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京察、外察并非一开始就如此规范初考察之时,并无一定之规,多是临时考察。洪武四年朱元璋命工部尚书朱守仁廉察山东莱州诸郡官吏,六年命御史台御史及各道按察司察举有司官有无过犯,奏报黜陟,此为考察之始。洪武十四年定京察之法:五下听本衙门正官考察行能勤惰,四上及近侍、御史等则由皇帝自裁,考察规定凡现任、带俸、丁忧、公差、养病、省察等官皆由本衙门堂上官考察!“
这一番解释,杨峥算是听明白了,这京察用前世的话儿说,就是朝廷在考核干部,每六年京察一次,对象是全国五下官员含五包括全国所有的地方知府及下属、以及京城的京官,虽说这个规矩一直就有,但从建文帝后,谁也没把这当一回事儿,毕竟先前都是糊弄过去,久而久之大家都成了习惯,本以为今年如往日一样,所以满朝文武百官对这事儿还不怎么上心。
可事情还是有变化的,自从朱瞻基登基后,对杨士奇、杨荣、杨溥的器重越来越大,而三人也着实有些才学,短短五年时间,将一个大明打理得是日渐繁荣,内阁的权力也比往日大了许多,巩固了许多,俨然昔日的丞相。
三人中,以杨士奇为首做了这首辅,杨荣、杨溥辅佐,眼看京察在即,杨士奇有些借助这次京察好好整顿整顿吏治,一来给大明一个健全的吏治,二来京城的吏治也的确需要彻查,所以他与杨荣、杨溥一番商议。
两人与官场上素来以他为首,自是满口答应,如此一来,今年的京察与往年就有些不同了。
消息一出,群臣沸腾了,虽说往年的是糊弄了,可那也是上下同心才走得好,如今可好,内阁竟来了这么一手,摆明了是告诉天下百官,这一次不是糊弄,是来真格的,天下事情就怕认真二人,一听朝廷动真格的,大大小小的官儿就开始担心的,找后台的找后台,没有后台的也挤着脑袋往京城里走一走,一来探探风气,二来么必要的时候也能找找路子。
任这次京察的官儿是刚刚当上吏部尚书的郭琎,他出身太学生,为福建布政司左参议、山东布政司左参政,永乐年间升户部主事,此后晋升为吏部左侍郎。明仁宗即位后,兼詹事府少詹事。明宣宗时期,继续掌管詹事府。后因吏部尚书蹇义年老,宣宗以郭琎代替,做了这天官,因为京察的到来,一时大大小小的官员们都往吏部尚书府里钻,好给自己找个路子,在接下来的京察中能给自己留条活路,可人家死脑筋的家伙,找人说情都没用,一时让众人惶惶不可终日。
有了这么一个考核官,又有内阁帮忙,往日糊弄的京察算是彻底轰轰烈烈的展开了。
皇帝特意下旨,让京城百官好好配合这次的京察大计,百官纵是不愿意,也不得不配合,按照规矩,两京三十六衙门的数千名官员,四上的上自陈不职疏,诚恳的述说这六年来为官的政绩,以及这些年的操守问题,然后交给皇帝亲自裁决,四下的官儿则交给了吏部与都察院审察……。
按照杨士奇的意思,这是一次彻查的京察,所以工作要做得细致,做得让人心服口服,因此他建议在考评过程中,做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查探必须属实,确定官员是否走了后门,拉了关系,给考察的工作带来不公平的现象。另一方面,整个京察工作则交给六科廊言官负责监察,看看是否有徇私舞弊、情况不实的情况发生。
可以说这两方面做得不错,朝廷大小官员起初有些意见,待看这一番动作如此之大,如此透明,也算是做到了公正严明,反驳之声倒是越来越少,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眼看情况大好,杨士奇干脆彻底抛出了这次京察的全部内容,其一是考察对象是官员任职期间的德行和过失等,养重查处官员的不称职情况,计过而不计功。
其二,考察从官员着手,一曰贪、曰酷、曰浮躁浅陋、曰才力不及、曰老、曰病、曰罢软、曰素行不谨。可以说算是做到了两方面兼顾了。
京察的工作,从二月开始一直有条不紊的展开,结果也还算不错,按说这么下去,将是一场完美的京茶,但坏就坏在结果上。
按照规矩,吏部与都察院在确定官员贤否涉黜后,在六科的监督下,是否有徇私舞弊、触犯王法的行为,若没有结果出来后,则需要送到内阁,由内阁首辅票拟去留,或者发还重审议定是否恰当,造册奏请待皇帝裁决后,才将结果下发。
