邠州城外旷野之上,无数火红色的旌旗在劲风的鼓荡之下猎猎而动。
两营五千五百余名明军,在曹文诏的指挥之下于邠州城外已是列阵以待。
曹文诏领兵列阵于邠州城下左侧,而左良玉则是领兵列阵于邠州城下的右侧,两营相隔只有三百步,互为呼应。
陈望紧挽着缰绳,控制着座下的不安的战马。
在他的身后,九名顶盔贯甲的骑卒分列于左右。
左右各立四骑,中央一骑手持着陈望的把总旗。
把总认旗为蓝底白边,认旗长三尺,斜角有边,同样是三角旗,认旗之上上书三个大字——左右司。
杆高一丈一尺,用缨头号带一条,长五尺,缨为黑色,号带为红。
一营分三部,分别为左、中、右,旗帜之上从来写的都是左、中、右。
之所以称为前、中、后三部,是因为在行军之时,左部排前,中部居中,右部居右。
因此在行军之时习惯性称呼前中后三部,左部即是前部,右部即是后部。
陈望现在的把总位,就是左部右司的把总之位。
列阵而战,军阵展开,左部需居于大阵的最左面为大军左阵。
而作为左右司把总,陈望则是要领兵列阵居于左阵的右方,边应本部千总,这个位置同时也靠近中部军阵的方向,需要和其协同作战。
现在他麾下的四局的战兵皆是排布着紧密的军阵,三局新兵在前呈一字排开。
另外一局的老兵站于新兵三局的后方,散开成了长阵。
这些老兵这一场大战的任务并非是杀敌……
他们的任务很简单,无论前面三局谁胆敢转身向后,皆斩!
他们就是这一场大战的督战队。
陈望头戴着高顶顿项盔,身穿无袖对襟鱼鳞甲,两臂配戴着环铁臂缚,挎刀配弓。
这一战,他已经是全副武装,甚至是在外罩的那副鱼鳞甲下他还穿了一件锁子甲,一共两层的甲胄。
就是身下骑乘的战马也穿戴上了半身马甲。
如果不是此时正值夏日,炎热难耐,陈望甚至还想将布面甲也穿上。
明末之时的锻造工艺其实并不差,之所以武备奇差只是因为官员贪腐。
九边的明军的战马基本都不装备重型马铠,没有什么具装甲骑。
不是工艺不够,也不是战马不行,而是不实用。
此时欧洲开始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