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话,是球场上的一部分。
但大明运动场上,垃圾话不能包含一个脏字,否则会被唇语专家破译,职业生涯堪忧。
太子认为,运动员是大明社会的一员,要承担社会责任,不能给公众带来不良导向。
运动员们球场上谨小慎微,场外几乎隐身。
之前就有球员在场上喷垃圾话,被懂唇语的球迷举报,导致职业生涯报废。
当时那位球员年薪12万,大明均薪才1.7万元,球员月入过万,绝对是高收入群体。
却因为举报而断送职业生涯。
太子秉政后,对天下管控愈发厉害。
开放繁荣的大明,不知何时画上了休止符,民间有人呼吁,请老皇帝制止太子,奈何他的声音老皇帝再也听不到了。
发展体育,是大明国策。
而这样一个养活了几十万人生计的大行业,正因为庞大的关注度,而变得处处如履薄冰。
景泰六十三年时,太子提出,公众人物必须承担社会责任感。
这个公众人物,包括纸媒上的公知、专家、作家,以及体育代表人物,包括记者、娱乐明星等等,在社会上具有号召力的所有人,必须承担起社会责任感。
对于具体要承担什么,中枢并没有详细规定。
这也意味着野蛮生长的时代过去了。
截止到景泰六十四年,大明每日销售报纸量,160亿份。
日销售杂志量,71亿本。
日销售书籍量,31亿本。
可以说,大明的文化行业,极端繁荣。
人均每日最少购买四份报纸,12本杂志,0.8本书籍。
如此庞大的曝光率,就造就了大量文化人才,像传统的诗词歌赋,到现在流行的,白话文、武侠、侦探文学、鸡汤文学、童话故事、时事新闻等等。
批量造就了大批量作家。
在大明,职业写作也是一条非常不错的道路。
根据统计,民间约有1174万职业作家,在报纸上发表过的文章的,高达970万,独立出版过书籍的作家,多达390万人。
而这,又养活了一本本报纸、期刊的从业者,比如记者、编辑、书画设计、排版、印刷工人等等。
根据统计,截止到景泰六十四年,纸媒从业者约有960万人,人均收入可达到了年入1.5万元,略低于城市职工收入,但收入也是不错的。
证明这个行业,最少让三百万到五百万人丰衣足食,五百万人左右仅能从中获利,收入在低保范畴内,无法饱腹。
根据景泰六十四年,作家富豪榜统计,排名前一百的作家,年收入可达到50万元。
这在大明无论哪座城市,都是一笔巨款。
文化行业如此发达,和全民识字息息相关,大明识字率,在景泰六十年时,已经达到百分之百,小学毕业率,达到85%,初中毕业率,达到了82%,高中毕业率,已经达到了75%。
还有,就是人数优势。
大明国内逼近四十亿人口,四十亿人的文娱活动,造就了纸媒辉煌时代。
近十五年来,可以说是纸媒最辉煌的时代。
批量制造了无数畅销作家。
制造了无数脍炙人口的、鸡汤、童话。
在别的国家,童话市场只能说一般,但大明在十岁以下的孩童,人数约有9亿人,如此庞大的市场,就早就了童话行业繁荣。
因为大明的书籍是严格分级的,在保护孩子的问题上,大明是认真的。
纸媒爆发的十五年,制造了年收入十万元以上的作家,超过120万人。
当然了,只是一年这个收入。
和体育行业逐渐被黑人霸占外,文化行业才是黄种人的拿手好戏。
所以,民间家长基本都希望自己的儿女成为作家。
作家是社会地位比较高的职业。
但论卷,也是全行业第一,一将功成万骨枯。
练篮球是需要投入成本的,比如训练时间,训练费用,陪伴成本,这些成本都不是普通家庭能负担得起的。
可成为作家不需要呀,只要买一些书,自己就能完成,再不济可以报一些学习班,费用肯定比练体育低。
这就造成了,民间想成为作家的孩子,或者说家长盼望自家孩子当作家的,人数超过十个亿!
