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成,咋了?你咋不说话了?”
朱元璋望着韩成询问。
声音之中,多少有一些慌乱与着急。
这可是很少在朱元璋身上,出现的情绪。
但这个时候,朱元璋就是慌了。
标儿出声询问韩成见深那孩子,有没有做出什么错事,韩成说有。
再然后,韩成就是这样一幅反应。
这事情谁遇到了不慌?
毕竟朱祁镇之后,自己大明终于是出现了一个,能说的过去的存在,为自己大明的中兴之主。
朱元璋是真的不想在他的身上,看到太多的污点。
但现在,从韩成的反应来看,只怕……自己最为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朱见深这个大明的中兴之主,在很多事情上,只怕也犯下了不少错误!
一念及此,朱元璋顿时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
边上的朱标,也坐不住了。
要知道,一直以来,韩成在说未来的事情时,很少出现这种情况。
一旦出现这种反常的表现,那自然是出大事了!
比如,说自己在十年之后去世。
比如说老四才是永乐大帝。
比如说关于朱祁镇的事。
韩成都是吞吞吐吐。
现在,说起朱见深犯下的错误时,韩成又一次出现了一反常态的表现。
这让朱标也慌了。
大明后代的皇帝们,一个个都这样奇葩的吗?
好不容易出现了朱见深这样一个,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人,结果现在,却同样是一个有大问题的?!
被恋人系统上突然爆出的消息,给弄的满心震动,并在为历史上时空的朱允炆,以及朱祁镇等人默哀的韩成,被朱元璋的话给惊醒。
他忍住满心吃瓜的情绪道:“那个……岳父,没啥,就是忽然间想起了一些事情。”
韩成决定,关于今后可以前去大明各个时空的事,还是暂时保密的比较好。
此时不宜透露出来。
他暂时还没有想到,该如何给朱元璋,朱标解释这件事。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自己现在并没有带着他们穿越到未来的能力。
对于这件事情更多的详细信息,也都没有得到。
不知道都是什么规则,什么道道。
这时候说出来并不好。
而从朱元璋对待朱允炆,以及朱祁镇的态度上来看,一旦知道有这样一个机会,朱元璋肯定会迫不及待的去做,好好的练练手。。
可偏偏自己还没有这个能力,也不确定什么时候,才能满足条件,获得恋人大礼包。
所以,还是稳一手比较好。
一切等到尘埃落定,再将这事情告知老朱也不迟。
“啥事?你只管说?是不是朱见深在一些事情上做的很过分?”
朱元璋望着韩成询问。
在说这话时,朱元璋不自觉的,就握紧了拳头。
韩成摇头道:“不是,岳父大人你千万不要多想!
成化帝虽然有功有过,但真论起来,他的功是要远大于过的!
其余不说,只他登基之后,大明内忧外患,风雨飘摇,一个不留神,就可能倾覆,跌入无尽深渊。
而在他当了二十多年皇帝之后,交给他儿子的江山,是一个内无动乱,外无强敌,国库充盈为大明之最的。
从这里就能看出来,他是真的功大于过。
评价一个皇帝,不应该只盯着他的私德看,也不能只盯着他犯下的一些错误,对于其余的却视而不见。
需要从全面去看。
看一个帝王时,应该先将他当成一个帝王,然后再当做一个人看待。
帝王的属性,是要远远高于个人的属性。
因为他坐上了那个位置,就不再是人了。”
朱元璋原本听韩成说朱见深绝对是功大于过,心中松了一口,觉得挺还开心的。
可哪能想到,韩成紧接着就又来了一句,做上皇位就不是人了。
让朱元璋觉得心里怪怪的。
虽然他能够明白韩成这话是什么意思,可听起来,总觉得韩成这浑小子就是在趁机骂自己!
韩成像是没有看到朱元璋的神情变化,还在接着开口道:“评价一个帝王,放在第一位的,是他都做出来了什么功绩。
在他在位时,有没有开疆拓土?是不是吏治清明?
有没有令让百姓安居乐业?
是不是扬华夏国威于万邦?
最不济,也要问一问有没有守住祖宗留下来的疆域。
从上一代手中接过来的河山,经过自己的治理,是变得更好,还是变得更差。
只要整体上是好的,那就说明这个帝王在位做的还算可以。
若是这些方面做的都是一塌糊涂,那他个人私德再好,写词作画再好,那也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是昏庸之主。”
听了韩成说出的这一番话,再看到韩成态度如此端正,诚恳,朱元璋终于确信,韩成刚才没有骂自己。
他就是在就是论事的说事情。
“你说的对!咱也是这样的看法。
作为皇帝,最重要的就是把你作为皇帝需要做的事情做好,这才是重中之重。
至于其余的,都是细枝末节。
甚至于很多东西,比如画画,写诗,会了还不如不会。
一旦痴迷,就只顾着画画,写诗去了,这得耽误多少处理政事的时间?
