都看不见的锥子脸。

在这个标准下,涌现出了一批「审美警察」,他们会出现在任何一个在网络上爆照的女孩的评论区,用各种恶毒的词汇攻击不符合所谓「大众审美」的人。

说不定这些人还可能喊过「中国的教育把我们都教育成了没有个性的人了!」,然后自己却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人。

另外,当这些人在攻击他人长相的时候,更多可能是把对自己长相的不自信的怨气一起甩了出来,变成了一种丑陋的恶性循环。

无法接受多元化的美,多元化的文化,这不是「审美法西斯」还能是什么?

二战期间,希特勒也曾经用单一的外貌特征来给人分三六九等,有某些特征的就是正规血统,没有的就是低等的血统,然后希望「净化后」的人类都符合他眼中的美。

这种审美观无疑是落后的。

因为越发达的社会,审美教育水平越高的人群,对于审美的多元化程度越高。所以我们当代才会有那么多多种多样风格的艺术作品。

有那么多多种多样的服装品牌:

如果不是时代对审美越来越倾向于多元化,我们可能只能穿同一种衣服,看着同一种风格的艺术品了。

有人可能会说:「我们觉得美和丑是我们的自由啊,你强迫我们觉得丑这也是一种绑架。」

就像古时候以裹小脚为美一样,有强有力的舆论引导,公众就会把某种审美当成自己的审美。如果你生活在那个年代,可能会说:「我觉得大脚就是丑啊!」或者「裹小脚是我的自由啊。」

如果别人对你说:「大脚好看。」

你可能还要说:

「你睁着眼睛说瞎话吧。」

「不要自欺欺人了。」

「还不如花这个时间给自己裹个小脚,可见你就是不努力想偷懒!」。

就像刚才说的,现在的广告、媒体并没有强迫你,而是在隐性地给你洗脑,让你觉得是你自己的认知,是自由选择。

于是整个社会都慢慢向这个方向倾斜,直到病态,中外历史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人身在其中是不会觉得这种集体审美畸形的。

我也不会强迫任何人把你现在觉得丑的硬要说成美的,但我会努力让多元化的审美观取代现在大部分广告和医美的单一审美观,慢慢让大众能够接受以前不能够接受的「大脚美」,让更多女孩能够自信起来,让更多女孩不会通过摧残自己健康的方式来摆脱这种审美压力。

时间会证明一切,等二十多年后回头来看这些单一化的审美标准,就会像我们现在看裹小脚、楚王好细腰(不饿死的是不是就不努力了呢?),环肥燕瘦这样可笑吧。

多元化的审美观,对于审美方来说更开心,因为美的东西变多了,对于被审美方来说也更开心,因为可选择的美变多了。

就像我们现在不会觉得腰一定要细成那样才好看,也不会觉得脚一定要小成那样才好看。

我们需要新审美!

可喜的是,在审美多元化的推动过程中,已经有很多力量在加入。

和美国小姐一样,法国小姐的每个姑娘都有不同的特色,有些额头太大,有些下颌太方,可能把其中的任何一个放到微博上就会说:「法国小姐?也就那样吧」。

但是她们都自信灿烂不做作,这是新审美。

许多女性参加了theperfectbody的活动,让更多女性看到了真实的女性身体美是多种多样的,而不止是广告上的纸片人,这是新审美。

某知名快消品公司在印度发起了公益活动Let'schangetheruleofbeauty!的拯救自尊心活动,让更多自卑的印度女性重新认识自己,重新热爱自己的身体,找回自信,这是新审美。

许多大码博主联合起来鼓励大码女孩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对「胖女孩穿什么都不好看」的言论说不,这是新审美。

越来越多的人会在大码博主的博客下留言「你真美!」,这是新审美。

在这样的推动下,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女性褪去不必要的自卑,自信自爱起来,能够给自己和社会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创造出更多「美」。

Let'schangetheruleofbeauty!

