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 第347章 大明有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的能力,为什么要停止开拓?

第347章 大明有变废为宝、点石成金的能力,为什么要停止开拓?(1 / 1)

“大明人口超过五百万的城市,北京、武汉、南京、上海、苏州、扬州、常州、广州、深圳、香港十个。”

“人口过二百万的城市,沈阳、天津、真定(石家庄)、保定、开封、南阳、济南、青岛、太原、大同、潞州、安邑(运城)、长安、延安、凤翔、南郑、兰州、成都、重庆、长沙、桂林、南宁、驩州、交州、新益、珠海、潮州、厦门、绍兴、湖州、镇江、合肥、江宁、凤阳三十四个城市。”

“像哈尔滨、长春、承德、福州等地,都逼近两百万人口,人口不受控制地向城市移动。”

朱祁钰道:“朕也头疼,人口高度集中一个城市,弊端极大。”

“不说其他,就是粪便处理,负担都是极大的,像南方诸多城市,下雨之后内涝,每年都会淹死很多人。”

“但城市里的人实在太多了,怎么也赶不走。”

“以前叫城池,以防御为主,所以叫城池。”

“现在城池以坊市为主,只能叫城市了。”

“还诞生了市民阶级,他们不从事农业劳动,依靠工厂、经商为生。”

“可供应城市的米粮,可是从印度买回来的,中枢又严格控制价格,导致很多粮商罢工,不愿意做粮食生意。”

“户部、财部都派人了解过,做粮商确实不赚钱。”

“若是米粮价格提高,城市人口压力变大。”

“而人口高度向城市集中,导致民间种地的人越来越少,像江南竟出现土地撂荒的罕见情况。”

“中枢费劲巴力的去买粮食,国内有土地却不种粮食。”

“朕有什么办法?”

朱祁钰深表无奈:“南方不比北方,粮食储存极难,成本自然是高的。”

“阁部重臣竟想引入外来人口去种植粮食。”

“被朕驳斥了,大明军将流血流汗,不是给外人创造美好生活的!”

听见皇帝抱怨的话,陈嘉猷觉得头大。

好日子才过几年啊,百姓竟堕落成这样了?

主要原因是放开奴隶。

普通百姓家里都养着一到两个男奴,用来种地,小地主家里都有十几个,女奴恨不得凑出一个万国拼盘。

朱祁钰都担心,国内爆发农奴造反,然后反客为主,变成五胡乱华。

国内看似三亿人,估计有一亿奴隶在民间生存,其实是四亿人刨食,汉人比例被稀释降低。

甚至民间还出现了一种情况,偷偷让奴隶生子,然后让奴隶的儿子替代自己的儿子去服兵役。

陈嘉猷咀嚼皇帝的话,这是考校。

回答结果,决定着他的仕途。

“陛下,种地是天大的大事。”

“微臣以为有三个原因,让百姓不愿意种地了。”

“其一,是奴隶的使用,人皆有惰性,过度依赖农奴,不愿意劳动,贪图享乐,自然人口往城市移动。”

“其二,因为大明日子安逸,人皆是短时动物,很少人居安思危,中枢强压米价,导致民间不珍惜米粮。”

“其三,陛下对百姓太好了,所以百姓认为可以欺辱中枢,打着歪算盘琢磨着怎么占朝廷便宜,心思用歪了。”

他的见解倒是独特。

朱祁钰面无表情,听他说下去。

“微臣有四策,请陛下细听。”

“其一,中枢提升粮价和房价,用房价控制人口,逼人口倒流,粮价、油价、肉价也提升,让百姓生出城市居住不易的念头。”

“其二,加强移民,中枢对土地数量严格划分,数量不够的,全部移去新地。”

“其三,中枢对农业进行补贴,增收城市居住税,这笔税补贴给农户,让农户收入,略高于商贩、工人收入。”

“其四,严格控制民间奴隶数量,开始向民间征奴隶为役,把奴隶累死在民间,快速减少奴隶数量,并提高奴隶售价,让普通人家用不起奴隶。”

这个陈嘉猷,本事没落下啊。

朱祁钰脸上露出满意之色:“接着说。”

“微臣以为,人口向城市高度集中,有大坏处,但也有小益处。”

“人多力量大,人口集中,就会诞生高度发达的商业,手工业、制造业等密集型工厂,也会降低人力成本。”

“而中枢对工厂是大力扶持,您也希望用机械替代人力,进而解决土地撂荒等问题。”

“所以,能否找到一个支撑两者的节点?两全其美?”

