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浩无精打采地卸下了商店的门板,然后又拿铲子草草清理了下门口的干硬黄泥,这才轻轻地伸了懒腰,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啊。
店铺里年轻的伙计给他拿来了早餐,有肉包子和豆浆,看起来与寻常伙计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不过作为掌柜,宣浩吃的是猪肉包子,而伙计们只能吃廉价的牛肉包子了。
这会因为是清早,工人们都在上工,因此店铺里相对有些清闲,宣浩不紧不慢地吃着早餐,随手拿起了桌上东家看过丢在那里的《生意人报》,津津有味地看了起来。
作为附近首屈一指的大伐木场的中层管理人员,宣浩这个辽东汉人出身的掌柜对摘录了诸多经济信息的《生意人报》非常喜爱,每次东家看完这些邮购的报纸并随手扔在柜台角落里后,宣浩都会上前小心翼翼地收起,然后在闲暇时光时不时地拿出来翻看。要知道,在崇祯十五年被清军掳去辽东前,他可是北直隶河间府的一名年轻的抄书匠呢,在东岸厮混了这么多年后,看看公文、读读报纸、写写信件,大约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虽然他是用毛笔写的。
而说到用毛笔写字这事,在如今的东岸,因为涌来了大量的明国移民,即便其中读书人的比例很少,但在巨大的人口基数下,其绝对数量也相当不少了,尤其是在一窝端了相对富庶的清江浦之后。因此,即便东岸学校、政府、企业间通行的是简体字,书写工具也多是鹅毛笔当然不是真的用鹅毛,毕竟比鹅毛大而粗的羽毛多着呢,而且真正的东岸富贵阶层已经开始使用昂贵的特制贮水笔之类的硬笔,但在民间,使用毛笔写字(甚至是繁体字)的人也为数不少,且多集中在明、清两国的移民之中,让人不得不感叹传统习俗的强大。
报纸上的内容没什么特别劲爆的,读起来有些波澜不惊,这让宣浩暗暗有些奇怪。盖因这些年来,《生意人报》与《真理报》之间的竞争愈发惨烈,两家国营报业公司都大量派遣年轻的记者分赴各地,不断发掘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然后写成报道发表出去。而如果是特别有价值的重大新闻,有时候他们的记者还会花费重金使用有线电报往回发送,其竞争之激烈,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宣浩不信邪地翻到了最后,结果果然看到了一则比较有些“劲爆”的消息,不过读起来却令他有些哭笑不得,因为这和他有关简单来说,就是《生意人报》的某位记者采访了国内不少大肆雇佣非国民劳务工的厂矿企业,然后指出很多企业主并未按照国家法律真正支付给工人们工资,而是用很多三文不值两文的实物代替,这招