如果我以后有女儿,我一定会在她被那些毒广告洗脑之前,告诉她:

热爱自己的身体,自尊自爱自信,学会欣赏世界上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美。

我也会为了她,去尽我自己的一点力量,推动审美多样化,制止语言暴力,把自信的力量传播的更远,让环境得到改变。

希望那时候,所有的女孩子都能在一个多样化美丽的世界里,健康快乐地生活着,抬头挺胸,开心自信地笑。

新审美,是以不损害身心健康为前提的美。

做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把自己变成别人。

周末推一部电影《阳光小美女》。相信和电影中其它被成年人制造出的「小美女」相比,你会更喜欢这个有些奇怪但却真实的小主人公。

大家都爱看

我真希望你25岁前就知道这些事—身体使用篇

你知道不洗牙的后果有多严重吗?|秒懂洗牙

为什么你的简历石沉大海?

新人必读!|进化论发妆体系V1.0

书单|如何提高自我管理和自学能力?

关注女神进化论

官网:女神进化论的官方网站

微博:寺主人_进化论的微博

说起这个黑客老鹰万涛,我就呵呵了。正好今天有时间,就八一八所谓的“中国黑客教父”。

利用中美黑客大战成名的万涛,最大本事是“ping白宫网站”

万涛出名最早是从2001年的中美黑客大战开始,那会儿口号喊得最响的有两个所谓的黑客组织,一个是中国红客联盟,另一个就是万涛组织的中国鹰派。

不可否认中美黑客大战时人们的热情、斗志和爱国情怀,但也有那么一小撮人,趁机扬(gu)名(ming)立(diao)万(yu),借着媒体炒作和包装,从一个刚入门的小菜鸟,摇身一变就成了“黑客教父”。嗯,说的就是万涛。

说明一点,安全圈有两个万涛,一个是@黑客老鹰万涛,一个是@渥村万涛。@渥村万涛还是有真材实料的,下面所说的万涛特指号称“中国黑客教父”的黑客老鹰万涛。

万涛的中国鹰派当时到底做了什么呢?在网上发帖,号召中国网民“ping死白宫网站”,也就是组织人肉ddos攻击。结果白宫网站没ping死,自己的出口带宽先被以万涛为首的这群“鹰派黑客”堵死了。当时中国还要为出口带宽向美国付费,这货究竟算“爱国”还是“卖国”呢。

其实中美黑客大战里也有高手,但比不了“中国鹰派”名头响亮,再经过无知媒体一宣传,万涛“黑客教父”的称号就开始见诸报端了。当然媒体也闹了不少笑话,比如传说中的“dir溢出”(有兴趣的可以围观Dir溢出的红客大侠Sharpinner,小心我DIR溢出你!_Nuclear'Atk网络安全研究中心)。

打着“黑客教父”旗号,谈了13年黑客文化

既然成了“黑客教父”,总得干点黑客该干的事儿吧。再看万涛同学,13年了,到处鼓吹“黑客文化”,总结起来无非就是两点,一是爱国,二是刺刀带着思想。至于黑客技术细节,那是绝对闭口不谈的。

按照有些媒体的报道,万涛上大学时玩过病毒,水平咋样外人不得而知,相信行业里绝大多数人也不知道。因为你要对他讲技术,他一定对你讲文化。从没见到万涛发布过原创的技术成果,原创的诗倒是写了不少。

在微博上见到@PP_r00t(曾经活跃在安全焦点上的老一代黑客)对万涛的评价,感觉最合适不过了:

忽悠了13年,不容易,“最”反美的“黑客”在美国公司工作,拿美国人的薪水,这是无间道吗?这15年来,某人给大家上了15年的“黑客文化”课了,也没见真干出点什么技术上的事啊?哪怕黑一台机器啊,光有思想没刺刀,干毛啊?难怪要ping死别人。这都叫什么事(还好他不会dir溢出...)?

