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阁 > 历史军事 > 秦将 > 第八百四十二章 权力

第八百四十二章 权力(1 / 1)

秦二世皇帝八年,帝崩于咸阳宫。

太子启明继承君位,为三世皇帝。

小皇帝和赵佗之女赵芸同岁,当年刚刚十五,尚未成年,没有治理天下的能力。

按照二世皇帝留下的遗诏,由镇国侯右丞相赵佗、文通侯廷尉李于,以及驷车庶长左丞相王绾三人为顾命大臣,共同辅佐三世皇帝治理秦国。

此时天下局势稳定,黔首庶民在二世皇帝统治的这几年,生活日益宽松,对于秦国逐渐有了归属感,开始视自己为秦人。

虽然去年出现了东北胡人叛乱的事情,但有李信这位老将率兵前去征讨,对秦国来说不过是藓芥之疾,翻不起什么大浪。更别说王离率领的秦军刚刚大破乌孙,并擒其昆莫归来,悬首北阙,军威震于四海。

在这般情况下,秦国帝位的交接十分顺利。

赵佗被任命为辅国之臣,又被扶苏寄予了完成他们两人共同志向的希望,自然是兢兢业业,将精力放到治国上。

对赵佗来说,最重要的是几个方面的事情。

第一个是变更律法,将昔日战争时期的旧法革新,以适应当今天下统一的局面,让社会环境往宽松向发展。

赵佗很清楚高压统治下必有祸患滋生,唯有包容大气,方能兼收并蓄,历史上的汉、唐无不如此。

第二个则是赵佗逐渐放开了官府对商业上的控制,鼓励商业发展,让四方经济流通起来,并且发展出专门的商团前往四方蛮夷地区,与当地土着交易,传播中原文化。

在他看来,商队一旦利用得当,起到的作用可能比军队还要大。

第三则是大力发展科技,自从工学兴办后,培养出了大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其中一部分被派到各郡县担任工师,传播先进的技术。另一些则留在少府,继续钻研和发明各种科技产物。

比如火药方面,在二世皇帝统治时期就有了长足进步,虽然还无法和后世相比,但威力也算不小,如今正准备用来开采矿物。

说到科技,还不得不提到那几位修仙派的人才。

自从始皇帝崩殂后,赵佗就对卢生、徐巿等人感到很不爽,欲要惩治,恰好那时从日照郡传来消息,秦国舟师在海外发现一座大型岛屿,其广袤无垠,像是另一片大陆。

“东瀛。”

赵佗知道那个地方的情况,心里有了不一样的想法。

这个大岛上面好像金矿、银矿什么的比较多,而且还好开采。

如果秦国没有占领三韩之地,他对东瀛列岛其实不太感兴趣,毕竟从秦国本土跨海前去实在是太远了,有些得不偿失。

但有了三韩之地又不一样了。

三韩和东瀛最近的距离就一百多里,而且还是海路,顺风的话,一天之内轻轻松松就能抵达。

只是这年头海船技术还不够发达,秦军舟师跨海航行,在回来的路上遇到海啸大风,倾覆了一半船只,可见两地通航并不容易。

赵佗就想到卢生和徐巿两人昔日是寻仙派方士,多次出海,有丰富的航海经验,在这方面比较专业。

故而他给两人各自分配了任务。

徐巿负责探寻日照郡和被赵佗命名为东瀛之地的安全航线,带人在东瀛建立一个殖民地港口。

而卢生年纪大了,不太适合出海,赵佗就让他负责去建造新型的船只,新船建好,不仅可以通航东瀛,还能顺着海路更好的沟通百越之地。

除了科技外,赵佗的第四个重心是在文化方面。

春秋时期,就有孔子兴办私学,普及教育,至于后来更是诸子争鸣,各派门徒遍于天下,文化上繁荣昌盛,齐国的稷下学宫便是其中代表。

赵佗认为在文化上堵不如疏,疏而导之更能变不利为有利。

所以他主张兴诸子学室,除了是配套察举制,以及为后续的科举制做铺垫外,更是趁着这个机会,对诸子百家的思想进行一定的引导。

时过境迁,乱世时期诞生的诸子百家,在某些方面已经不符合当今的形势了。

欲要加入学室的诸子门徒,必须要接受官府对他们传承的思想进行稍微的规范化处理。

比如宣扬统一的必要性,坚定天下必须一统,华夏必须为一的思想。

一些带有明显分裂色彩的文章则是不能通行的,必须删减。

如果不接受,那就不可能加入诸子学室。

同时还顺带引导宣扬天下民族是一家,用夏变夷等种种思想。

这也是为了秦国更好的去消化朝鲜、百越、草原等地打基础。

诸子学室培养出来的人,如果得不到举荐为官的资格,那赵佗也给了他们一个新的出路。

去海东、日照、河西、九原、南海、桂林、闽中、象郡等新征服的蛮夷地区,宣传华夏思想,只要在那些蛮夷之地待个三五年,就可以回国为吏,如果能有重大贡献,那还有额外的赏赐。

虽然蛮夷之地恶名远扬,但重赏之下必有匹夫,赵佗给出了官职,悬赏了财物,那些从诸子学室中毕业,又没有找到出路的年轻人中总有几个热血的,心一狠就领命应诺,前往蛮夷之地想着干个几年,拼一生前程出来。

