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兖州变故,刘备连横青徐
“冀州贤士也知世间有刘备吗?”刘备见信大喜。
在执行郑平的策略后,刘备心中多有忐忑。
毕竟以这五十万饥民来胁迫毗邻各州,始终是有损名声的。
但现在。
沮授举荐冀州前治中刘惠来青州,让刘备心中的忐忑渐渐平息了。
心情激动的刘备,当即来到郑平的办公署,将这好消息分享给郑平。
“显谋,好消息啊!”
“冀州别驾沮公,向我举荐了冀州前治中子惠公来青州。”
“韩馥庸人,有贤才而不用,反而当众羞辱责罚,如此行径,如何能让贤士依附?”
刘备将沮授的书信递给郑平、语气兴奋。
郑平亦是吃了一惊,快速的扫了一眼沮授的书信。
信中,沮授简明扼要的介绍了刘惠的才干,又隐晦的道出了刘惠在邺城的遭遇,更是向刘备致歉、懊悔没能说服韩馥救助青州饥民。
“沮公真义士啊!”
郑平放下书信,感慨一声。
虽然汉家天子被董卓劫掠,汉室威仪扫地,但大汉各州郡的士子,依旧有大量忠于汉室的贤才俊杰在。
沮授便是如此。
虽然是冀州别驾,但沮授并非是韩馥的家臣,因此沮授才会对不能劝说韩馥救助青州饥民而向刘备致歉。
不仅如此,沮授还因此以冀州别驾之名、举荐有德行才名的刘惠来青州。
“使君,可即刻遣人通知云长,务必要对子惠公厚礼相待。”郑平很快有了决断。
这是刘备担任青州刺史后,第一个来投的名仕!
刘备摇头,言语中多了三分骄傲:“这信是云长另遣人送来的。云长已经跟沮公的信使去迎接子惠公了。”
郑平微微一愣,随即大笑:“云长公私分明,是主公幸事啊!”
关羽的性格,不论刘备还是郑平都清楚。
对于士人的态度一向都比较傲慢。
虽然有卢植跟随教诲,但短时间内也难以改变关羽的性格。
然而,对士人的态度是私事,替刘备厚待贤士是公事,关羽能公私分明,当平原相已经合格了。
刘备亦是欣慰不已。
身边有才能又能绝对信任的人不多,刘备对关羽寄予了厚望。
“子惠公曾是冀州治中,不如让其担任青州治中如何?”刘备询问道。
治中是州刺史的高级佐官,掌众曹文书,地位仅次于别驾,跟别驾一样,平日里都是在刺史府办公。
刘备心中盘算好了。
刘惠是冀州名仕,若是直接外放当郡守、国相,平日里不怎么能见到,难免会让关系显得疏远。
但治中就不一样了,一有时间就能跟刘惠促膝长谈,畅谈这治州之术。
这交流的时间多了,关系自然就会亲近。
而刘惠一来,刘备就给予治中这样的要职,足以令其余贤士钦慕来投。
郑平点头笑道:“治中的职务,目前都是由我在兼任,子惠公若来了,我也轻松多了啊。”
一州事务,几乎都是郑平在协助刘备。
焦和清谈之辈,提拔的治中、功曹等人大抵是不能用的,上回徐和进攻临淄城还跑了一大部分。
郑平只能在涿郡来的文士和郑玄的门生中,挑选一些能用的暂时顶替。
以至于郑平这段时间,几乎都在充当多面手。
调拨钱粮、考核官吏、农商工坊、盐铁采制等等,几乎都得郑平来制定相应的流程、还要审批各曹文书。
刘备同样没闲着,沟通各郡、走乡访民、安抚士民等等,同样忙得睡觉的时间都没多少。
毕竟这涉及了青州在册八十万户、三百余万人的衣食住行,其中还有五十万需要赈济的饥民。
不是简简单单就能理清楚的。
一个优秀的内政人才,能减轻刘备和郑平的压力,也能让刺史府的行政效率变得更高。
商榷了对刘惠的任命,郑平拿出一份报告递给刘备,上面记载了这次传檄后,各州郡的反馈。
“使君,自檄文传出之后,渤海侯袁绍第一个响应了檄文的呼吁,渤海郡、安平国、清河国、河间国的钱粮已经运往青州而来了。”
“徐州刺史陶谦,也响应了檄文,但陶谦希望能分出十万饥民安置在东海国,以减少粮食运输中的消耗。”
“泰山太守应劭回信,他已经在筹措钱粮运往青州,并承诺在明年秋收之前,都会持续的向青州运粮。”
“山阳郡太守袁遗和济阴郡太守袁叙,也表示会支援青州,但他们的钱粮得明年开春的时候才能运来。”
“其余如济北相崔言、任城相郑遂、陈留太守张邈等,都有许诺。”
“.”