真正的“中国黑客教父”:一个人、一个论坛、一家公司

既然说教父,一定是对黑客技术发展真正做出贡献的人。虽然不同时期很多人都号称过中国黑客教父,但我觉得,真正配得上这个称呼的,只有一个人、一个论坛和一家公司。

一个人:CoolFire,中国黑客技术的布道者

CoolFire是台湾人,中文名字叫做林正隆。在黑客技术在国内互联网刚刚出现时,Coolfrie翻译发布了国外许多技术文章,他还写过一个黑客守则13条,想当黑客的真应该先看看。

CoolFire最著名的文章是黑客入门8篇。每篇文章都这样开头:“这不是一个教学文件,只是告诉你该如何破解系统,好让你能够将自己的系统作安全的保护,如果你能够将这份文件完全看完,你就能够知道电脑骇客们是如何入侵你的电脑,我是CoolFire,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明白电脑安全的重要性,并不是教人CrackPassord”。

现在来看,CoolFire的很多文章都是基础知识,但很多人就是通过CoolFire进入了黑客这个无穷神秘的世界。虽然不为媒体和大众知晓,CoolFire才是真正的中国黑客教父。

一个论坛:安全焦点,精英荟萃

现在搜索各种黑客榜,安全焦点(网络安全焦点::自由的信息安全、黑客攻防和漏洞研究组织)是一个上镜率颇高的词汇。尽管早已盛况不再,但安焦确实是那个年代中国黑客交流技术和互相学习进步最好的平台。

安焦汇集了那时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公司、不同身份的黑客技术精英,包括alert7、flashsky、benjurry、tombkeeper、PP_r00t、san、atercloud、funnyei、冰河、小榕等一大批人(牛人太多列不过来了)。

一家公司:中联绿盟,中国黑客的黄埔军校

很多人把绿色兵团当作绿盟的前身,绿色兵团的goodell也因此有着“中国黑客教父”之称(ft,怎么这么多教父),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绿色兵团早期只是个导航站,提供一些黑客个人站点和技术网站的链接。沈继业(网名眼圈)在上海成立上海绿盟时,goodell是五个股东之一。后来眼圈在北京成立公司,接受中联的投资,也就是中联绿盟。因为一些原因,goodell与绿盟分道扬镳(不具体八了,总之中联绿盟和绿色兵团没任何关系)。

中联绿盟最大的贡献,除了翻译一些国外技术资料、发布不少原创文章以外,还给各大互联网公司输送了不少大牛,比较有名的包括去了360的yuange、hume,去了腾讯的tombkeeper,去阿里的曲P9(coolq1981)等人;有正在创业的deepin、caoz、atercloud等;还有出了国在FireEye干得风生水起的ipxodi。

如今还坚守在绿盟的大牛,也只剩下arning3、STAR、小四等寥寥几位,真心希望绿盟这个中国黑客的黄埔军校能再次焕发青春,也希望媒体和大众关注真正的黑客大牛,而不是让南郭先生冒充教父到处招摇撞骗了。

素材来源:IT时代周刊、虎嗅网、中国企业家杂志

投资人说(ID:touzirenshuo)编辑作品

女王点评:马化腾可以说是潮汕商人的代表:做事低调、好学谦逊、注重营收、时刻保持危机感、不断复盘自己之前犯过的错误。这种严谨务实的精神缔造了腾讯帝国的强大,值得所有创业者学习!

创业维艰

我在1998年注册了腾讯公司,当时父母都没有想到,他们说:“你这个书呆子还可以去开公司啊。”所以他们建议我找合伙人一起做,可以弥补自身的缺陷。

我对产品比较在行,当时懂计算机的人不太懂通信,懂通信的人不太懂计算机,我刚好在这个跨界中间。张志东绝对是学霸,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很强。陈一丹是政府部门出来的,对政府接待、行政、法律很了解。曾李青长得就像老板,出去别人握手都先跟他握。我的名片只写工程师,不敢写总经理,怕人家觉得你们这公司玄乎了。

当时在深圳,像腾讯这样的公司有上百家。我们的主要业务是为深圳电信、深圳联通和一些寻呼台做项目,副产品是QQ。QQ最早的名字叫「网络寻呼机」,最早的图标就是一个「BP机」。我们开发出来这个产品是想卖给别的运营商,可是价格一直谈不拢。