“中枢能否回购一批土地,然后成立垦殖公司,雇佣一批城市劳动力,农忙的时候,就雇佣一批人去皇庄垦殖,农闲的时候也不用开工资,这样一来,一年能节省两到三个月的工资。”

“而这些人还是城市人口,城市闲置人口能赚到钱,也解决了土地撂荒问题。”

朱祁钰愈发欣赏他:“你在印度这些年,没浪费时间啊。”

“微臣一分一秒不忍浪费,这些年虽看不到大明书籍,却将印度书籍基本看完,是以有些粗浅见解,请陛下勿怪。”陈嘉猷笑道。

“你这个办法很好。”

“但是,皇庄这个口子不能开。”

“而收购撂荒土地,难免会形成大地主,土地兼并的问题,终究是要考虑的。”

“垦殖公司可以试试,让阁部去商议吧。”

朱祁钰笑道:“以你的功劳,可去地方当一任知府,历练几年,再调回中枢。”

大明高官,必须是进士,必须在基层历练,当一任督抚,才能回到中枢进入阁部。

进士的标准从未降低过,虽然开恩科,但恩科卷面更难,录取率更低,对进士这一关是绝对严格把控。

升迁之路是螺旋型的,从地方到中枢,再从中枢派去地方,反复几次,才能当督抚,才能进入内阁七部六寺。

陈嘉猷却跪在地上:“微臣自知不是良臣益辅,也非旷世之才,中枢有李姚之伟才,地方有马韩之雄才,臣不过米粒之珠,唯愿一生在路上,为陛下出使各国。”

朱祁钰凝眉:“使臣这辈子没什么出息。”

“虽然伱在印度十二年,为大明鞠躬尽瘁,你却无法凭出使之功,跃居阁部。”

“陈嘉猷,你要想清楚啊,要一辈子窝在鸿胪寺吗?”

陈嘉猷咬牙道:“煌煌盛明,怎能没有使臣出使万国?臣愿意终生走在路上,为大明出使,为陛下扬威!”

朱祁钰有几分感动,华夏为何屹立不倒,就是每一代人都会有些傻子,他们为了这个国家,鞠躬尽瘁;为了这个国家,死而后已。

每一个时代都有,会前赴后继的为这个国家,不辞辛劳的付出,甚至会为这片土地而死。

这种赤诚的热爱,才塑造了华夏之魂。

陈嘉猷明明有更好的仕途,凭出使印度十二年之功,可以去地方当四年知府,回到中枢再担任侍郎几年,再派去地方,七十岁之前一定能入阁部为重臣,执掌天下,流芳青史。

可他却选择了一条最没出息的路。

在鸿胪寺一辈子,也当不上寺卿的,因为寺卿是不能出使的,要在朝中效力的。

朱祁钰将他扶起来:“陈卿,你为大明、为朕做的,朕不会忘记。”

“朕会让人把你的事迹写下来,在你走过的路上树碑立传,让后人永远铭记你的功业。”

“你虽在鸿胪寺,你虽是使臣,却对大明有着重大功绩。”

“朕不会忘记,明人不会忘记,后人也不会忘记!”

“你是大明英雄!是朕的张骞!”