目前职业作家一千多万人,这个数字每年都在飙升。
很多人不止是为了得到稿酬,也是为了出去有面子,也有很多人是兴趣写作,就是兼职写作。
像报纸、期刊都是认故事不认人,只要好故事才会有人买单,一部精彩挽救一份报纸的故事,比比皆是。
市场需求量大,顶尖人才稀缺,自然卷了。
到最后演变成,文学行业更新换代极快,一个畅销作家,火爆时间在十个月左右,十个月内若没有续作,读者的视线就会被其他作家的作品抢走。
在大明,每天创造出三千万个文字,日积月累,就是一个庞大的体量。
这就造成了读者粘度不大,各大出版社、期刊、报纸也追求好作品,精彩好看的好作品,一书难求。
而作家一本书畅销后,就会疯狂营销,赚一波就撤,这就使得文学行业不断出现问题。
出现了好开头,烂中间,没结尾的,为了吸睛,作家无所不用其极。
即便管制愈发严厉的媒体,也有很多擦边球,抄袭就不用说了,哪怕大明文学氛围非常好,抄袭案子一天都有一万起。
抄袭层出不穷,原创作者维权难,律师取证难,最后不了了之。
这就造成了,各种跟风抄袭,让读者对报纸的购买力逐渐下降,因为他们觉得这钱花得不值得。
景泰六十三年时,中枢进行过统计,民间试图写作,或者有写作想法的人,高达25亿人,尝试过写作的人,高达11亿。
基本等于,人人都有写作梦。
写作卷,曲艺更卷。
和读者终究存在距离,远远不如戏曲、相声、小品、舞台剧更加直观,就在剧场里看,从业者和观众近距离接触。
根据统计,民间曲艺从业者,多达700万人。
其中,戏剧从业者最多,高达400万人,其次是相声、戏法、魔术、小品和舞台剧。
舞台剧反而是最不卷的,为什么?
因为舞台剧演员,和戏剧演员是相通的,那些戏剧从业者会经常来舞台剧舞台上客串,把舞台剧演员搞得没活路。
毕竟一个素人和腕儿比起来,观众更喜欢看腕儿,而不是看剧情,更不想看素人。
这就造成了,舞台剧越来越烂,观众骂声如潮,但舞台剧依旧我行我素,因为赚得多呀。
观众是骂了,但他们买票了,公司盈利了。
素人登场时,买票进场的观众是称赞了,结果几百人的大场子,就零星几个人进来买票。
后者赔本赚吆喝。
前者,观众是一边骂一边买票,公司老板当然选择前者了。
这就造成了,舞台剧太烂了。
好演员被挤兑得去说相声演小品去了,导致相声小品快板评书卷得要死。
景泰六十年时,中枢实在看不下去了。
管制了舞台剧。
差点把舞台剧给干没了。
观众嚷嚷着中枢瞎管,舞台剧演员骂中枢不懂装懂,戏剧演员索性不去舞台剧上客串了。
太子恼怒之下,差点让舞台剧彻底消失。
幸好此事传到老皇帝耳朵里,解除管制,让舞台剧从业者注重剧本,可以对进行二创,有好剧本才有好舞台剧,舞台剧导演要承担其责任来,不能让资方、演员瞎改剧本,要尊重导演和编剧,尊重专业。
舞台剧被老皇帝保下来了。
但也一蹶不振了。
因为很多从业者担心,等太子御极后,舞台剧怕是被第一个报复,以后日子更好不过,还不如趁机转行。
老皇帝对舞台剧的经验,舞台剧没吸收,反而被戏剧舞台吸收了。
戏剧舞台将流行的全都搬上了戏剧。
搞得戏剧和舞台剧融合,进一步挤压舞台剧生存空间。
景泰六十三年,老皇帝斥资十亿,投资文娱行业,支持文化曲艺行业,全面发展。
但是,朝廷却悄悄地开始对文娱的内容进行了深层次管制。
老皇帝并不知道,他那十亿非但没促进文娱大繁荣,反而带来了难以预料的管制。
景泰六十五年初,无比繁荣的文体行业,莫名其妙进入了寒冬。
在深宫中的老皇帝尚且不知道,他构想中的第三条腿,无声中断折,仅靠房地产和股市是支撑不住大明的。
需要四条腿走路,老皇帝正在苦苦创造四条腿。
大明沃土几万里,如此庞大的疆域,必定是要分裂的。
老苏都分裂了,他才拥有沃土几千里呀?大面积北面冻土,精华也就在七八百万,都照样分裂。
大明全是温热带沃土啊,精华领土一千五百万以上。
以为都是明人,就不会分裂了?