产品在自己的手上,用户又疯涨,运营QQ所需的投入越来越大,没钱买服务器,这逼得我们很早就要想怎么有造血的能力。我们夜以继日地接一些琐碎活儿,为的是能够赚到一点点钱,用来养活QQ,比如我们要向通讯局交服务器托管费等。

此外,我当时也四处去筹钱。找银行,银行说没听说过凭「注册用户数量」可以办抵押贷款的;与国内投资商谈,对方关心的大多是腾讯有多少台电脑和其他固定资产。1999年下半年,我拿着改了6个版本、20多页的商业计划书开始寻找国外风险投资,最后碰到了IDG和盈科数码,他们给了我们400万美元。有了这笔资金,公司就买了20万兆的IBM服务器,那时放在桌上,心里别提有多美了。

2001年的时候,前几名的互联网公司都上市赚钱了,QQ注册用户已经达到2亿,但缺乏现成的收费渠道,我们心里也很着急。这时候中国移动推出的「移动梦网」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状态。我想到通过与运营商走二八分账的协议实现业务增长(运营商20%,腾讯80%),2002年,移动QQ占到腾讯公司整体业务收入的70%。

之后我们继续以较低的成本开展新业务,并且在新业务和功能方面,通过即时通讯增加客户粘性,而不是分散精力,因为这是我们和其他国外工具竞争的筹码。

那时候MSN很强势,基本上大家认为QQ是死定的,只是什么时候死而已。但我们针对国内网络结构做了大量的优化。我们传文件很快,有聊天室,包括我们的头像是个性化的,口碑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讲这段历史,其实是为了说创业最开始的第一步是要生存,先能生存下来,但这也是最难的。你要创业的话,第一个想法是第一年的工资怎么办,你第一年的收入怎么着至少房租得交吧?房租水电你能不能挣回来,这是一个很基本的东西,所以当时没有想那么多什么领导力的,因为这个公司能不能走下去都很难说,小企业的成功概率算下来是很低的。现在创业的这个条件比当年好的太多太多了,但是因为门槛低了,竞争也更加激烈。

这里我也有两点建议供你参考:

创业初期一定要集中资源解决一个用户痛点:我几乎每周都会收到一些邮件,“马总,我有一个很好的想法,可以帮你创造100亿的利润,但我要面谈。”一般这些人想法都太大了,其实创业者就要将自己的想法聚焦一些。

留意跨界所产生的机会:现在我们提互联网+,谈论更多的是两个领域之间是否存在机会,那是蓝海,跨界的部分如果你两边都懂,就有很大机会。

自我颠覆

很多人说腾讯是最早拿到移动互联网门票的公司,指的就是微信。微信的确是唯一一个在手机上开始做的,并且是以手机为主的,这在以前是不多见的。以前都是在传统互联网上做好,换掉屏幕,转到手机上。但微信反其道而行之,为什么反而特别有魅力呢?因为这个产品让我们看到很多独特的体验。它充分利用手机和PC的区别,把移动端变成人随身的一个器官。

微信的诞生源自于腾讯的危机感,因为微博的出现,还是从社交切入,对于腾讯来说是一个强大的竞争对手。当时腾讯内部有3个团队报名做一款能够对抗微博、能够解决PC到移动端的产品,最后一个团队做出来了;

坦白讲,微信这个产品出来,如果说不在腾讯,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话,是在另外一个公司,那我们可能根本就挡不住。回过头来看,生死关头其实就是一两个月,那时候我们几个核心的高管天天泡在上面,研究产品。

微信的第一个版本没有做通信录匹配,当时中国联通说你做了,就触红线了。那好吧,不匹配,然后出来的东西就好像一个阉割版的QQ,没有意思。即便这样,正在广西、云南开会的中国移动知道了也立刻打电话给QQ无线说,这个东西谁做都可以,腾讯做就不行,我们在别的地方要惩罚你。