陈嘉猷感动地哽咽。

他也有私心。

大明根本不缺官员,看看俞经就知道,一个小小的县丞,精通多门语言,精通医术,对大明政策了如指掌。

官员已经不是十二年前的官员了,而他在印度呆了十二年,和大明已经脱轨了,去地方当知府,怕是也会被上下糊弄,当个糊涂知府,半世英明葬送,沦落成笑柄。

而大明却稀缺使臣,边永、潘本愚回国后,执掌鸿胪寺,出使列国已经鲜有机会了。

像他这样有大声望傍身的使臣,更是少之又少。

所以,他要做皇帝的张骞,一生走在路上,最后凭此功列入文庙,这是他的私心。

皇帝大加赏赐后,便让他回去和家人团聚去了。

“把边永宣来。”

很快,边永进来。

大明开海之后,尤其打崩了东南联军之后,真正做到了万国来朝,大唐洋沿途各国,都跑来给大明进贡。

鸿胪寺的工作是极为繁忙的,边永有丰富的外交经验,留在京师处理这些杂务。

皇帝对万国来朝这等虚名不看重,甚至还不要脸的四处勒索,根本就不要天朝上国的帽子。

就要好处,只要好处。

这就让鸿胪寺变得更忙了,以前鸿胪寺就是一个礼节部门,现在变成了勒索部门,皇帝开出的条件,他们极尽脑汁的去要。

然后还要写成成绩单,公布天下,让天下人看到皇帝多么无耻。

皇帝沾沾自喜的说:勒索万国,才让朕有当万国大皇帝的感觉。

“边永,那些印度人你是怎么安置的?”

“陛下,微臣还想问您呢。”

边永苦笑:“那些印度人甚是不懂礼仪,微臣让他们在学礼仪,还有人仗着会医术,跟臣索要女人,真是一群野蛮人啊。”

“找些印度女奴赏给他们,不许汉女和他们接触。”

大明不是十二年前的大明了。

景泰二十三年,哪怕在犄角旮旯见到一个外国人,百姓都不觉得奇怪了,因为太平常了,哪家富户没个西洋姬。

西洋奴隶也多,很多人家都有。

之前皇帝还想引进世界精英入大明,所以陈嘉猷极力招揽印度精英来大明,但现在嘛,大明不缺这些人才了。

尤其耿九畴等人从三亚回京后,上疏皇帝,务必严控西洋番人在大明生根发芽的风险,谨防他们鸠占鹊巢。

陈嘉猷也提出这个担忧。

了解印度的人都知道,印度的统治者从来都是外族。

如今大明涌入大量外夷,大明极有可能为人做嫁衣,盛唐不就是大量吸收外夷,才爆发了安史之乱?

就算不爆发安史之乱,盛唐也得爆发其他动乱。

所以,朱祁钰一直在强制汉化,并小心翼翼吸引外族并入大明,对兵权更是谨慎又谨慎。

这也是朱祁钰做事绝的原因,不杀光了,他不放心。

也是竭力推进大明是单一民族国家的原因,就是不许产生丁点分裂之心。

“若是有让人悄无声息绝育的办法就好了。”朱祁钰喃喃自语。

边永翻个白眼:“陛下,就算有,人家早晚会知道的,还不怨恨大明?”

“你说他们生的孩子,会认为自己是明人吗?”朱祁钰问。

“微臣也不敢说。”

边永表示无奈,人都是慕强的,大明强盛被世界周知之后,就吸引了很多外夷进入大明定居。

说是贸易,其实就是来享受大明福利来了。

谁都想当天国子民,人都是慕强动物啊。

“邢郡王昨日入宫,跟朕说了血统论。”

朱祁钰站起来,背着手走:“如今民间很多混血儿长大了,他们长相和明人确实有区别。”

“不知道要几代之后,才能完全变成明人。”

“以前是闭关锁国,几百年都等得。”

“但现在是完全开海,越来越多外夷进入大明,于谦就担心,他们壮大之后,会诞生新的族群,进而侵吞大明的果实。”

“朕苦心造诣做的一切,却给外族做嫁衣,听得朕一身冷汗。”

朱祁钰面露狠色:“边永,你说杀了他们怎么样?”

“陛下,此事微臣考虑过,但您说这些年咱们从国外买了多少奴隶呀,人家也没亡国呀。”

边永表示无奈:“杀一批再来一批,杀得完吗?”

“尤其世界这么多族群,最好分辨的就是非洲、印度、东南夷,这些人最好分辨,凭多黑就知道了。”

“而欧罗巴诸族,咱们根本无法分辨出来他们是哪个民族,只是统一的用西洋代替,其实是非常不准确的。”

“甚至,在葱岭以西的诸族,也和咱们长得不一样,但和西洋人长得还不一样。”

“咱们杀了这么多年,您就说说,安南人真的杀光了吗?”