刘备静静的听完郑平的汇报,忽然眉头一皱:“兖州刘刺史没有回信吗?”
郑平摇了摇头:“没有,具体原因,我已经遣人去打探了。”
按正常道理,刘岱一定会支持刘备的。
刘岱不仅需要名望来执掌兖州,东莱郡还是刘岱的故乡。
于公于私,刘岱都会支持刘备。
但如今连张邈都回信了,刘岱的信使却一直未到。
正商议间。
散吏来报:“别驾,祢衡求见!”
郑平眉头顿时一皱。
祢衡一直在兖州替刘备扬名,若无紧急事,是不会返回临淄城的。
不多时。
祢衡疾步而来,见刘备也在,连忙行了一礼。
“正平,你不在兖州,怎么会忽然返回?”郑平凝声询问。
祢衡语气多了几分焦急:“乔瑁死了!”
刘备吃了一惊:“东郡太守乔瑁,他怎么死的?”
郑平隐隐猜到了原因。
祢衡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兖州刺史刘岱,素来跟乔瑁不和,前些日子刘岱遣亲信王肱收罗了乔瑁的罪证,以乔瑁诈作三公书信、又屡次冲撞上官为由,将其斩杀。”
“乔瑁死后,刘岱以王肱为东郡太守,同时传讯陈留太守张邈、山阳郡太守袁遗等人,让各郡将所有支援青州的钱粮都运到东平国。”
“以兖州的名义,向青州运输赈济饥民的钱粮!”
刘备的脸色瞬间大变:“刘公山这是想做什么?杀乔瑁,聚钱粮,他难道不知道这会引起众怒吗?”
对于刘岱这离奇的举动,刘备难以理解。
就一个大家齐心分名望的事,怎么就变得如此复杂了?
郑平眼神深邃,嘴角泛起一丝嘲讽意:“果然,越是到了争抢名望的时候,这群人自私自利的心态就越发的明显。”
“会盟讨董如此,救济青州饥民也是如此。”
“刘岱杀乔瑁是在立威,聚钱粮于东平国是在区分异己,他想借此机会,执掌整个兖州!”
刘备不由怒道:“以杀立威,岂能让人心服口服?刘公山此举,不仅犯了众怒,还会让兖州钱粮难以运往青州。”
本以为刘岱是最不会出问题的一环,结果偏偏最先出问题的就是刘岱。
人心不足蛇吞象。
刘岱虽然想给青州支援钱粮,但比这更重要的是,刘岱想将救助青州饥民的名望一个人给包了!
东平国的能支援给刘备的粮食不多,刘岱得不到多少名望。
但若是能聚兖州钱粮,以兖州之名将钱粮送往青州,那这名望可就不小了。
到时候天下人都知道,兖州刺史刘岱、义救青州。
而如张邈、袁遗、袁叙等人,就只能匍匐在刘岱的名望之下!
可张邈等人,又岂会是甘居人下的?
刘岱杀乔瑁立威,就能杀张邈立威,杀袁遗立威。
将钱粮聚集在东平国就更不可能了!
谁知道刘岱会不会趁机招兵买马,再攻杀各郡?
“显谋,可有良策制止?”刘备看向郑平。
这兖州的钱粮若是运不来,青州就会缺少一大批可以用来赈济饥民的钱粮。
郑平摇头冷笑:“刘岱自己寻死,谁也救不得他。是我小觑刘岱的野心,高看他的器量了。”
“既然不想要这名望,那也别怪我不顾同州之情了,别以为这就能让我束手无措。”
“使君可立即去信给陶谦,让他准备接受接受十万饥民。”
“同时调回子义,护送十万饥民南下!”