评价一个帝王,也应该更多着眼于他在国家大事上,都做了什么!
你说的这些话,当真是说到咱的心坎里去来了!”
朱元璋用力点头,表示对韩成话的认同。
朱标也一样是觉得韩成说的很有道理。
看帝王,真的不能将之当成普通人来看到。
首先看的是他的为政,然后才要去看别的。
“朱见深在位时,开始任命传奉官,并且任命的数量还不少。”
韩成开始给朱元璋,朱标二人说起了成化帝的过失。
所谓的传奉官,字面意思就是奉命传达皇帝命令的官员。
后来权力开始增大,还会负责皇帝的饮食起居等事情。
传奉官也并不是成化帝朱见深发明的,而是在唐朝的时候就有。
只不过,在朱见深的时候任命的最多,权力最大。
传奉官不是正常渠道升上来的官。
是皇帝用中旨提拔任命,不经吏部,不经选拔、廷推和部议等选官过程。
因此上,从正经途径成为官员,并升迁上来的那些人,是看不起传奉官的。
传奉官也处在官员鄙视链的最底层。
正经途径出身的官员,也从来不将其放在眼中。
而事实情况,传奉官也威胁不了正常途径升迁的官员。
相对于他们的权柄,以及庞大的数量而言,传奉官也根本无法与之抗衡。
自认为有本事的读书人,也绝对不会去担任传奉官。
但到了成化帝朱见深这里,则变得不同。
成化帝继位之初,就下了一道诏令,授予一位名叫姚旺的工人,为文思院副使。
这是九品小官,文官们并不在意。
朱见深后面又陆续任命了一些传奉官。
不过因为数量少,文官集团反应依旧不大。
但到了后来,传奉官的数量就越来越多了,最多的一次,甚至于一次性弄了上百人。
而传奉官们的权力,也越来越大,严重干扰到了正常的升迁途经。
于是,开始引起文官集团的激烈反抗……
“随着朱见深任命的传奉官越来越多,文官也越来越不满。
面对西厂,他们都会激烈的反对,更不要说是传奉官了。
不过,在传奉官这件事情上,成化帝的态度却要坚决的多。
在群臣反对之下,他不仅仅没有停,反而还弄了更多的传奉官。
这些人,很多都是出身于工匠、画师、和尚、道士的普通人。
而这些人被授予的官职,也不只是工部文思院和锦衣卫了。
开始遍布朝廷的各大文武机构。
有史料记载,在成化朝的前七年,朱见深任命了传奉官二百八十余人。
其中有二十余人成为中书舍人。
而到了成化朝中后期,朱见深任命传奉官,可以说到了肆无忌惮的程度。
甚至有道士和方士,出任太常寺卿这样的正三品高官。
这种官职滥授的情况,让文官士大夫们非常不满,所以产生了很多矛盾和冲突。
为了反对朱见深乱来,文官集团和内阁,多次上书反对传奉官制度。
但每次都没有明显的效果。
文官们反对得激烈了,朱见深就象征性的罢免一部分。
等风头一过,他又故技重施。
于是,这种因为传奉官而引发的拉锯战,贯穿了整个成化朝,成了朱见深最为着名的弊政之一。
而朱见深宠信的太监和嫔妃们,也利用这种制度,搞出卖官鬻爵的事情。
据记载,规模最大的时候同时有数千人为传奉官。
别的地方不说,只军队的武官中,就有八百余人……”
“你等一会儿!”
朱元璋声音响起,喊停了韩成。
“你管这叫成化帝的一大过失?”
朱元璋看着韩成,带着一些疑惑,满是奇怪的出声说道。
韩成道:“对啊,不按照正常程序选拔官员,破坏了正常的选拔渠道。
不走科举的路子,引发大量官员的不满,导致官员群体动荡,这不就是一大过失吗?”
“咱咋觉得,你是在这里说反话呢?”
朱元璋看着韩成,面露狐疑之色。
韩成摇头道:“没有说反话,岳父大人,我说的就是真的。”
朱元璋道:“那为什么咱觉得见深那孩子,用传奉官并不是一个过错?
反而还觉得,是一个非常可以的手段!
就朱祁镇那个畜生留下来的一堆烂摊子,文官已经逐步做大。
见深想要获得好用的人手,掌控朝堂,动用常规手段,根本难以达到。
传奉官就是一个很不错的路子。
在咱看来,他动用传奉官非常不错!