“老挝?柬埔寨?暹罗?哪个杀光了呀!”

边永叹息:“微臣甚至在想,若是不杀,全都融合并入大明呢?”

“可永乐朝就这样做过了,安南不也照样吐出来了吗?”

“如今,大明屠了安南、老挝、柬埔寨,反而占据了这些地盘。”

“说来也可笑,大明信奉的儒道,竟无法让大明扩张。”

边永长叹一声。

儒家思想是高度集权,高度集权就不允许扩张。

没有儒家,华夏大地就不会永远打不散,同样的有了儒家,就不会快速扩张。

“既然没法杀。”

“朕就在想,能否在民间散布恐西的流言。”

“让民间和西夷对立,进而阻止他们鸠占鹊巢,摘取大明的胜利果实?”

“甚至出台排西法案,让西夷在大明寸步难行。”

根据景泰二十二年的统计,大明有三百万外夷定居。

而民间有上亿奴隶在活动。

这就是社会最不安定的因素。

朝廷能管束明人,因为能用移民、诛杀威胁他们,但对奴隶却无效,我们都是奴隶了,还怕个屁啊。

这些年,奴隶反杀主人的案件屡见不鲜,被处死的奴隶也多。

甚至有大规模屠奴的现象,并对蓄奴进行全方面限制。

民间铁匠铺最火的就是锁链,给奴隶烙上锁链,一辈子也那不下去的锁链。

这只会加剧奴隶和明人的仇恨。

“陛下,您这担忧是不是太远了吧?”边永觉得没必要吧。

因为混血儿刚成年,正是婚配的时候,若是这条法案现在公布,就会剥离混血儿和明人的血缘关系。

这些年,中枢是很保护混血儿的,极力宣传称他们就是汉人。

也正因此这些混血儿是承认自己是汉人的,对皇帝也是很拥护的,民间很多爱国诗歌,都出自他们的口中。

如果排西法案一公布,那么脆弱的平衡就会被打破,杂种这等污蔑性的词汇又会出现在混血儿身上。

这是皇帝决不允许的。

只要父母一方是汉人,那么孩子一定是汉人。

别忘了,明人和蒙瑶壮回彝苗维各族都是不停通婚的,一旦把血统论公之于众,那么这些人会不会立刻反叛?

中枢决不许任何分裂言论出现,防的是外夷,不是自己人!

朱祁钰沉吟:“那些外夷不回自己国家,定居大明干什么?”

“边永,你没想过这个问题吗?”

“有家不回,在大明当二等人,图什么呢?”

边永一愣:“可能是母国有战乱,来到大明躲避战乱吧?”

“有没有一种可能性,是他们的母国早就灭亡了?”朱祁钰道。

犹.钛人:你就直接报我身份证得了。

边永却道:“那不更好?直接并入大明了。”

“想得美,朕的大明是明人的乐土,而非野狗的去处!”

朱祁钰可太知道了,大漂亮国就被某钛族控制了,别看人家没国家,却控制世界。

这些人流亡一千多年了,还能完整保存民族。

他们跑来大明,绝对是要在经济方面控制大明,进而实现他们的狗屁复国梦。

他们极善经商,自然会成为很多贵族的座上宾,自然而然的就定居大明了。

但他们为了维护血统,是不和外族通婚的,所以他们很容易就能辨别出来。

边永笑道:“陛下,其实行使排西法案没必要,不就三百万人嘛。”

“微臣有一法子。”

“中枢可发布法案,不许二等人婚配,不许生子,一旦发现立刻处死,包庇者阉割。”

卧槽!够绝!

朱祁钰竟然乐了:“你这个办法好,在我华夏疆土上,明人是一等人,奴隶、外夷、没有户籍的全是二等人,不许婚配,就不许生子。”

“他们不管抱有什么目的,要么离开大明,要么在大明当绝户。”

“可他们来容易,想走就不行了。”

“再加一条,二等人离岸,每人缴纳一百万离岸税。”

这样就能保证血统的纯粹性了。

“陛下,可单独成立一个部门,专门收二等人的离岸税。”边永更坏。

“允!”