“再去信琅琊国臧霸,有敢劫掠者,便是跟整个青州为敌!”
陶谦的目的,郑平很清楚。
什么钱粮运输损耗大,都是借口。
陶谦是想将这十万饥民安置在东海国,不仅能增加大量的人口,也能助陶谦平衡徐州的各方势力。
但陶谦的这个述求,对刘备而言并没有损害。
相反。
这十万饥民南下安置在东海郡,不仅能增强青徐之间的联系,也能将刘备的名声传到徐州。
在郑平的整个天下大势的谋划中,这样的部署是有利无害的。
若陶谦能更豪气一点,安置个二十万饥民,就更妙了。
天下纷争不断。
不论是幽州、冀州,还是兖州、豫州,几乎都是州牧刺史跟各郡的太守国相不和。
这些野心家之间,势必都得刀枪比一比才行。
唯有徐州在未来两年相对安稳一些。
将饥民安置在东海国,有陶谦的许诺和东海糜氏的存在,让这些饥民勉强吃饱是没问题的。
至于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水平.
乱世之中,能活命就已经是奢望了。
想要安居乐业,唯有青州钱粮富足、刘备立足天下之日。
仔细斟酌了郑平的计略,刘备凝声道:“既然陶使君主动请求将十万饥民安置在东海国,想必陶使君能有足够的钱粮。”
“这事可以允诺!”
“可惜啊,若其他州也能有这个想法,就不用运粮来青州了。”
郑平淡然一笑:“使君,切勿有这般想法。陶使君主动将这十万饥民安置在东海国,跟糜子仲是息息相关的。”
刘备一愣:“子仲?这又是为何?”
郑平轻笑:“使君是否还记得,糜子仲上回仗义相助,使君回馈了《汜胜之书》《四民月令》和《曲辕犁》。”
“这东海国也屡遭黄巾破坏,地广人稀,有大量的无主荒地。”
“赠糜子仲《汜胜之书》《四民月令》还是《曲辕犁》,本就是希望糜子仲来年能获得大丰收。”
“陶使君亦是逐利之人,既然有增加作物产量的方式,那么自然就不肯错过。”
“但不论是《汜胜之书》还是《四民月令》,目前都不适合单个的田户,而更适合拥有大量田户、耕牛的世家豪族,以及用于官府屯田。”
“陶使君想用这十万饥民在东海国屯田,如此一来,陶使君来年就能获得更多的粮食充盈府库。”
刘备会意:“虽然屯田民比一般的田户赋税更重,但当前唯有先解决饥民的温饱,才能再谈其他的。”
“只是我先前已经有了承诺,如今再驱饥民入东海国,他们如何能信我?”
郑平笑道:“此事不难,青州天寒,徐州相对温和,可优先呼吁家中房屋破败的前往东海国。若是愿去的,官府会赠御寒衣物。”
“如此一来,也能暂时解决御寒衣物不足的困难。”
“同时承诺这些南下的饥民,使君也会来东海国走访,若饥民在东海国不能温饱,最多一年,使君会将他们接回青州。”
“使君要谨记,我们只是承诺陶使君将青州饥民安置在东海国,但并不意味着这些青州的饥民使君就不能管了。”
“倘若这些青州饥民在东海国过得不好,使君就有权将其接回青州!”
刘备仔细揣摩郑平的话:“原来如此,相当于这些青州饥民只是我暂借给陶使君的,但陶使君会同意吗?”
郑平哈哈一笑:“陶使君怎么会不同意?他要这些饥民是为了赚取更多的粮食,若饥民不满就会滋生叛乱之心,这个时候陶使君将不满的饥民送回青州。”
“不仅不会让使君对饥民失信,陶使君也能避免饥民叛乱的隐患。”
“而使君和陶使君也能因此而缔结同盟情谊,他日一方有难,另一方也能出钱粮兵马帮衬。”
“皆大欢喜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刘备恍然大悟:“显谋妙计啊!如此一来,兖州变故平添的风险,也能借徐州之力稳住了。”
郑平点头:“但此事还得使君亲自跟陶谦见一面,利弊权衡,各取所需。”
(本章完)
喜欢三国:刘备谋主,谋尽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