按说这只是走一趟程序,并不是什么大事,可坏就坏在杨士奇的目的上,这次京察是他一手凑成,其目的除了清除那些不符合朝廷用人要求的官员外,更大的目的在于对科道的官员上。
科道其职守为纠察内外百司之官﹐在京受命巡视﹐在外巡按地方,监督州县,考课官吏,纠劾违法行为,整肃风纪。科道官职司风纪督察﹐谏设议政﹐事关吏治﹐故有明一代﹐对科道官的选拔﹑考核﹑迁转非常重视,杨士奇也不例外,自从他进入内阁后,越发感觉科道早已背离了当初洪武皇帝设置的目的,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之事。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凡内外所上章疏下,分类抄出,参署付部,驳正其违误。反而是人人将名节看得过重,声誉逐渐成为一种政治资本,诤谏的动机也由单纯变得复杂,一些沽名钓誉之人,往往以诤谏为名谋取政治资本。另一方面,明代言官虽有话语权,但职务很低,通过诤谏,可以增加能见度,从而快速升迁,一些中低级官员也越殂代庖,跟风言事。
这些官员往往捕风捉影,小道消息,就极尽耸人听闻、夸大其辞之能事。关心的并非所论究竟是否属实,而是能否凭借尖利刻薄的言辞哗众取宠,悚人耳目,一举成名,对其惩罚反而倒成全其美名,还会落下个箝制言论的恶名,使皇帝进退失据。
这还不算最坏,最坏的一些言官为了利用,为人所利用,其言语权沦为君臣争权,党派斗争的工具,这是他不愿意看到的,也是他不想的看到的,所以才决意着手了这次的京察。
但结果却让他感到意外,京察的结果不尽人意,那些平日里问题不少,操守不检点的科道官员一个都没都不在名单上,反而是那些老实本分的,没有后台的官儿,比比皆是,这就让杨士奇不悦了,虽说京察考评为准,然后朝廷给出初步意见,然后将结果送到内阁,内阁也不得干涉,但这样的结果,显然是他不愿意看到的,而且如此一来,这次京察的效果也没达到,自己不但落了一身羊骚,还没把事情做好,这种结果无论如何他都不会答应了,一旦应承了这个结果,那今日的京察还有什么意义,自己这个内阁首辅还有何等威严,所以,杨士奇重新将结果发给了吏部书上,让其遵行规矩将考察的结果落实到实处。
见内阁的决心如此大,吏部也不含糊,只要与察院都御史、考功司郎中主持,并密托吏科都给事中、河南道掌道御史咨访,重新将考察的结果,对照贪、酷、浮躁、不及、老、病、疲、不谨类,开始处分致仕、降调、冠带闲住、为民四等,一翻下来,再一次将结果送到了内阁。
杨士奇一看的,再一次愤怒了,结果的确按照规矩来,但在才力不及这一条上,在他看来,就有不少问题,如那些言官,御史很多就是才干不及,却不在名单上,反而是那些平时秉公办事、铁面无私,但因为上面有人不喜,结果被诬告“平日招致同乡,出入公衙,私相宴叙给坐实了罪名,而其中不少官员则性特暴戾,行更贪淫、克扣靡厌,残虐有声,却因为朝廷有人,竟不在名单上,如此结果,如何让杨士奇不大怒,只好将这个问题上奏了朝廷。
宣德皇子自登基后一直励精图治,对官员的才干与德行十分看重,一听这种结果,登时把这次负责吏部尚书,察院都御史、考功司郎中主持,并密托吏科都给事中、河南道掌道御史咨访的官员狠狠骂了一通,并明旨重新考核,若再不能落实,吏部、察院都御史、考功司郎中主持,并密托吏科都给事中、河南道掌道御史咨访的官儿也不必当了,因为你们自身就犯了德行的问题,去留交个内阁定夺便是。
这下吏部、察院都御史、考功司郎中主持,并密托吏科都给事中、河南道掌道御史咨访不敢在玩花样了,比起他人的饭碗,自己的饭碗更重要,所以不过是几日,结果几截然不同,那些才干不及、以及各种问题的官儿立即不少,尤其是那些科道的官儿,或多或少有些劣评,算是彻底做到了公正公平。
^^^^^^^^^^^^^^^^^^^^^^^^^^^^^^^^^^^^^
喜欢逍遥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