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隋半月谈》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噱头,而且来自大隋朝廷,还有皇帝、三省十部九寺主官撰文。种种威力叠加起来,这份刊物想不火暴都难。
这固然是一个原因,关键是大隋百姓生活在消息蔽塞的荒漠时代,他们对新信息的渴求程度,出乎杨侗的想象,这种需求不断的带动了《大隋半月谈》的销售量。
一些精明的商人甚至大量购买,准备带回家乡做一回黄牛党。
毕竟这些来自皇帝和各部大佬的一篇篇文章,本身就是盖世雄文,极具收藏价值,抛开版式不一样之外,这格式新颖的刊物跟书籍没什么不同,而且还比书籍便宜。这类‘明星书籍’到了地方,绝对比书籍畅销,这也促使这一期《大隋半月谈》火爆不休。
“加印五十万!”
“加印两百万!”
“……”
连续加印到第二期面市,首期的购买热潮才慢慢消退,在全国的销量达到了骇人听闻的五百三十余万,而学宫学子、官员商人、酒肆饭庄、客栈青楼……续订量也暴涨到了十二万份左右,加上全国上下固定发放的各级官署衙门、城市图书馆、学堂图书馆等地,以后哪怕不计散客,也要印发二三十万份。
眼见时机已经成熟,杨侗立即成立了三省监管、礼部主导的新闻司,大兴、太原、涿郡、邺城、江都、江陵、齐郡、彭城这些印刷点也在紧张筹建之中。
随着首期《大隋半月谈》在大隋天下的传播,产出青盐的西海也颠覆了人们的印象,使人们对它的认识从最开始的一片蛮荒,变成遍地青盐的富饶之地,首期上关于西海郡的种种美丽概况,也因横空出世的青盐,令人油然心服。
来自后世的杨侗知道要想消除一个新闻的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连续推出另一个爆炸新闻,所以第二期的头版头条是和百姓息息相关的蝗灾。
大旱之后必有蝗灾,乃是世世代代总结出来的生活经验,但是蝗灾到底怎么来的,百姓不知道,解释不通之下,那些大字不识的愚民就会认为与皇帝的德行有关,是皇帝失德才导致上天不满,降罪于民,皇帝需要沐浴更衣,下罪己诏,这样才能得到上天的谅解。
对于蝗灾的绝望、对于未知的恐慌? 再加上有心人的推波助澜,民间很快就对皇帝不满起来。而民间的不满? 历来是世家门阀依仗所在,也是对付皇帝、皇族的利刃。要是皇帝如他们所愿的下达罪己诏? 而蝗灾还得不到缓解? 那么就会演变成这皇帝已经罪无可恕,要是稍微有所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