有西厂,再加上一个传奉官系统,可以让他掌握住权柄,
增大皇帝的影响。
方才听你说的一些话,咱就觉得有些奇怪。
觉得他单单只是凭借一个西厂,进行制衡的话,应该达不到那样好的效果。
难以成功整顿吏治。
那些文官们最是难缠。
现在听了你说这话,咱才恍然。
原来这小子的手段,不只是那一个!
除了西厂,这传奉官也同样是重中之重。
文官那边已经成了气候,按照正常情况选拔出来的人,肯定还会再投入到文官的怀抱里。
见深想要扩大自己的影响力,掌握权柄,不动用这些不常用的手段,在咱看来很困难。
用传奉官的话,这些传奉官本身就是因为他的任命,才能够做官。
他们的权利,直接来源于见深这孩子。
那么自然是要听命于见深。
更妙的是,传奉官这种非正常途径提拔上来的官员,天然就被那些文官们看不起。
二者之间,尿到一个壶里去。
只会相互拧巴,谁都看谁不顺眼。
如此,就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这些人效忠于见深,而不是很快就和文官同流合污。
这些人又没有底蕴,本身就是他用中旨给弄起来的。
真的想要罢免了,那也是一句话的事,绝对不会有太大的麻烦。
这可当真是一举数得的妙棋!!”
朱元璋越说越兴奋,越觉得朱见深这一招来的妙。
若不是韩成说起,他都没有想到用传奉官这一招,来和文官打擂台。
限制那些文官们的势力急剧膨胀。
心情大好之余,朱元璋忍不住又瞪了韩成一眼。
“你这浑小子,咱都说不让你说反话,你还在这里给咱说反话。
这哪里是什么缺点儿?
这分明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
在咱看来,意义深远!
能想出这样的点子,并将其给推广下去,实在是好的不能再好!”
韩成有些无奈的摇摇头道:“岳父大人,这事上我真没有说反话。
记载上就是如此说的。
而且还说有不少传奉官,是因为献上奇技淫巧,被成化帝所看中给任命的官职。
还说通过这样的手段,会令的朝廷官员之间出现纷争,相互扯皮。
导致官府的工作效率低下。
内耗严重。”
朱元璋闻言哼了一声道:“这些你也信?
这些文官们一旦做大,一旦抱团是什么德性,你还不清楚吗?
没有了别人做竞争,许多正事都不会干。
一个个尸位素餐。
内斗起来那当真是内行,但是其余的各种正事做起来,就像是放屁一样。
看看南宋时期的那些人吧,大宋都成了那个样子了,还一个比一个斗的厉害。
在咱看来,见深这孩子用这一招就是用的妙好!
传奉官这一招,肯定不可能没有任何的缺点,必然会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比如你说的,有人会趁机卖官售爵。
比如你说的,会造成相互扯皮,办事效率低下。
可说的,像是没有传奉官在,只让那些文官们一家独大,他们就不会怠政一样。
他们只会更过分。
这些在咱看来都是小问题!
相对于它所产生的一些不利影响,这一措施所带来的积极效果更大。
这就足够了!
不要想着把所有的事情,都给做得尽善尽美,也不要想着一个政策用出来,会让所有人都受益。
根本不可能的。
能做的,只有不断的取舍,能够做到利大于弊,那就已经可以了!”
朱元璋如此说着,忍不住转头看了一眼朱标。
很显然他说这些话,虽然是在反驳韩成,教训韩成。
但同时也是说给朱标听的。
这是他的一些治国理政的理念。
非常时期就该用非常之法,如果有可能,那肯定是要堂堂正正的走正途。
但是,有些时候,正途走不通了,那肯定是要想办法剑走偏锋。
剑走偏锋的办法,那也是办法!
情况不允许,那没有必要去墨守成规。
活人还被尿给憋死?”
洪武大帝朱元璋的行事风格,就是如此的灵活。
他觉得,只要中间这个度能把握好,那么就没关系。
当然,最难把握的,也就是这个度。
说罢之后,朱元璋转头又望着韩成道:“你这小子,一向挺聪明的,怎么这次就有些死脑筋了?
你看不出来,这是那些人因为见深用了传奉官,给他们争夺了利益,损害了他们的权利。
让他们的日子变得不好过。
所以他们才会在记载当中,对此进行大肆抹黑的吗?
想想那些文人们的德性,惯会颠倒黑白,搬弄是非。
见深这孩子先是弄西厂,接着又用传奉官给他们添堵,
分化他们的权利,限制他们的发展。
他们在这事情上,那要是能说些好话才是怪事儿!”
