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卫家几位小姐像往常一样去给朱太夫人请安。
老太太心里高兴,早早的就起来了,背着手在阶前看花,是一树晚海棠,红红白白的,开得很是艳丽。
见孙女们来请安便招手说道:“五丫头快过来,我一早叫如意去后花园里掐了许多的花,你选几朵戴上。”
卫宜宁浅笑着走上前去,只见黑漆描金的葵口盘里摆放着许多鲜花,昭邑人喜欢戴鲜花,无论贵贱女子,便是山野村妇鬓边也常佩野花。
她拈起了一朵茉莉花球,轻轻戴在了鬓边。
“难看死了,简直像戴孝一样!”卫宜宛因为朱太夫人单单叫了卫宜宁过去就已经很是不忿了,忍不住尖酸地口出恶言,只是不敢高声。
其实卫宜宁稠密光滑的鬓发戴上茉莉花球越显得发色鸦青肌肤白腻,那茉莉花球小小巧巧的,因为有绿色的花萼陪衬,显得格外清纯姣美,丝毫也不丧气。
卫宜宛又妒又恨,她做梦都想有一头柔软油亮的青丝,可偏偏没有。
更可恨的是她一直向往的乌发竟然长在她最讨厌的卫宜宁头上,这当然让她意难平。
“五丫头,你可想清楚要什么赏赐了吗?”朱太夫人笑眯眯的问。
“祖母既然说了要赏赐,宜宁却之不恭,”卫宜宁也笑着说:“我想跟祖母讨一块上好的缎子,不知可使得?”
“这有什么?一会儿叫如意带你到后头去开箱子,随便选!”朱太夫人说道:“没见过世面的小丫头!”
语气亲昵慈爱,惹得卫宜宛等人嫉妒心更炽,恨不得天降霹雷,把卫宜宁劈成齑粉。
朱太夫人性情严苛,对待卫宜宓、卫宜宛等孙女从未如此随和亲近,如今卫宜宁回府还没到半个月的时间,居然能哄得朱太夫人对她另眼相看,难免让其他人将其视为眼中钉。
卫宜宁搀着朱太夫人进了屋,卫宜宓等人也随后跟着,几个人坐下之后闲话了片刻,便都准备起身离开,因为还要去包氏那边吃早饭。
朱太夫人便说道:“你们几个都回去吧!留五丫头在这儿陪我一起吃早饭,有人陪着吃的更香甜。”
别人还好,卫宜宛实在是忍不住了,语气不悦的说道:“祖母也太偏心了些,难不成就她一个人是您的孙女儿?”
卫宜宓赶紧伸手扯她的袖子,叫她不要胡说。
朱太夫人淡淡的说道:“我老婆子这里也没什么好吃的,早饭也不多,顶多够两个人吃,难道留下你们来喝西北风吗?”
卫宜宓赶紧上前说:“祖母千万别动气,别跟四丫头一般见识。她不过是要争个宠,小孩儿家的心性。”
朱太夫人当然不高兴,沉声说道:“姊妹和睦,方才显得出大家小姐的样子,为着一顿饭又跳又叫的,成什么体统?!”
卫宜宓和那对孪生女赶紧簇拥着卫宜宛离开了。
卫宜宁在朱太夫人这边用了早饭,又随着如意去挑选缎子。
朱太夫人年迈之人精神短少,加上起得有些早,故而吃过早饭之后困倦上来,就歪在睡榻上盹着了。
卫宜宁悄悄对如意说道:“如意姐姐,我先回去了,祖母要是醒来找我,再派人去叫我。”
如意笑着说:“老太太这会儿睡着了,午时只怕是不睡了,这么一颠倒,少不得要嚷骨头酸痛。前儿还说五姑娘推拿得好,今天多半还得你来给按按。”
“这个好说,祖母若不格外叫我,我后晌便过来。”卫宜宁说着去了。
卫宜宛发了一路牢骚,气的连早饭也没吃,回自己的房里继续生气去了。
她本来就比其他几个人任性,以前朱太夫人对她们一贯冷淡,卫宜宛也早就习惯了。
可凡事就怕比较,如今她见朱太夫人格外偏疼卫宜宁,总觉得自己咽不下这口气去。
包氏一早吃过了饭,又处理了几件家事,才得空来到卫宜宛的房里。
只见一只五屉识纹描金的妆奁盒躺在地上,首饰、花粉洒的到处都是,还有几块茶盏碎片,几个丫鬟吓得战战兢兢,大气也不敢出。
知女莫若母,包氏当然清楚自己这个小女儿秉性乖张脾气刁钻,因此也不责问这些丫鬟,挥挥手让她们都下去了。
卫宜宛坐在牡丹花绣墩上,气犹未平。尖尖的下颏还挂着几滴泪珠,显然是哭过了。
“你又是闹什么?还有哪些不知足的?”包氏走上去给她擦眼泪,话说的虽然硬,手上的动作却轻柔。
“娘,你不知道!那个卫宜宁实在是太嚣张了!”卫宜宛的眼泪又不花钱似的淌了下来:“她算什么爱物儿!不过是一条会摇尾巴的哈巴狗!”
“以后别再说这种话,小心让别人听了去!”包氏撂下脸来,狠着心训斥女儿:“再过些天你小姑姑他们全家就要进京了,你千万把你这脾气收一收,别叫人说你小家子气。”
“小姑姑他们来了又怎样?”卫宜宛气哼哼的说:“难不成人人都要宠着她吗?!”
“你就是糊涂!我叫你收敛些性子是为了你好,跟别人有什么关系?”包氏不省心的皱着眉头说:“你已经十四岁了,不是小孩子了。虽说女子都是到了及笄的年份才开始谈婚论嫁,可像咱们这样的人家性情端庄才是第一位的。”
包氏现在顾不上理会这些小孩子们互相搬的闲话,她有比这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去考虑。
她自己所生的三个孩子,在婚姻大事上最让她忧心的就是小女儿。
卫宜宓小时曾经订过一门娃娃亲,后来随着卫宗镛袭了爵位,包氏便觉得那家和自己家门不当户不对,几年前就软硬兼施的退了亲。
虽然说卫宜宓今年已经十六岁了,但包氏却不怎么担心她的婚事,重点只在于要选一门高贵到人人羡慕的婚事。这个包氏心中已经有了几个人选,只是还没有最后敲定。
卫宜宛就不同了,她身体孱弱,外貌上也不尽如人意,包氏又不想自己的女儿下嫁,所以小女儿的婚事才是最让她挠头的。
恰好此时听说邵天资一家即将回京,包氏便打起了邵家的主意。
喜欢画堂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