那历朝历代灭亡一个王朝的,是外人吗?
曹丕是异族?还是朱温是异族?还是太祖是异族?
是人就有野心,谁不想当皇帝呀。
老皇帝为何要极端开放?
他不知道管制好吗?他不知道皇位稳定好吗?
但能吗?
如果区区一个小国,你想怎么管就怎么管,这样一个无比庞大的大明,老皇帝做到这个份上,不满意的人还那么多呢!
再英明的皇帝,也无法做到所有人都满意的。
一定会有野心家,一定会有造反,什么都会有的。
这些年为何没有?
因为发展的脚步,让人暂时抛弃了野心,一心奔钱,一心奔发展,所以造反很少。
可是,发展终究要落入窠臼的,终究要陷入停滞的,老皇帝终究会死的!
太子能做好这样一个掌握庞大疆域的合格皇帝吗?
做不到的!
他居然还要进行管制,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啊。
再说了,大明如此繁荣开放,如此自由发展,不好吗?不这样,如何让各族融合成汉族?变成统一的大明?
如果不让天下人说话,你怎知百姓需要什么?
若皇帝说出一句何不食肉糜?
那是皇帝傻吗?
不,是制度的悲哀啊。
皇帝脱离民间太久,是要出事的。
中枢什么都不知道,有错不改,改了又犯,是会出事的啊。
这位子,不是你坐下了,就一呼百应的。
下面都是人!
都是心怀叵测的人啊。
皇帝坐在位置上,如果看到的都是笑脸,那么天下就完了!距离亡国不远了!
只有民间谩骂,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才要解决问题。
只有广开言路,才知道大明未来的路往哪走,才能让真正有能力的人跃居朝堂之上。
为何太祖皇帝杀了那么多人,却保留都察院啊!
为何景泰帝如此霸权,却不断提升都察院的地位呀!
因为皇帝要听下面的声音的!
皇帝可以不治理天下,可以用有能力的臣子治理天下,但不能不听下面的声音!
有能力的臣子是哪来?是从下面杀出来的,他们是从民间出来的。
不是谁开了上帝视角挑出来的。
就说二十几岁的王守仁,在老皇帝身边最多算个秘书,让他去当一省督抚,他能干得了吗?