听到朱元璋如此说,韩成一时间倒也无话可说。
毕竟他是按照记载上的事情,给朱元璋说的。
但朱元璋非要理解成这个样子,他也没有办法。
而朱元璋在说了韩成之后,又转头望向朱标道:“标儿,咱再教你一个,那就是你做事情的时候,不要听那些官员们如何如何说。
要透过他们的言行,去看他们的本质。
看他们内心深处都想的啥。
有些时候,你一个政策实行下来,他们骂的凶,行为上面也激烈,想要和你对着来。
那就说明你所动用的一些手段起效了,戳到了他们的肺管子。
反之,若是朝堂上下一片和气,你弄什么他们都夸你做的好,顺着你来。
那只怕一个弄不好,你就被他们给骗了。
所做出来的事情,正中他们的下怀。
容易让他们做大。
这些人,该怎么说呢……虽然算起来,给咱们干活,替咱们来管理天下的。
但是,他们却也是最容易霍乱天下的。
而他们做出来的众多坏事,他们自己也不会承担,下面的众多百姓们都会将这些,给记在咱们的头上。
他们犯错,各种的捞钱,残害百姓,却让咱给他们背黑锅,这事想想就气人!
你不要觉得,咱们皇家和这些官员们天然是一体。
但其实算起来并不是。
这些不过是表面上的。
咱们最应该亲近的人,是底下的众多百姓,而不是这些官员。
这些官员,咱需要用他们,可也需要对他们进行严防死守。
哪个做皇帝的,要是觉得自己和那些官员们是一伙的,那下场肯定很凄惨。
很快江山就会给败光。
这官员,除了极少数,大多数想的都是他们自己。
别的不说,只看看大宋,非要弄一个什么君和士大夫共天下。
最终变成了什么样子?
一直得窝窝囊囊!
大宋从赵老二开始,就一直憋屈。
那些文官成不了大器。
勾心斗角什么的最擅长,其余的就不行了。
咱也听人讲了不少的历史,仔细想来,自秦始皇开始,所有辉煌的时代,都不是文官当权的时代。
始皇一统天下,刘邦建立大汉,包括文景之治,以及汉武帝刘彻打出大汉雄风,再到李世民的贞观之治。
就连咱大明,咱的洪武朝,还有韩成所说的老四的永乐朝,都不是文人当家的时代。
咱倒不是说文人没用。
他们很有用。
但是却不能让他们一家独大,更不能和他们一起共天下。
真正的主意,还得咱们拿。
让他们跟着敲敲边鼓,帮着做事还行,别的真不行。
所以在咱看来,咱们这做皇帝的,就是要牢牢和众多百姓站在一起!
这才是咱们最大的力量之所在!
只要和这些百姓们,牢牢的站在一起,百姓越安稳,咱们大明的江山也就会变得越牢靠。
只靠中间的那些官员,他们翻不起太大的浪花来。
很多官不老实,还想要过蒙元时的逍遥日子,各种的贪赃枉法,实在该死!
对于这人人,咱一茬接着一茬的杀,也没见这天下乱起来!
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百姓不和他们一心!
当然,用韩成的话来说,这是最根本的一个原则,需要知道咱做皇帝的,屁股应该在哪里。
真的实行起来的时候,那也肯定是要动用一些手段,讲究一些办法,不能一股脑的乱杀。”
朱元璋这些年来治国理政,可不是白给的。
他通过自己的实践,还有学习,早就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处事办法。
朱标用力点头,并当场用笔给记了下来。
这些都是金玉良言。
值得仔细的去推敲,去感悟学习。
这些话,也就父皇肯对自己说。
韩成听了朱元璋的这话,忍不住的点了点头。
不得不说,这洪武大帝不愧是洪武大帝。
在屁股问题上的认知,真的很到位。
不过想想也对,毕竟朱元璋自己就是因为活不下去,最终才走上了造反之路,并当上了皇帝。
他有这样的认知,倒也并不奇怪。
“韩成你再与咱说说,见深这孩子还有什么不足。”
声音落下,朱元璋又赶紧补充道:“咱先和你说好,不要说反话。”
韩成闻言,嘴角抽了抽,自己刚才明明没有说反话好吧,咋还就解释不清了呢?
韩成想了一下之后开口道:“除了大量使用传奉官之外,还有就是,西厂的杀戮过甚……”
“停!”
韩成话刚开口,就被朱元璋摆手制止。
他看了韩成一眼,显得有些不满的道:“你这小子,咱不是说了不让你说反话了吗?
咋还在这里说反话?”
韩成有些委屈:“我没有说反话啊!”
朱元璋哼哼一声:“还没有说反话?
那你给咱说说,西厂怎么就杀戮过甚了?
以咱看,杀的好!
咱还觉得杀的还轻了?
见深动用的那些手段,叫杀戮过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