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明末大军阀 > 第五百八十一章 教育体系

第五百八十一章 教育体系(2 / 1)

内阁官署。

刘衍听完了宋应星的禀报,沉思了一会儿,然后问道:“民政部尚书赵民怎么说?”

“启禀阁老,赵部堂觉得下官之见,有些道理,只是拿不准主意,便让下官过来向阁老禀报一番。”

刘衍摇了摇头,这个赵民还是太谨慎了。

其实宋应星想到的凑足各地新式学习教书先生的办法很简单,那就是集中突击培训。

先从各地招募大量没有考上功名的书生,以新式教材对这些书生进行“填鸭”式的培训,然后在短期内让他们熟悉新式教育的过程,以及想要得到的结果,如此便可以派到各地去上岗了。

至于这些书生能否理会其中的含义,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新式学校教书先生,宋应星都是不关心的。

眼下最为关键的,便是在全国范围内搭建起新式的教育体系,先将架子搭建起来,让这个新式教育体系正常运转,然后再逐步进行微调。

刘衍心中对于这个办法还是非常赞同的,其实宋应星的办法,与后世那个红色政权扫盲的办法如出一辙。先集中突击培训出大量的所谓老师,这些老师甚至有的人本身就是文盲,只不过通过死记硬背,将大量的生字形状背了下来,在写字的时候,就好像是画画一般,只能认出一个大概,知道大概的读音而已。

即便是这样的老师,也依然可以上岗,只是因为后世那个时候,全国上下认字的人太少了,只能赶鸭子上架,一遍一遍、一轮一轮的扫盲,最后才将全国的文盲人数大幅度的降了下来。

而现在刘衍面对的情况也差不多是这样的,整个大明上下,能够熟练教授各种新式课程的先生非常少,如今要在全国推广新式教育,就必须要将教书先生扩大化,哪怕其本人对新式教育都是一知半解,甚至两眼一抹黑,只要是能认字,能够照本宣科,甚至是一个字一个字的照着书本念,那就可以了!

其实华夏自古的教育体系就是“填鸭式”的方法,先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死记硬背,不理解可以,不认同可以,不明白也可以,先记下来,等到将来年纪增长、阅历增长、学问增长之后,便能够自然而然的融会贯通,以前许多想不明白的道理,到了一定年纪自然就明白了。

就好像后世所说的那样:年轻时候射出的一颗子弹,正中多年后自己的眉心!

于是刘衍对宋应星说道:“宋侍郎的这个办法,本公看可以推行。只是在选取教书先生的时候,一定要对其进行甄别,凡是不赞同新政者,不管学问如何,一律都不得任用。”

宋应星见刘衍答应了下来,心中大喜,当即抱拳说道:“阁老放心,此时下官亲自盯着。”

开始刘衍是任命宋应星为民政部主事,暂时主管教育司。宋应星上任之后,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便将新式学习的各种教材刷新了一遍,还填补了农事、手工业等类别教材的空白。

刘衍闻讯大喜,直接下令将宋应星从民政部主事提拔为侍郎,仍旧主管教育司。

而此时随着新政的全面铺开,民政部也对新式教育体系进行了全面的梳理。

此时新式教育体系自下而上分为县学、府学(直隶州学)、道学(各省)三级,县学为启蒙基础,相当于后世小学、初中阶段,府学及直隶州学相当于高中阶段,已经有一定的选拔性质了。

道学相当于后世的大学阶段,已经是研究各种学问、各类技术的所在。

而按照具体新式学校教授的内容分类,各地县学都是一样的,教授识字、常识、四书五经等基础学科。

到了府学、直隶州学这一级别,就开始分类了,有学习经史子集的文学类学校,有教授各类手工业技术的学校,有教授经商知识的学校,有教授农学知识的学校,等等。

而到了道学这一等,依然和府学一样,分为各类专业学校,只不过研究的更深,在刘衍的计划下,道学将作为今后大明的技术研发、技术储备、技术人才培养的摇篮。

随后刘衍便笑着让宋应星坐下,问道:“如今各地新式学校筹建的如何了?”

宋应星这段时间一直在忙碌这些事情,各种数据就在脑海中记着,于是当即说道:“启禀阁老,如今山东、北直隶两地的所有府县,已经全部普及了新式学校,凡是适龄生源,也已经基本入学。”

“山西、河南、宣府三地新式学校的普及情况,大概有个三到四成,目前这三地以宣府的情况最好,山西、河南因为战乱的原因,目前的首要还是民生,所以新式学校的普及就慢了一些。”

“至于其余各道府县,则只有一到两成的普及率。”

宋应星担心刘衍不高兴,急忙说道:“不过阁老也不用忧虑,目前朝廷财力充足,随着新政的逐步落实,新式学校的普及速度是会越来越快的,下官估计,再有三到五年的时间,我大明便可以全面构建起新式的教育体系。”