人才是磨砺出来的,是要从万千优秀者当中杀出来的,那才是真人才。
李东阳从小就被老皇帝挖掘,可他照样是凭真才实学干上来的,老皇帝非但没帮助过他,反而会处处给他增加难度,最终李东阳给他一张完美的答卷。
所以,到现在李东阳秉政,老皇帝非常放心。
也不是绝对放心。
都察院、监察司、军纪司、厂卫,全都是老皇帝的眼睛。
老皇帝确实没去过民间。
但他每年都会派出去无数近臣、侍卫、太监去民间暗访,还会穿插着派都察院、监察司、军纪司、厂卫的人随机暗访,还会二次走访。
景泰五十年时,老皇帝改了都察院和监察司,御史和监察史,每个县城设一个办事处,任期两年,两年随机轮调。
就是说,皇帝把眼睛,放在地方。
两年轮调,就是担心御史和监察史被地方腐蚀掉。
像宫中派出来的侍卫,没人知道什么时候会派,会派去哪里,连老皇帝都不知道,可能心血来潮,就派人去西域调查,或者去交趾暗访。
选的人,也都是随机的。
在宫中侍奉的人,不知道谁就会接到秘密任务,星夜出城,中间不许和任何人联系。
能在宫中侍奉的,都是权贵族子。
他们被地方用金钱腐蚀的概率不大,反而会被盘根错节的家族关系而桎梏。
所以,老皇帝会派西厂的人盯着他们。
这几年西厂愈发不得用,老皇帝就派影子的人悄悄尾随。
甚至,还会在他们身边埋钉子,随时监督。
为了证明消息真实,他会派人去核对,再根据地方呈上来的塘报,进行详细筛选核对。
老皇帝极尽权术,就是要看看地方的真实情况。
他可以不管,但不能被蒙蔽!
一个皇帝说出来何不食肉糜,多么悲凉啊。
不是他傻,而是制度有问题!是欺上瞒下的后果呀!
太子现在不让民间发声了。
近两年还会有人反抗,想要朝廷广开言路。
可反抗几年之后,发现反抗无效时,天下人就会失望了,就会对朝堂发生怨怼了。
这种仇恨的种子,会让这个庞大的国家走向分裂的。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啊。
的确,十年二十年没有问题,大明底子足够厚,可三十年五十年呢?人心寒了,捂不暖了。
何况如此庞大的疆域,全是富饶之土,合久必分啊!
所以,老皇帝不止要自己派人去听下面的声音,还要让下面的人说!
还是那句话,他可以不管,但不能不知道!
这个天下的所有事,皇帝必须全都知道,这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
可太子听不进去啊。
他就算能强制恢复景泰六十年前的情形,那又如何呢?他八十七岁了,还能活几年啊?
太子登基后,不还是走回去了嘛。
朱祁钰坐在养心殿内,千言万语化作一声叹息,当年若非唐皇后提前生产,皇子序列确定,哪来的后世千年之祸啊。
为了给太子擦屁股。
他效仿金国,进行政务公开。
景泰六十五年,正月十六,朝廷发布年报,公开大明财政收入,以及全年朝廷的预算。
这份年报,是去年创办的新报纸。
未来,会作为中枢政务公开的年报。
第一版共印一亿份,结果刚发售,十分钟内抢购一空,连报纸局都懵了,这玩意还能赚钱?
报纸上,写着:景泰六十四年,财政总收入22.7亿元,具体收入明细全部在列。
总支出24.9亿元,详细支出明细。
支出大头是建设支出,其次是军费支出。
每项收支都非常详细,数字精确到最后一位元。
全国百姓看个新鲜,看完之后,纷纷惊叹,我的国原来这么富啊。
正常报纸只有两大张。
财报则有二十九张,厚厚一本。
除了景泰六十四年的详细收支外,还有国企收支、银行收支、国家重点投资项目等等。
后面就是新年展望了。
中枢预估,景泰六十五年,财政收入超过24亿,预估支出高达27亿。
又详细列出预计支出项目和金钱数字。
还有主要投资项目,多是农产品扶植和基建。
后面,则是全国所有省府县所有地区的财政收支情况,都非常详细,百姓可以随便去算。
这是一份极具诚意的财报报纸。
让公众对国家财政有了深刻认识,也让公众对国家政务产生了参与感。
地方百姓也知道了地方政府,一年收入多少钱,花了多少钱,历历在目。
这种参与感,是实打实的。
从景泰六十五年开始,每年正月十六,都会公开财报,做到政务公开,这是国策。
朝廷所有印刷厂,加班加点印刷财报。
而景泰六十四年的财报,创造了报纸销售记录,总销量高达170亿份,就算是藩国百姓也在购买,也卖得太多了。
就这一份报纸,养活了地方多少濒临倒闭的印刷厂啊。
老皇帝想用政务公开,挽救太子的愚蠢。
其实是希望百姓参与到政治当中来,发表自己的见解,供中枢参考。
他还想进一步公开朝政。
朝廷上下,其实没什么秘密可言,尽量做到公开透明,让上下通道畅通,上面能听到底层的声音,底层也能看到上面在做什么,这是大好事。
却遭到太子的坚决反对。
他认为,治政是家国大事,岂是那些升斗小民懂的?