后来市场竞争起来了,国内出现了好几家同类产品,我说不行了,不管了惩罚也要做,于是通信录便加进来了。这样用户加入微信之后,看到有好朋友冒出来,互动就高了。

因为这些缘故工信部压力很大。我就问工信部,我说如果你能出一个命令禁止,我不怕。但是封掉微信,国外的那些软件就进来做了。

微信做起来后,有件事情让我感触很大,原来我们有一款老游戏,是单独的一款手机游戏,叫节奏大师,是音乐类的,已经上线一年多了,日活跃70万,一放到万,这就是社交的力量。

经历了这些危机和转型之后,我有一个比较大的感悟,就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企业表面看似好像牢不可破,其实都有大的危机,稍微把握不住这个社会的趋势,就非常危险,之前积累的东西就很可能灰飞烟灭了。

很多人问我潮流来了怎么办?大家都知道要改变,但是好像做不到,因为有时候会跟自己的既得利益,或者说基因DNA不适应。我的做法就是给自己多一个准备,例如开一个另外的部门、另外一个分支,调一些团队,做一些可能跟现在已经拥有的业务其实是有矛盾的,不妨尝试,因为你主动放弃不做,市场上的对手就一定会做,这还不如自己先试一下。

产品思维

其实抓住机遇只是一个开始,对于互联网企业产品才是王道。但这是一条孤独之路,你往往需要用最笨的方法才能最快地跑完全程。要像「小白」用户那样思考,并每天高频使用产品,不断发现不足,一天发现一个解决一个,就会引发口碑效应。

另外,创始人要抹掉身份去用户那里「潜水」,听取不同的声音和反馈。我每天都会体验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也爱给产品部门挑错,最后到了自己一看到成品,就知道写代码的人有没有偷懒。

在腾讯,有一个「10/100/1000法则」——产品经理每个月必须做10个用户调查,关注100个用户博客,收集反馈1000个用户体验。他们必须每天都到各个产品论坛去「潜水」,不仅如此还要去搜索微博、博客、RSS订阅,因为高端用户不屑于去论坛提出问题,做产品的人就要主动追出来,去查、去搜,然后主动和用户接触、解决。这样,三个月后,产品就会慢慢逼近那个很有口碑的点。

有了这些基础后,该做的就是把人性化的思考加进来,一同打磨产品。在产品中,有很多东西看着很好,但是并不是应该做的。比如,微信选择不做「在线」、「离线」的概念。第一,因为手机移动端一定是「在线」的,做一个「离线」画蛇添足。

但为什么也没有显示「在线」呢?这里面又考虑了很多细微的区别,消息送达后,你收到了还是阅读了,这个功能我们可以做出来,但我们希望人们在便捷的时候,又保持一份隐私。

后来我们也收到了很多人的建议做一个「已读」,但这样发的人爽,接受的人不一定很爽。这里面其实是很复杂的,不单单是一项技术或者是一个软件的水平,很多是要靠对人性的把握。

另外一个例子就是语音搜索,我们没有作为重点去做,这个功能看起来方便,其实未必,比如一个人对着手机说我要去干嘛干嘛,好傻,人一多我都不好意思这么说,而且也不私密,宁可多按几下。

当然,我们也走过很多的弯路,后来我们发现复制别人的路径,最后往往是失败的。我们的团队曾经照着百度做搜索,人家有什么我们也做什么,没有想到别的路径,所以并没做起来。但搜狗就很聪明,他说我拼搜索拼不过你,我就拼浏览器,浏览器靠什么带?输入法。输入法带浏览器,浏览器带搜索,开辟了另外一条路,就比我们做得好,而且人家花的钱是我们的三分之一。

像我们电子商务原来团队是照淘宝做,产品是一模一样的东西,最后越做越没希望。包括我们的微博,虽然说活跃量跟新浪微博差不多,但是始终没办法突破,最麻烦的是新浪微博也没突破,跟着别人走到死路里去了。

我最大的担忧

每一个身处互联网行业的人都会有一种巨大的危机感——这里产品和用户需求变化之快,对研发技术能力的依赖之深,都是史无前例的。这里没有侥幸,没有永远的第一,甚至也都没有对错,只要用户没兴趣了,你就会被淘汰掉,这是互联网行业的残酷。

有时候,各个行业都搞不清楚到底哪一个会冒出来。越来越看不懂年轻人的喜好,这是自己最大的担忧。虽然我们干这行,却不理解以后互联网主流用户的使用习惯是什么。

而且用户的需求和喜好瞬息万变,95后、00后人群的需求是什么?我们每天都在研究。包括微信,没有人保证一个东西是永久不变的,因为人性就是要不断更新,可能你什么错都没有,最后就是错在自己太老了。怎么样顺应潮流?是不是没事把自己品牌刷新一次?