朱祁钰心情大好:“太子也到了该婚配的年纪了,朕让地方遴选些秀女进来。”

“朕打算从苗瑶彝壮臓蒙回朝索各族都挑一个美人出来,还有一个混血儿,一起嫁给太子。”

“皇子这么多,都挑一个,封侧妃。”

“你觉得如何?”

边永翻个白眼,我就担心太子的腰子。

“哈哈哈,各有风情,太子有福了。”

老爹受的罪,儿子们也别想逃。

皇帝都喜欢他们的女孩,权贵自然会跟风,民间自然也会求娶他们的女孩。

时间一常,就很自然的通婚了,通婚几代之后,就彻底融入成为汉人了。

边永很清楚,皇子们的正妃是从重臣当中挑的,其中有耿裕的女儿、刘健的女儿、王越的女儿、李瑾的女儿等等。

太子妃主要从这四家当中挑。

似乎皇后看上耿裕的女儿,而耿裕的女儿有点看不上太子,觉得太子太笨,她似乎看上了四皇子朱见漭。

最让边永苦恼的是,他的小女儿也在皇子选妃的序列之中,也早早被接入宫中养着去了。

皇帝似乎更看重年轻人的意见,强扭的瓜不甜,人家不看对眼,爹妈咋撮合都没用,貌合神离的过日子,都不舒坦。

听说后宫嫔妃都和皇帝怄气呢,各宫嫔妃都有儿媳妇人选,而皇帝却让他们自己看,而且主要听从女方的意见。

嫔妃们都疯了,到底谁才是你的亲儿子啊!

正说着呢,王华进来禀报:“陛下,内阁此事不决,请您决断。”

边永立刻退下。

朱祁钰拿起奏疏,微微皱眉,这是范广的上疏,他认为帖木儿汗国正是虚弱的时候,应该趁机进入费尔干纳盆地,撕咬一口肥肉下来。

杨信也认为,现在是好机会。

“李贤怎么认为的?”朱祁钰见上面没有内阁的批复,皱眉问。

“回陛下,首辅难以决策,是以来问您。”王华回禀。

王华和谢迁,是一榜进士,同榜双壁。

内阁更看好王华的试卷,想点他为状元,但皇帝却认为谢迁的试卷更务实,就点了谢迁为状元,王华为榜眼。

谢迁和王华是好基友,历史上王华的状元,是谢迁点的状元,因为王华倒霉,就是考不上,最后走了好友的后门才当上状元。

而王华有个大名鼎鼎的超级牛人儿子,王守仁。

王华不是没才华,单纯的倒霉。

他以秀才身份,在交趾任官三年,得以多考一次举人,是在交趾考的,交趾行的百越卷,所以就考上了。

又在新益州任职三年,就考中了恩科,和谢迁同榜。

如今,都在军机处侍从皇帝身边。

“西域太远了,中枢鞭长莫及,让范广和杨信,根据西域情况,自己决策吧。”

朱祁钰放下奏疏:“可是李贤觉得不妥?”

王华跪在地上:“什么都瞒不住陛下,首辅担心伊国公、建昌侯常年掌兵在外,会生出不该有的念头。”

主要是西域太远了,没有水路沟通。

所以中枢出现了,不要西扩的声音,扩多少以后吐出来多少,徒费银钱。

民间这股舆论的声音更大,都认为停止扩张,经营好现在的土地就好了。

“杨信的女儿和小二十同龄,朕想和杨信做个亲家。”

“范昇的女儿和老十五同龄,嫁给老十五吧,做正妃吧。”

朱祁钰明白李贤的意思,就是用皇子联姻,捆绑功勋。

虽然太祖皇帝多次反对,但这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不能不用。

他挑的两个儿子,都是皇后的儿子,都是嫡子,这样足够安抚两位了吧?

“陛下圣明。”王华恭维。

“少来。”

最新小说: 倾世桃花:王爷,细作难当 农妻有毒:主子,该吃药了 凭虚公子 步步封后:邪妃上位记 爆笑冤家:暴烈蛇王的宠后 宴福 宠夫娘子 重生之执掌天下 穿越成了小和尚 重拾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