让他们参与?懂吗?能提出见解吗?
他们好好从事自己的行业得了,自己的行业都搞不明白,在家国大事上瞎置喙,他们有资格吗?
这话把老皇帝气得够呛:“太祖皇帝凭什么拿下的天下?靠的是千千万万支持的人!”
“那太祖皇帝没给这些人回报吗?现在大明的权贵阶层,不就是他们吗?他们为我朱家建功立业,我朱家已经仁至义尽了!”
朱见淇大声道:“民心,民心,民心是最没用的!”
“以前您也不信民心,为何如今忽然愿意分政治权利给下层呢?他们有什么资格获取权力呢?”
其实太子也没说错。
这是家天下!
再说了,所有为朱家江山建功立业的人,都得到了自己的回报,这些人才是民啊,他们的意见才是民心啊。
“太子,朕不是跟你吵架。”
朱祁钰声音明显变弱:“上下通畅,聆听民意,朝廷才能走得远,做得好。”
“如今天下不一样了。”
“太祖皇帝时,只分封功臣,就能天下稳固。”
“现在呢,有电灯,有火车,有报纸,未来还会有其他东西,这些东西,会改变政治形态的。”
“你若不走在前面,早晚会被人推翻的。”
“民心,在未来是最重要的东西,能保证整个国家不分裂,能保证你的皇位啊。”
朱见淇要反驳,朱祁钰摆摆手,小声道:
“朕让民间发声,是想听听底层百姓是怎么想的,他们的日子好不好过;朕经常派人下去看,是看看百姓的日子,和报上来的一不一样!”
“大明江山,不是给权贵建立的。”
“大明不是魏晋,不是世家天下,以前完全姓朱,但现在是姓天下人的,大明三十八亿人,共有的天下!”
“你眼睛只看着权贵,却不看看民间百姓。”
“难道你想被欺上瞒下,只做何不食肉糜的晋惠帝吗?”
朱祁钰声音不大。
他老了,人老了就会自然而然的恐惧年轻人,即便他是掌控天下的皇帝,在这一刻也变得软弱了。
“陛下,儿臣心中有数,不劳您教诲。”朱见淇语气明显变得冷硬。
和以前惧怕老皇帝,完全是两种态度。
这一年多,他明显感受到老皇帝在急速衰老,说话也没有之前硬气了,忍耐力比以前强太多了,说话声音也在变小。
说明他真的老了,老到说话无力了,老到人人可欺了。
最关键的是,他正在将权力往太子身上过渡,老皇帝虽没禅让,其实和太上皇没区别了。
宁欺白发翁,莫欺少年穷。
朱见淇胆子也大了,说话声音也大了,因为那个笼罩在他头上的恐怖阴影,正在急速缩小。
不。
整个大明已经被他攥在手里了。
哪怕他现在把权力还给老皇帝,老皇帝也接不住了。
这大明,现在就是他一个人的!
“大明亡在伱手里,反正朕也看不到,去吧。”朱祁钰别过头去,不想再看他。
人会变的。
以前太子谨小慎微,那是翅膀不够硬。
现在翅膀硬了,岂会将他放在眼里?
朝野上下权柄尽归太子,他不过一个久居深宫的老不死罢了,让人看着厌烦,天下人讨厌的老东西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