我的看法有两点:

如果你自己不理解,那你应该找能理解这些的人让他到前面去闯,让他们多和年轻用户接触,了解需求。我现在有时候就去问小孩,测试一下,这个产品你会喜欢吗?再问他的小伙伴喜欢吗?他们有时候比我们还看得准。

通过投资一些这样的企业和产品。在这些投资中,看不懂和后悔的经历最令我深思。我记得Facebook最初上市的时候,自己通过私人银行拿了一些股票,熬啊熬啊到最后还往下掉,都快跌破当时拿的那个价钱了,后来终于上来一点之后,熬不住了,25块就出手卖掉了。

当时我都觉得Facebook很难商业化,但人家最后就做到了,并且金融广告、社交广告的水平还是全球一流的,当然这也得益于各种各样APP需要大量广告。所以这也很令人感慨,即使我在这个行业内的,都会看走眼。

还有一例就是Instagram,我投了点股票,现在说起来很后悔,当时这家公司的股票还不到1美金的时候没投。当时他们只有几个人,我们副总裁说,这个公司不太靠谱吧,在靠近海边的一个玻璃房子办公,外面都看得见,扔个砖头就可以把电脑全拿走了。但后来它的数据增长不错,我们是在它8亿美金估值的时候进入。

我试着研究它火在什么地方?发现12岁到18岁的女性用户很喜欢这款产品,它的服务类似微信,但是不发消息,全部是拍照片,只能按着才能看,你一截图,对方就会知道你在截图,这个软件打感知截图的卖点。我们当时几个人试着玩一玩,觉得很好无聊。后来投资调查指出,用户觉得这个应用没有压力,就是消费照片,拍好玩的照片,跟大家打招呼,表示我的存在感。

相信很多创业者会问,为什么不谈谈钱的问题,因为传统行业会有资金密集型扭转的机会,但移动互联网基本不太可能。这个市场不是拼钱、拼流量,更多是拼团队、拼使命感和拼危机感。一切取决于你能不能做出精品,是不是最好的。

看完马化腾的这篇文章,我猜你可能对下面这些文章也感兴趣:

《陌陌唐岩:CEO不需要什么都懂,但一定要知人善用》

《经纬张颖:最激励我的,就是同行对我的不认可》

《格力董明珠:对别人狠,对自己更狠!》

如果你是在深圳的创业者,欢迎来参加我们这周五的线下交流活动,期待您的到来~

点此链接报名:女王创业沙龙第5期——只做有品质的创业者线下交流会

欢迎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体验免费BP点评服务或者给我们投稿:

-在“金融女王”)里留言;

-发邮件到fintechqueen@;

-搜索_TheQueen”添加金融女王个人>加微信请一定注明“姓名-公司-职位-添加原因”)。

3个月前,我们在@好好住家居研究院的微博上发过一条#家居技能#,大意是如果一个客厅没有电视,它会是另一番面貌。没想到的是,直到现在,仍然有人络绎不绝地在我们的微博、微信上,表示自己已经「不看电视」了,以及「没有电视的客厅该怎么办」?

可见,很多新一代中国年轻人,已经告别电视机了。可能他们改用了投影,也可能他们彻底不看电视了。

没有客厅的电视该怎么办?

