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潼之名,源于夏商。《广博物志·卷四十》引《蜀记》云,梓潼原名尼陈山,为夏禹治水疏理河道而陈放泥土的地方,故名尼陈山。夏禹治水因与江河相处,欲造独木舟,知尼陈山有梓木,径一丈二寸,令匠者伐之,梓树不伏,化为童子,禹责而伐之。先民以梓树为童子所化,即改尼陈山为梓潼山,因蛇水绕山,以水为表,故名梓潼。蛇水亦因此而名梓潼水。
春秋战国时期,梓潼属蜀国领地。秦惠文王更元九年秋,惠文王遣大夫张仪、司马错、都尉墨伐蜀。蜀国亡。梓潼即入于秦国版图。秦昭王二十二年,秦王朝开始在蜀地实行郡县制,置蜀郡,划蜀地为三十一县,梓潼县始置,隶属秦国蜀郡。
杨坚立国之后,对东晋以来滥设州、郡、县所形成的“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弊政大加革修,效法秦制,推行郡县制,并小为大,减少郡县设置,乃撤销设于梓潼的潼川郡,将设于稷连的安寿县移治梓潼。又撤销刘宋设于上亭驿的茂陵县,其辖地并入安寿县。再撤静龙郡,阴平县仍置。阴平、安寿二县皆隶属普安郡。大业三年,安寿县还名梓潼县,仍隶属普安郡。
梓潼关作为蜀地战略要塞,自古以来便是汉中到蜀中的一道关卡,虽然它并不像白水关、葭萌关、剑门关那般是绝对的军事要塞,但往来于汉中的西面羌人都会自此而过,毕竟巴蜀虽然物资丰富,蜀锦更是天下皆知,是乃王公贵族的重要标配之一,这些东西要运了出去才能为巴蜀带来源源不绝的物资,而且周围不少夷民也会在在用山货和汉人交换一些必要的生存物资。
但由于没有任何敌人能够在不惊动白水关和葭萌关的情况下,轻易突入普安郡梓潼关,也因此,梓潼关对于巴蜀政权来讲,它虽是险关之一,但战略意义其实并不大,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一处中转站。
“谢将军,守关的兵力不多,常驻兵马是一千名士兵,并设梓潼守将,城门开启时间是从辰时到丑事,千人分十旅,每隔一个时辰便轮换一次,另据情报人员探得消息,蜀中送往白水关、葭萌关的粮草,每个月都会经过梓潼关。”
梓潼关之畔的一座庄园之中,已经悄悄潜入的谢映登听着一名黑冰台将领汇报。
作为杨侗拿来当情报营训练出来的谍者,黑冰台将士潜伏在了李唐各个关山要塞之附近,他们在没有使用任何便利方式的情况下,仍旧可以通过重重山峦赶至梓潼关集结,而不被唐军察觉。
这也是黑冰台第一次投入正式的战斗,因此,身为第五军主帅的谢映登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