诸子学室在赵佗规划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但凡事总有两面性,比如诸子学室的兴盛难免会触碰到一些人的利益。

比如对当今的法家领头人,文通侯李于来说,就感觉十分不爽了。

在赵佗变法改革前,法家在秦国独大了一百多年,秦人除了军功爵外,另一条上升通道就是进入学室学习律法,出来便可做吏为官。

所以秦人对学法趋之若鹜,法家在秦国的地位十分高,因为他们把持着一条重要的为官途径。

赵佗这次改革变法,相当于是将昔日法家独吞的利益抽出来,分给其余诸家。

百家受益,唯法家独损。

这可是赤裸裸的利益冲突啊。

李于是二世皇帝任命的廷尉,法家承受的所有压力都落到了他的身上。

如果是李斯这种老江湖,或许还会忍耐,或是另有对付的招数。

但李于年轻,又对赵佗素有偏见,见到赵佗对法家进行打击,心头很是愤怒。

他将李斯的教诲忘了大半,仗着自己同样是顾命大臣的身份,有时候不免和赵佗针锋相向。

到了秦三世皇帝二年十一月的时候,矛盾更是在朝堂上公开激化。

李于公开攻讦赵佗那些选拔诸子门徒为吏的政策,认为这些人不通律法,若是在朝堂和各郡县为官吏,将会给天下带来混乱。

只有法吏才是秦国能够存在的根本,绝不可舍本逐末。

面对李于的反对,赵佗平静对待,而其他公卿则是连番上阵,怼的李于节节败退。

“可恶,赵贼把持国家大权,朝堂上尽是他的党羽,将我这个先帝所命辅国之臣毫不放在眼中。此贼如今的模样,是要学昔日的吕不韦吗!”

李于在入宫觐见太后时,不由尽诉心中愤怒。

特别是他提到的吕不韦的名字,更让太后李姝脸色骤变。

她先瞪了自家兄长一眼,吕不韦可是和帝太后有一腿的,这话能乱类比吗?

不过仔细一想,如今赵佗的情况还真和昔日吕不韦有些相似。

皇帝年岁尚幼,还未加冠亲政,国家大权尽由一人掌控。

而且赵佗的情况似乎还更恶劣一些,因为二世皇帝临终前任命了三位辅国之臣共同辅佐小皇帝。

可现在左丞相王绾年纪大了,昔日统一天下时四十余岁的中年男子已经变成了六十多岁的垂暮老朽。这年纪一大,锐气不免渐失,再加上赵佗的一些举措符合王绾的利益,故而王绾倾向于赵佗这一边。

这相当于是赵佗同时掌握了左右丞相的权力,对另一位顾命大臣李于进行打压。

李姝感觉到了危险。

同时这事情还勾起了她对赵氏一族的怨恨。

“吾子乃天命帝王,向他赵氏求亲,乃是瞧得上他们。赵佗妄自尊大,竟然敢拒绝先帝的要求,真是可恶。”

李姝一想到这事,气就不打一处来。

李于听到这话,也怒道:“前两年我代启明向赵佗求亲,他以女子尚幼给拒绝了。呵,吾等只是求亲,又非要求立刻完婚,和其长幼有何关系,大可先许下婚姻,待成年后再完婚。我看他分明就是瞧不上吾等!”

李姝银牙紧咬,眼中有怒气闪过。

她的儿子哪里配不上赵佗的女儿了?

赵氏凭什么拒绝皇室的求婚?

你赵佗是怎么敢的!

李于同样越说越气,对他来说可不仅是赵氏拒婚的事情,还有法家这几年被赵佗打压积累的怨气,以及双方对执政权力争夺时积累的仇怨。

各项矛盾已经累积的很深了。

他厉声道:“赵佗此贼面善心恶,先帝被其所惑,以为他是忠良之臣,特诏令其辅国。哪知先帝刚去不过两年,他便拉拢王绾,尽收朝堂大权,对我这个顾命之臣百般欺辱,真是岂有此理。”

“我看这朝堂上尽是他赵氏党羽,天下各郡县以及军中皆是他赵佗旧部,天下只知有镇国侯,岂知有皇帝也!赵贼此等威势,恐怕还在昔日吕不韦之上,说他是齐之田常,怕是相差不多了。”

李姝眼中闪过厉芒。

权臣和君主,天然就有冲突。

在秦统一天下前的时代,可是有不少权臣弑杀君王的例子。

哪怕不说三晋分家,田氏代齐。

光是春秋弑君三十六,就有无数君主的人头滚滚落地。

就是在秦国,亦有秦怀公被权臣威逼自杀,另立新君的例子。

她这个太后,和李于这个小皇帝的亲舅舅,是君权的绝对扞卫者。

如今朝堂上出现了把持朝政的权臣。

他们又将如何抉择呢?

喜欢秦将

最新小说: 女相倾国:冰山王爷盛世独宠 随遇而安之宅门旧梦 超级病毒军团 邪王妻管严:腹黑杀手妃 玉面鬼手 一个女子的故事 福晋当家 爆笑花木兰 弃妇再嫁:萌娃当家 邪王宠妻:倾汉蛊王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