这是个看似煞有介事,然后让人感到很伪,最后发现确实成立的问题。

首先,要明确2个不同的概念:电视节目和电视机。我们今天说的是没有电视机的客厅,不是大家不看电视节目,很多人开始用电脑、iPad、投影看电视节目。

决定做这期选题的时候,我们筛选了很多客厅里没有电视的图片出来,坐下来一张张看,然后我们感到:没有电视的客厅,和有电视的客厅的区别,就是:没有电视,而已,啊。然后一阵绝望涌上心头。我们继续反复看图,试图摸出一些线索,慢慢地,我们发现,之所以人们对「没有电视机」这件事儿感到变化这么巨大,是因为,传统的客厅布局观念,是完全以「电视机」这个东西为绝对重心核心的,确定了电视机的位置,人们才能确定其他家具的摆位,茶几、沙发、甚至餐桌椅,都是取决于电视机的位置。于是,当没有了电视机,很多人便开始感到茫然,茫然的源头是:我的客厅的重心是什么呢?

是的,这就是问题的本质。没有电视机的客厅,重心应该是什么?

我们花了很长时间思考和讨论这个问题,总结出了没有电视机的客厅的5种情景,并且尽量按照「适应人群」去划分,希望能让你看得清晰明了。

最后,在开始正文之前,我们想说一句:电视机在客厅的消失,其实是一种对客厅布局的解放,你一定要抛弃禁锢,大胆地去根据你的居住习惯规划你的客厅,大胆!

没有电视机,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解放了一面墙。

对于喜爱艺术和美的人而言,再美的电视机都是个不招人喜欢得物件。

没了电视机,你尽可以专心的营造一面美好的墙,在有电视机的房间,它只能无奈的成为一种被称为「电视墙」的陪衬。

▲它可以在角落,但一定会成为全屋的重点。

▲使用巨大装饰画也成了可能。

▲铺满墙的装饰画也不会与电视机抢生意。

▲没了电视机,视线更多的给了墙上的画作、桌上的摆设。

如果你的客厅没了电视,那么就有了创造「交谈围合」的空间,更适合多人交谈。

说实话,我们很难想象3个朋友挤在一张3人沙发上交谈的情景,那画面太美,美得应该几乎不会有人让它成为现实。

所以,对真实的交谈而言,最好的方式是参与交谈的人坐在不同的方向,每个人不需要扭断脖子也可以看到彼此的脸。

一个主沙发,多个单人椅、扶手沙发,没有电视的客厅,重心可以成为沙发区,你还可以在客厅的走道上摆单人椅,在没有朋友的时候,把它挪走不是难事。

而且,看看下面的图,你会发现,各种各样的单人扶手椅、沙发简直就是形色各异,非常美好。

▲让单人椅成为客厅最大的亮点。

▲以茶几为中心,围满座椅,坐墩也是谈天的好物件。

▲大客厅可以选择L形大沙发+2个单人扶手椅。

▲空间小也可以营造围合,用体量小的扶手椅!

-----------插播广告分割线-------------

我们有个team,专门研究适合中国人的家居解决方案。

快关注我们的>

及niceliving

新浪微博:@总有可取处-实用家居@好好住家居研究院

我们是「好好住家居研究院」!

------------------------------------------------

当客厅没有电视机,就可以满足你的别的需求,别的爱好,视觉重心也会发生改变。

大胆地改变客厅的布局甚至功能,让它更适合你的居住习惯和喜好。

▲工作狂的你,没书房的你,朋友不常来家的你,大胆在客厅里用张巨大的多功能大桌子!

▲没了电视机,你的客厅成了私人展览馆。

▲没了电视柜,爱读书的你多了一个阅读角。

▲它不再仅仅是客厅,它成了你的炼鼓房。

▲同样,小围合区不再狭小,而且多了阅读角。

正如之前所说,没有了电视机,整个客厅的动线、视线重心都被解放了,你可以尝试不同的摆位。

改变了沙发的摆位和方向,你会发现,你的客厅不再千篇一律啦!

▲没了电视柜,沙发可以与书柜成直角关系,面对阳光。

▲没了电视,沙发都可以背过来、歪过去,随便你任性!