刘衍点了点头,其实三到五年的时间已经非常快了,要知道此时的大明才刚刚从剿灭李自成的战火中站起来,不少地方的百姓连基本的生存都是困难,要在这个时候一下子就普及新式教育,是不可能,也绝不现实的。

于是刘衍点了点头,说道:“三到五年,时间上可以,但是民政部教育司也要实时的调整政策,大力推进。”

其实还有一句话,刘衍并没有说出来,那就是刘衍准备在新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大明原有的旧式私塾、官学教育体系被取代之后,大明的科举考试将与新式教育挂钩。

到了那时,想要考取功名,光背四书五经,只会写八股文,是不可能考取功名的,必须要精通各种实用之学。

想进农事部,就要有农业学校的文凭,想要进国防部,就要拿到演武堂的毕业证,想要进财政部,就要有财政学校的毕业证。

只有拿到各种专科学校的毕业证,然后才能有资格参加朝廷的专项科举考试。届时朝廷科举也将仿效后世的公~务员考试,分门别类的组织一系列的考试,而不是用一张试卷考完了事。

将来的大明朝廷,那将是专业的人才,干专业的事情,如此才能彻底杜绝东林党那样,只会夸夸其谈,只会写漂亮文章,却一点实事都干不了的“口号官吏”。

“嗯。”

刘衍心中暗道:“万里长征第一步,先建立新式教育体系,然后再说其他吧。”

随后刘衍又意识到,估计将来改革科举的时候,又将是一番动荡,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现在先考虑眼下的问题好了。

“对了还有一事。”

“阁老请讲。”

刘衍问道:“朝廷大张旗鼓的推行新式教育,各地的大儒士子是怎么看的,民政部可有反馈?”

刘衍现在还有一个担心,那就是新式教育将以往的工匠、商贾、兵将等阶层的学问抬的太高了,已经基本上与所谓的圣人之言平起平坐了,那些儒生肯定会打心里反对的。

别说如今儒学一家独大的情况了,就是当初秦朝的时候,儒家还只是百家之一,儒生就已经开始排挤其余各家,甚至还对秦始皇的行为指指点点。

宋应星说道:“阁老明鉴,各地士子、大儒的确对新式教育颇有微词,之前也有人开始集会,以作诗、写文章来抨击朝廷新政。”

“只是随着各地新政的不断落实,朝廷需要的读书人越来越多,而且许多都是在新式学校教书,或是在各处商社中任职,不少儒生都尝到了实惠,赚到了银子,所以现如今儒生之中反对的声音也小多了。至少民政部这边,已经听不到什么反对之声了。”

刘衍点了点头,如果是这样就好,如此也能看出来,那些儒生之所以反对新式教育,无非就是担心自己所学被新式教育取代。

而当他们能够从新政中获取好处,反对的声音自然也就消散了许多。归根结底,还是利益使然。

不过刘衍非常清楚那些儒生的嘴脸,于是待到宋应星告辞之后,刘衍又将吏部尚书王文镇、民政部尚书赵敏找来,对二人说道:“本公听闻曾有儒生公然反对朝廷的新式教育,二位尚书谨记,从今以后,凡是集会反对新式教育的儒生,朝廷要一律将其革除功名,那些参加的所谓大儒,也要取消一切入世的资格和权力!”

王文镇和赵民当即领命,刘衍这可是下重手了,很快各地反对新式教育的声音便归于平静,还有一些反对过新式教育的朝廷官员,吏部也不管其职位高低,一律进行处理,或是革职、或是降职。

这一下,反对新式教育的声音便彻底消失了。不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军情部尚书吴国金却突然接到了一份情报,顿时眉头紧锁,立即将南镇抚司指挥使姚广明找来,命其立即赶往江南各省严查。

“现在江南各省有暗流涌动,你立即带人去一趟,务必要严查到底。”

姚广明看了这份情报,说道:“不可能吧?如今新政、军改之策已经在北方全面铺开,江浙、湖广、南直隶和四川也正在全力落实,还有人在暗中串联,要闹事抵制新政和军改,这群人是不是脑子坏掉了?”

吴国金冷笑着说道:“那些人恐怕不是脑子坏掉了,他们都精着呢,只不过是被那些黄白之物迷住了双眼,已经看不清当今的时局了!”

“那此时用不用禀报阁老?”

吴国金说道:“暂时先不要禀报,你快去快回,先拿到详细的情报,然后再向阁老禀报。”

“如果这期间江南那边出事了呢?”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更何况是一群只会盯着眼前利益的短视之人,时间来得及,你去吧!”

“是。”

最新小说: 逆天萌宝:绝世娘亲倾天下 三国请回答!崩坏的三国演义 我在大唐开当铺 全民领主:开局打劫李世民 魏末多少事 下堂医妃要休夫 武布中华 大漠女儿郎 假太监:女帝把我宠的怀疑人生 王爷,奴家真的是穿越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