▲没了电视,客厅甚至可以只有两把躺椅,有你有我就够了。

▲没了电视,客厅可以堆满你从各种地方挑选而来的单人椅、沙发,让他们围合成茶话会的最佳场所。

很多人都会认为电视机是个「俗物」,没了电视机,客厅可以成为一个没有烟火气质的极致的空间。

美到窒息,美到没有生活痕迹,都成了可能。

---------好好住APP上线咯-------------

首个家居分享社交平台/分享中国人的真实好家

点击/Rb3xq6M,直接下载;

或用手机扫描下方二维码下载。

既然有新一波的点赞,就不得不展示我深厚的的PS功力了

说难得好好回答的。。这特么是13年的回答好么。

-------------------------

腿型会有影响的,腿越直越好,粗细到无所谓了。对于腿不够直而且不够长的朋友我想说最好就别去试细裤子了,杯具的多,比如下面这个哥们儿(网上借的图)。

这条裤子就是太窄了,穿一阵形泄了以后就很杯具,因为面料起皱,没有下垂的空间了。这条裤子很可能是棉的,更杯具

这样是不是好点?

做个对比。同一位哥们儿,穿更宽松的裤子,效果得体很多。这条裤子应该也是棉或者麻的,所面料上不占便宜。

西裤,尤其是套装的西裤最讲究的是线条,如果没线条,其他什么手工活、小细节都是假的。比如下面这个经典例子:

别嫌粗,也别嫌高腰,正经的、配西装上衣穿的西裤就应该是这样的。线条漂亮,保证上衣和裤子线条上的统一。如果上衣笔挺,裤子也要笔挺,如果上衣松垮,裤子也得松垮,如果上下不匹配(参见第一幅图)就会有违和感。对了,我这里又有一个负面例子,这是网上营销做得很好的棒子店的早期照片:

高腰确保上衣扣好以后没有衬衫从裤腰上露出来,套装尤其是三件套特别需要注意。下面又是一个负面例子,几乎完美的搭配,就是低腰裤大煞风景逼格骤降:

有人觉得阔裤子是英国佬的,现在流行的意大利都是窄裤子的,那这是啥:

最后想说点,面料对线条的保持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不算那些特殊处理过的面料:

中等厚度(差不多10-13oz)偏硬的精纺羊毛料子保持裤型裤线的能力最好,尤其是那些hightist的,基本两三天才需要烫一次。

偏薄的夏季羊毛料子能保住裤线,但是会塌,就像题主照片中左二那位,风一吹就这样。

特别厚的羊毛料子,因为太厚了所以裤线会保不住,经常需要烫

特别松软的料子,根本不适合做裤子,穿一会儿裤腿就会起包,形状马上泄掉

普通的棉、麻裤子是有些搭配里的必备品,深讨人喜欢,但是保持裤线和形状能力极低,网上那些挺括的棉、麻裤子照片都是刚上身时候拍的。

多加几条心得,其实也陆陆续续说过不过其他地方没人看:

高腰裤并不能帮你把腿拉长,离开五米看该多长还是多长。只是说能让它们不会显得更短以及理顺腰部(礼服为什么一定要加腰封或者马甲也是一个道理,腰部凌乱相当于裸体)

窄裤配长鞋是卓别林的效果,阔裤配小鞋是小脚老太太的效果。

讲究可以是没底的,在讲究手工活、小细节、牛逼工艺之前,先把整体线条照顾好了。讲究线条也不要二维思想,想修身就做得细点?想腿长就吧衣服做短点?哪儿那么简单,醒醒啊。。附送suit6老鸡汤:穿西装三大件,上衣裤子鞋子,其中鞋子穿得好最简单,上衣穿得好略难点,裤子穿得好最难--其实也不是难,只是很多人忽视裤子的作用,但凡有钱先砸鞋子后砸上衣,裤子想随便对付对付没关系。网路初哥最多的是什么形象?牛逼的上衣,牛逼的鞋子,配一条图一那样的裤子,太多太多了。。。。

最新小说: 妃常复制 奥术武装 寰云霸主 我成了防御法宝 极乐女修 鬼医庶女 重生之终极特工 异界终生游 萌萌宠上天:腹黑师傅啃一口 终极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